5. 重生奇迹:2010. 智利矿难营救行动
重生奇迹:2010 智利矿难营救行动
黑色任务:悬崖上的英雄与恶徒
33 人,数个月,困在地底 700 米的深处。
十几个国家联手打造三种方案,亿万人直播关注。
面对捉摸不定的命运……这群男人决意坚持到底。
01
2010 年 8 月 5 日这天晚上,罗伯斯太太觉得很奇怪,丈夫居然没有按时下班回家。
——这种情况过去半年里,几乎从未发生过。
她的丈夫富兰克林·罗伯斯是智利的一位矿工,在智利北部的圣何塞铜矿工作,现年 53 岁。
「或许是被工友拉去喝酒看球了?」
罗伯斯太太安慰自己道。
她的丈夫曾经是一名职业球员,拿过智利全国锦标赛亚军,以精准的任意球脚法闻名,还得了个绰号「魔法迫击炮」。
罗伯斯
…
罗伯斯
最风光的时候,罗伯斯还代表智利国家队打过奥运预选赛。
然而退役之后,这个男人并没有攒下多少积蓄。
他只能跑起了出租,勉强赚点钱补贴家用。
后来他听说,智利一些矿场正在招人,像他这样年龄虽然大,但身体结实,经验丰富的司机,可以去矿上开卡车,收入不菲。
就这样,罗伯斯来到了圣何塞铜矿。
他的太太也跟着搬到了附近的镇上,负责照顾衣食起居。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产铜国,智利有着悠久的铜矿开采历史。这里大大小小的铜矿遍布全国,然而,管理水平却参差不齐。
私营的铜矿,尤其是被那些不良老板包下的矿,经营得相当草率,违反安全条例的事情屡次发生。
…
比如圣何塞铜矿,过去 6 年里就因为违反安全规定,被罚了 40 多次,还闹出过几条人命。
——不必说,这是个严重缺乏保障、极其危险的矿区。
其实,关于安全问题,工人们也向上反映过很多次,但并没有得到什么改善。
这老板赚的就是黑心钱,大家心知肚明。
然而,大伙儿依然不愿意离开,原因只有一个,圣何塞给的钱多……比其他矿山多两成。
关于这些,罗伯斯并没有告诉他太太,怕他担心。
但在这种鬼地方,担心的事,总是会发生的……
晚上 7 点多,罗伯斯太太接到一个电话,矿上的小领导打来的:
「抱歉……矿井出了点儿事,罗伯斯他、他们都被困住了。」
「你管这叫出了点儿事?」罗伯斯太太又惊又怒,她随手披了件外套,就往矿区一路奔过去。
半小时后,她见到了令人崩溃的一幕。
矿区拉起了长长的警戒线,很多家属聚在外面,或不知所措,或掩面痛哭。
…
他们嘴里,喃喃念叨着一个词:塌方了。
此时,几个戴着安全盔,负责人打扮的人在向大家解释:
「目前还不清楚塌方的原因,专、专家还在调查……」
「工人呢?他们还活着吗?」
「……救援还在进行中,通信暂时还没恢复。不过大家先别着急……」
「可能吗?不着急?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啊!」罗伯斯太太用力挥舞着拳头,想要向这些负责人施压。
但她也明白,此时还是得冷静下来,只能祈祷救援的成功。
8 月的智利,还在冬季的尾巴,矿区所在的阿塔卡马沙漠,更是一片寒冷。
…
在这萧索的夜空之下,救援行动正在加急进行着。
塌方发生在矿道深处,距离地面大约 600 米,回转向下的坑道,被砂土堵得严严实实。
两台小型的挖机负责开路,把堵塞的大量土石挖掘清理出来。
其他救援人员则跟在后面,用镐和铲把砂石装进桶里,再用小矿车运出矿井……
他们一边挖,一边用喇叭高声呼唤矿工们的名字,遗憾的是,没有任何回应。
会有奇迹吗?
