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韦莫克必须毁灭

韦莫克必须毁灭

黑色任务:悬崖上的英雄与恶徒

现实里,真的存在几个人组成小队,试图拯救世界的故事吗?

那种游戏和电影里的桥段,如果真的发生,会被残酷的现实碾碎吗?

01

1942 年 10 月 18 日晚上,赫尔堡从队长波尔松手里,接过一枚暗灰色的药丸。

他知道,里面装的是氰化物。

咬碎外壳,释放出来的玩意,分分钟就能让他挂。

赫尔堡把药丸小心塞进领口的缝儿里,望向舷窗外——黑暗笼罩着白雪皑皑的山脉。

此刻,连他在内的四名挪威特工,组成了一个「自杀小队」……

——他们从英国出发,飞往被纳粹统治的挪威,要去执行一项,绝密而危险的任务。

一项可