02
就在第二天,救援行动就遇上了严峻的挑战。
原来,坑道主入口的坍塌实在过于严重,阻塞的砂土远比想象中更多,这导致挖掘通路的进程也远慢于原计划。
这么拖着,可不是个办法啊……
此时经过统计,被埋在矿井下方的,有 33 名工人。
33 条人命生死未卜,这是非同小可的大事。
智利总统皮涅拉原本在海外出访,得知此事后都立刻改变行程,返回国内亲自前往矿山访问。
现场的救援人员也急了,他们试图绕过主路,寻找可以替代的通路,前往矿坑深处。
…
然而,每一条可能的路线,都被落石封得严严实实。
如果想要强行挖开,很可能会引发再度塌方。
「通风井呢?不是还有通风井吗?」一名救援队成员忽然提议道。
通风井是矿井的必备管道,以供给井下足够的新鲜空气。
而且按照设计,这些通风井还应该能在紧急情况下,充当安全出口使用。
然而,圣何塞铜矿的管理偷工减料,在建造通风井时,并没有安装配套的安全梯和安全阀门……
所以,这通风井直接废了,被砂土堵得死死的!
…
意识到这一点后,救援队一片骂声连天:「这么搞,怎么救人?能救出来就见鬼了!」
骂归骂,还是得继续干活。
没想到,就在第二天救援队给砂浆喷注加固时,矿坑又一次发生了塌方……
更多的砂土从矿道上方倾泻而下,还好救援人员躲避及时,才没有闹出人命。
不过,第二次塌方,意味着挖掘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红点为两次塌方的位置
…
红点为两次塌方的位置
想靠两台小挖机外加人工的方式疏通出一条救援通路,简直和愚公移山没啥区别了。
第二天,几台重型挖机开进了矿坑,没干几个小时,操作员就大呼小叫跳出了控制室:
「不行。这活干不了,你们看坑顶上!」
其他救援人员抬头一看,只见坑顶已经裂开了细缝,砂土顺着缝隙噗噗往下掉……
这意味着,经历两次塌方后,这座矿井的地质结构已经非常脆弱,重型机械运行的震动,必然会加剧它的结构损伤。
「如果野蛮操作的话,很可能会再度触发坍塌……」迫于无奈,救援队只得把重型挖机撤出了矿井。
此时此刻,大家所面临的问题,已然不能用「严峻」和「棘手」来形容了。
圣何塞矿井就像一座沙雕,但凡大力一点,就会塌得彻底。
…
而要穿越沙雕下探到底部救人,所有的管道都被沙子封死了。
大力挖洞,会塌方;不挖洞,人救不出来。
真正是骑虎难下。两难。
随着救援的一天一天过去,一个问题在很多人心头萦绕,但没人敢真的问出来:
「被困住的那些人,究竟还活着没有?」
毕竟,此时距离 8 月 5 日,已经过去了一周多——而救援过程中,没有探测到任何生命迹象……
捅破这层窗户纸的,是智利矿业部长劳伦斯.戈尔本。
在一次公开讲话中,他向民众坦言,被困的 33 名矿工,可能已经凶多吉少了。
劳伦斯·戈尔本
…
劳伦斯·戈尔本
他很清楚地知道,世界各国在类似深度、规模和难度的救援尝试,全都失败了,无一例外。
这其中,也包括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同年 4 月西弗吉尼亚的矿难,救援失败,29 名矿工全部丧生。
连美国都如此,何况智利呢?
不过,救援队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哪怕只有微小的可能,也要搏一搏!
此刻,他们放弃了那些无谓的尝试,全力把目标集中在一件事上:先确认有人活着再说。
03
矿难发生后,想要确认人员的生存,一般是在灾害现场使用生命体征探测仪,来捕捉呼吸、心脏电场、人体红外等信号。
但这些仪器都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才能确保精度。
因此,圣何塞救援队计划在矿坑内打出一些探测孔。
这些孔洞直径比较小(十几厘米),探测仪器可以送进去,又不至于引起过强的震动。
…
选择在哪里开孔,也是门学问:一来很多岩层相当坚硬,必须尽可能避开;二来还要大致推测出被困者的方位,减少无用功。
就像给一个几百米厚的大蛋糕,插入十几公分粗细的吸管,钻孔定位在哪里,那可太讲究了。
几天来,救援队连打了七个钻孔,但有些偏离了目标,有些遭遇了硬岩石,好不容易打通的两个孔,也没传来任何生命讯号。
此时,每个人都面色凝重——虽然心照不宣,但他们内心深处都觉得,半个多月过去了,矿工们依然存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8 月 22 日这一天,是第八个钻孔开凿的日子。
大家都把最后一线渺茫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这个钻孔上……
…
按照原计划,这个孔要打到大约 700 米深,抵达矿坑深处的采矿通道。那里几乎接近坑底。
当钻头打到 688 米时,明显打入了一个空腔,这和计划完全吻合。
那么接下来的步骤,就需要把钻头撤出,改送入生命探测仪了。
然而,就在此时,负责操作钻机的冈萨雷斯忽然听见,钻杆上隐约传来了一阵模糊的敲击声……
「是幻听了吗?还是砂石的震动?」
冈萨雷斯急忙停下了手中的活儿,侧着耳朵继续聆听。
「铛铛,铛铛铛铛。」又一次,有节奏的敲击声从遥远的地下深处传来,虽然微弱,但真真切切地传进了他的耳中。
不仅是冈萨雷斯,身旁的其他救援人员也听到了。
…
「还活着!有人还活着!」人群中爆发出了一阵欢呼。
「赶紧撤回钻头,把探测设备送进去!快,麻溜儿的!」现场负责人员里奥斯中士大喊道。
伴随着钻杆快速回退,几分钟后,钻头回到了地面,一件更加意外的东西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之中……
只见钻头的顶端,赫然贴着一张白色的东西!
——那是笔记本上撕下的一页纸,被绝缘胶带牢牢黏在了钻头上。
纸上用红笔写着:「我们 33 个人都在避难所里」。
…
33 名受困者居然全都好好地活着?无一人遇难?
这个消息实在过于令人振奋,以至于救援队内传来的欢呼声,连几百米外的家属营地都听到了。
惊喜交加的家属们,疯狂地冲到救援队的帐篷外围住,罗伯斯太太大声问道:
「是真的吗?他们真的还活着吗?上帝保佑……」
虽然获知了天大的好消息,但救援队还丝毫不敢放松,毕竟怎么把人从近 700 米深的地下给救上来,还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
冈萨雷斯也清楚,此前相似的救援无一成功,要把人从这么深的地底捞出来,接下来的每一步,都不能出错。
左二为冈萨雷斯
…
左二为冈萨雷斯
当下最重要的,就是和受困的矿工们取得直接联系,了解他们具体的情况,才能进一步布置救援计划。
不过,限于信号的问题,想要建立往地底通话的通路,还需要一些时间来解决。
而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救援专用的摄像机,拍摄下地下受困者目前的状态。
冈萨雷斯亲手把一台绰号「鸽子」摄像机,塞进了探测钻孔。他在心中默念着:希望一切顺利,一切安好。
04
一个多小时后,摄像机才沿着孔道,磕磕绊绊到了地底。
而在那里,早有很多人翘首以待……
当摄像机从钻孔中探出头时,矿道中也传来了欢呼,那群无助的工人瞬间充满了力量:
「他们看到咱们留的字条了!他们发现我们了!」
…
不少人甚至激动到流下了泪水,罗伯斯就是其中之一。
这半个多月的煎熬和痛苦,只有他们 33 个兄弟最清楚。
8 月 5 号那天,罗伯斯正在矿坑里干活,就听见头顶上传来一声闷雷般的巨响,像是远处一座山崩了。
还闹不清楚情况的他,瞬间被席卷矿坑的尘雾包围,眼前看不清任何东西。
出于求生的本能,罗伯斯双手抱头,连方向都摸不清,只能跟着其他人的呼喝和脚步声一起跑。
「塌方了,快跑啊……」
「救命!我啥都看不清……」
嘈杂的叫喊声令罗伯斯心烦意乱,他一不小心撞到一台矿车,膝盖疼得钻心。
这时,头顶又传来大块碎石翻滚的声音,罗伯斯吓得不知所措,只听到远处有个洪亮的声音在喊:「都到这里来,到紧急避难所来!」
那是当班领班乌苏阿的声音。
所谓「紧急避难所」,是矿坑最深处用钢筋加固的一个棚舍,大约有 50 平左右,内部设有两张长凳,还囤了一些紧急物资。
…
在乌苏阿的号召下,矿工们蜂拥而入,挤进了避难所里,最后进来的副领班阿瓦罗斯把铁门一关:
「上帝保佑,希望这里能挡住那些砂石。」
直到六个小时后,尘烟才渐渐消散。
大家清点人数,当天当班的 33 个人全部健在,只有一位司机不见踪影,大概率是刚刚塌方之际逃出去了。
冷静又能干的领班乌苏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这支受灾团体的领袖。
乌苏阿
…
乌苏阿
他率领着 3 名身强力壮的矿工,一起走出避难所,摸进矿道去探查受灾情况,看看是否有逃生的可能。
遗憾的是,矿坑被塌方的碎石封得严严实实,没有丝毫的出口路线……
至于通风井,他们早就知道那儿从来没有安全梯,根本不是个逃生选项。
搞清楚状况后,乌苏阿心里堵得慌,但他却没有半点流露出来,面对那些一脸期待的矿工们,他只是用言语激励着:
「我们被困住了,只能等待救援。不过大伙儿运气不错,甚至没人受伤……我相信咱们 33 个大男人只要团结一心,肯定能全部活下去!」
话虽如此,但乌苏阿心里明白,未来着实危难重重。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食物的供应。
紧急避难所里确实有一些应急物资,但也仅备了两三天的口粮……
无奈之下,乌苏阿决定把每日配额限制在一个勉强维生的最低水平。每人只能分到两汤勺罐头鱼、半片饼干和半杯牛奶。
至于饮水,只能寻找地下水源。
乌苏阿用汽车蓄电池给头灯充电后,带人去找矿洞各处挖地下水。
这样就解决了喝水问题,只是脏了些……
…
到了晚上,大家就聚在一起,虽然饥饿难当,但还是相互打气,说些玩笑话,在肚子咕咕叫的声音中昏昏睡去。
每个人都觉得,只要藏身这间避难棚,总能等到救援的到来。
只是,他们不会想到,第三天的二次塌方,便给了所有人当头一棒。
05
「我咋觉得胸闷得慌……喘不过气……」
二次塌方后,呆在避难所里的罗伯斯抚着胸口说。
「我也是,感觉有点儿缺氧。」
「会不会通风口被堵起来了?」副领班阿瓦罗斯赶紧拖来一架梯子,爬上去检查,「妈的,还真的是……」
避难所的专用通风口被一块巨型砂岩封住了,用凿子都敲不开,管道大概率已经挤压变形。
「这儿待不了了,只能撤到坑道里住。」乌苏阿招呼大家带上东西离开。
从被封住的地点,到坑道的尽头,盘盘旋旋大约有两公里长。
「这下总算不用全挤一块儿了,」63 岁的老马里奥很乐观,「昨天我尿个尿,都有十来双眼睛围着,哈哈……」
最终,矿工们选择了坑道一处相对比较坚固的地点,各自安放妥当,席地而坐。
每个人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躺在地上睡觉,睡不着就闭着眼睛休息,以此减少能量的消耗。
不过,每天固定的几个时间点,大家还是会聚在一起,聊聊天。
毕竟,在地下待的日子越久,就越难熬。
…
除了每天吃不饱的无力,矿井下的高温和高湿也令人难以忍受,无时无刻都被汗水包裹着,又没有办法洗澡,嗓子里跟冒烟一样。
「这就是活生生的炼狱,甚至做梦都梦见自己躺在烤箱里……」罗伯斯在日记里如是写到。
和身体的虚弱相比,精神方面是更大的问题。
矿工们担心再度塌方,担心救援队迟迟不来,更担忧食物吃光后该怎么办。
在最无助的时刻,绝望和希望,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此时,作为全队年龄最大的成员,老马里奥主动担当起了团队的心理咨询师,好些矿工都找到他吐露心事,度过难熬的时光。
另外一个叫巴里奥斯的矿工曾经为了照顾年迈的老母亲,特意接受过半年的医疗培训,他便请缨担任队伍的医生。
…
每天早上,他都会记录下每一名矿工的健康状态。睡前,再记录一次。
每隔一段时间,他还会为大家抽血和采集尿液样本,监测体征。
但凡谁有身体不适,巴里奥斯也会拿些应急用药,给予治疗。
至于领班乌苏阿和阿瓦罗斯,则会把生存方面的点点滴滴都打点好,是团队坚实的后盾。
遇到那些需要进行抉择的情况,他们会主持民主投票:「我们有 33 个人,一定能决出多数票来。」
可以说,在极不幸的情态下,能有着这样一个团结有力的团队,无疑是这群受灾者最大的幸运。
…
所以,他们的生存状态展现在「鸽子」摄影机带出的画面中时,救援人员们看到的是虽然身体消瘦、须发蓬乱,但整体面貌向上而乐观的一群人。
而他们也在心中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群人完完整整地救出来。
一个,都不能少。
就在一天之后,通信系统终于铺设好了,外界第一次听到了地底的声音。
「嘿我说,这班轮岗可太久了,要给哥几个加钱。」
…
听到乌苏阿的打趣,救援队那边都乐了。他们大致问了问下面的情况,特别是健康方面,并立刻着手给予医疗指导和营养供给。
很快,第一批营养液就被运了下去。
之所以没有直接给到食物,是因为医生们担心消化系统无法突然接受负担。
这些营养液主要是 5% 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混入一些药物,用于预防因食物匮乏引起的胃溃疡。
几天之后,固体食物才被允许送下去。
矿工们终于吃到了新鲜的食物,还要忍住强烈的冲动,只能一小点一小点地吃。
啃完了小半个薄皮脆派的罗伯斯觉得,这简直是他人生吃过最美味的一餐。
吃完饭之后,乌苏阿又给大家递了纸笔:
「兄弟们,有想给家里人说的话,就写下来。告诉他们,你们都好着呢!」
罗伯斯拿起笔,一时不知道该写什么,憋了半天写下几个字:
「索菲亚,等我回来。照顾好自己。」
07
信件很快就传递到了家属们的手上。
他们全部围聚在救援营地外围,有些搭起帐篷,有些睡在拖车里,一边等待,一边祈祷救援行动的进展。
他们最关心的只有一件事:
接下来该怎么救人?用什么方式?
救援团队已经开了多次讨论会,最终他们找到的一个救援蓝本,是早在 1963 西德的一次矿难救援。
当年那些矿工也在矿坑底部被困了很久,救援方最后选择在山体钻出一个洞,并打造了一枚鱼雷大小的逃生仓放入钻孔,受困人员每次一人进入逃生仓,再从钻孔中吊出地面。
西德矿难救援现场
…
西德矿难救援现场
只是,西德那次距离地表只有 59 米,和圣何塞矿难接近 700 米的深度,在救援难度和复杂性上,远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西德那次救援最终有 29 人遇难,称不上是一次完全的成功。
思考再三,智利的救援团队还是决定选择「逃生仓起吊」的模式,只不过,整体方案都需要重新周密设计。
吊起逃生舱方案蓝图
…
吊起逃生舱方案蓝图
为此,智利方面引进了大批国外团队,就连 NASA 也派出了一批专家小组,负责技术支持和心理疏导——因为地下受困者和空间站内长期生活的宇航员境遇很相似。
最终,救援方决定,同时由三支来自不同国家的团队,分别实施三个计划——他们每一支都会钻出一个大型逃生孔,并安排逃生舱进入。
A 计划由澳大利亚团队执行,他们选择用一台反井钻机垂直打孔,优点是难度低,缺点是会产生大量岩石碎屑掉落在底部矿道,需要受困者们清理数吨重的碎石。
B 计划由智利和美国团队合作进行,他们采用的方案是把原本打出的一个救援孔洞扩大两次,让逃生舱可以进入。这个方案用时比较短,但是技术难度极高。
最后的 C 计划,是加拿大团队提出的,他们用最拿手的油气钻孔机械,取代了普通的采矿钻机。这种钻机功率更大,钻头也大得多,理论用时最短。但问题是此前从来没有先例,属于激进思路。
三种救援方案
…
三种救援方案
三个计划同时展开,也看出智利政府为了救人,真的是不惜血本。
这次的救援行动,更像是一项国际努力,不仅涉及技术,还涉及来自世界各地的集体合作,特别是拉美各国,都捐献物资,并关注着救援的进展。
球王贝利还把自己的签名球衣送到地底,只为激励那些矿工们更加坚强。
在地下的他们,也没有干等着,而是主动救援队的行动,给予帮助。
领班乌苏阿每天都会去坑道现场测量,并绘制了一张张精细的定位图传上去,他还要负责和地面的技术员沟通,协调工作。
其他人也各司其职:副领班阿瓦罗斯负责每天拍视频汇报,「医生」巴里奥斯监督大家的卫生保持,老马里奥则一如既往地提供心理辅导。
还有一位技术员提科纳,临时充当了通信专家,负责安装和维护由地面小组发送到地下视频电话系统。
…
「把咱们救出去,大概还要多久?」乌苏阿不止一次地问道。
「一切都在进程中,你们放心吧。」救援负责人冈萨雷斯每次都这样回应。
他没有透露的是,救援的日程表可能会比想象更久——团队内部甚至推测,如果不顺利的话,很可能要到圣诞节左右,才能完成救援。
还得在地底煎熬 4 个多月……这样的真相如果被受困者们知悉,很可能会击溃他们的心理防线。
更糟糕的是,三个救援团队的行动,都不太顺……
08
先说 A 组。
相比起来,这组已经算比较顺的了,唯一的问题就是:太慢。
钻机垂直开孔的速度本来就很慢,还要不停处理碎石,捣鼓了半个多月,还没钻下去 200 米。
B 组的效率就高多了。
他们的计划是先把一个原本就打好的直径 14 厘米的钻孔扩大到 30 厘米,然后第二步再扩大到 71 厘米,刚好容下逃生舱。
之所以不能一步到位,是因为那样扭矩太高,钻头承受的压力太大。
不过 B 组也面临了问题:原本开的孔并非直来直去,而是弯弯绕绕,九曲十八弯……给它扩容的过程中,遭遇了很多坚硬的岩石,钻头磨损的速度远超想象……
至于 C 组……事实证明,过于激进的路线还是不稳。
挖石油的大钻头一开,动力确实杠杠的,但用它怼一个小小的救援洞口,属实是尺寸不大匹配……
而且,铜矿岩石的硬度也并非油田可比,导致钻头经常打歪,只能不断重新调整定位和路线。所以,虽然大家原本对这款大钻机寄予厚望,但它的发挥竟是最差的……
钻洞现场
…
钻洞现场
就在三组人努力干活的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肩负重任的团队,也在加紧搞着研发。
他们负责的,是开发和制造救援舱。
这支团队主体来自智利造船公司,并由 NASA 给予技术支持。
最终打造的舱体,命名为 Fenix,取自不死鸟之意。
Fenix 像一发细长的水雷,高 4 米,直径 54 厘米,中央的救援舱刚刚好容下一个人。
…
它上端有个支架,可以连接到绞盘,舱顶加固的钢壳则能防止岩石坠落。
侧面上下各有一排稳定轮,这样即便在上升过程中碰撞洞壁,舱室也能保持稳定。
舱室的内胆是铜制的,涂满了抑菌涂料。里面还备了一整套的逃生服,包括护目镜、氧气面罩、防水罩衫、无线耳机等等,一应俱全。
不久后,三枚 Fenix 都打造好了,以备三支团队的不时之需。
至此,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就这样,一个多月过去了,三个团队还在埋头苦钻,克服重重困难。
距离打通地道,也越来越近了。
每一天,家属都会围在一起,等候最新消息。
…
而他们的心态,居然也在发生着转变:从最初的心急如焚,逐渐变得越来越……相信组织,相信一定可以成功。
随着更多救援人员、建筑工人以及媒体的到来,守候在外围的营地也不断扩大。
政府部长还会在这里定期为家属们和记者举行简报会。
再到后来,营地修建了厨房、食堂和警卫区,建立了公交站,甚至还办了临时学校和游乐场,以求给家属们带来情感和精神上的安慰。
所幸,大家的等待,终于没有白费……
10 月 9 号这天上午八点多,B 组传来捷报:钻孔完成了!
09
谁也没有想到,居然是看似最复杂的 B 计划,抢在了最前面。
而且,比预计要提前了 2 个月之多。
之所以能做到这样,也和当地的地质条件息息相关:圣何塞矿井位于北部沙漠,雨量小较干旱,打通钻井后不会漏水或灌水。而且岩石比较坚硬,钻井成功率较高。
…
9 号当天,负责人冈萨雷斯宣布,由于救援舱和绞盘系统还需要一些复杂的调试,不能立刻上马。
不过,当胜利曙光出现之后,每个人都干劲十足。
承载吊机的大型混凝土平台很快搭建完毕;打通的管道内,那些容易碎裂的部位也加装了钢管;B 组还特意进行了救援舱空载的演练……
而地下的矿工们也在做最后的准备,他们提前吃上了富含糖分、矿物质和钾的流质饮食。
每个人都服用了阿司匹林,来避免上升过程中,由于压力变化导致血栓。大家还系上了特制的腰带以稳定血压。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
正式营救行动,在 10 月 13 日这天凌晨打响,并被命名为「圣劳伦斯行动」——那是矿工的守护神。
救援的顺序早已安排好,勇敢的副领班阿瓦罗斯将要打头阵。
…
他自信地踏入了提前等候在那的 Fenix 救援舱,整备完毕后,在无线话筒里大声说道:
「我准备妥了,来!拉绳子吧!」
「咔咔咔……」头顶的钢筋绳开始拉动,阿瓦罗斯手持着摄像机,从舱壁的孔隙中拍摄着上升这一路的一切。
上到某个深度时,救援舱突然连撞了好几下,摇摇晃晃的阿瓦罗斯赶紧抓稳扶手,心里砰砰直跳……
他知道,如果真的卡在通道中,就只能采取应急预案——打开底部的应急舱口,再利用缓降绳回到底部。
至于能不能平安触底,那就两说了……
毕竟这应急预案风险是极大的。
Fenix 被吊起的瞬间
…
Fenix 被吊起的瞬间
「千万别出事啊……」阿瓦罗斯在胸口划着十字架,他的脑海中想起了自己的妻儿,恨不能立刻与他们团聚。
在黑暗中,他不知道过去了多久,只感觉度日如年
不过,隔着护目镜也能觉察出,舱外的光线似乎越来越强了。
再到后来,他已经隐约听见头顶传来人们的呼喝声,探照灯打下来的光笼罩着四周。
「平静……得平静下来。」阿瓦罗斯心想,并连着深呼吸了几次。
他害怕过于激动,血压上升……
…
欢呼声越来越响……有人高呼着他的名字。有人唱着智利国歌。
重见天日的那一刻,阿瓦罗斯觉得自己重生了。
打开舱门,医疗人员立刻上前,把他抬上了担架。
…
「说实在的,我觉得自己还好。」阿瓦罗斯把摄像机交给等在那的冈萨雷斯,他的妻子已经冲过来亲吻他的脸颊。
Fenix 没有等待,又继续下去接人。
按照次序,接下来一批四个人,是受困者里最强壮,技术更熟练的,他们在救援舱发生故障,或竖井坍塌时独自逃生成功的几率更大。
不过还好,意外并未发生。四个人安安稳稳抵达了地表,迎接人们的欢呼。
…
四人顺利脱困后,下一组是「病弱组」……
这些大都是有健康问题、年纪最大的,以及存在心理障碍的成员。
由于这一组的成员很多,所以,战线也拉得格外长。
Fenix 每一次的上或下,都要消耗至少 15 分钟,再加上准备时长,每救一个人的周期,都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此时此刻,耐心是最重要的。
就这样,时间已经来到了 13 号的下午 4 点半,「病弱组」最后一个成员,「医生」巴里奥斯上到了地表。
…
和妻子拥抱之后,他便马不停蹄,在向医疗团队逐一汇报每个人的健康状况。
最后的一组,是精神上最坚强的成员,因为他们必须能够忍受长时间等待的焦虑。
用阿瓦罗斯的话说,「他们在底下等一天都熬得住」。
罗伯斯就在这一组里。
这位「魔法迫击炮」,曾经的智利国脚,把自己的坚韧留到了最后。
罗伯斯和妻子重聚
…
罗伯斯和妻子重聚
当他在绞盘机械的「咔咔」声中来到地表时,妻子和家人已经泣不成声,「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怎么会……我还等着看智利下次再踢世界杯呢。」
2010 年是世界杯年,智利打进了 1/8 决赛。这一年,也恰好是智利建国 200 周年。
当晚接近 10 点,最后一个男人,平安地从 Fenix 中出舱。
他的名字,是路易斯·乌苏阿。
这位坚韧、乐观又顾全大局的领袖,把自己留到了最后。
直到 32 个兄弟平安无虞,他才进入了救援舱。
乌苏阿和皮涅拉
…
乌苏阿和皮涅拉
智利总统皮涅拉紧紧拥抱住了乌苏阿:
「不负众望。你太棒了!」
「按照约定,咱们这一班工人都交给您了!」乌苏阿咧嘴笑了。
「我很高兴接受你的轮班!你是我们全智利的骄傲。」
此时,距离塌方事故,已经过去了 69 天。
33 名矿工,最终全部获救。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在 48 小时内回到了家中,只有两人住了几天医院,也无甚大碍。
…
毋庸置疑,这是史诗级的成功救援。
正如总统皮涅拉在发表讲话时所说:矿工们充满了团结、希望和信念,体现了在危难之中,人类最优秀的品质。
当然,他还表示,将对造成圣何塞矿井坍塌的责任人进行惩处,并改善智利矿工的待遇。
201 年 12 月 13 日这天,罗伯斯又在绿茵场上踢起了足球。
作为被邀请的一员,他来到了老特拉福德,和曼联球员们一起享受起了一场教学赛。
场边,罗伯斯太太远远看着那个带球盘带,风采不减当年的男人,觉得他比那些曼联球星还要耀眼。
「看,那可是创造了人类奇迹的家伙!」
备案号:YXX14RRzzljsYYYJb8NiMmJy
迪拜酒店的密室谋杀
黑色任务:悬崖上的英雄与恶徒
眠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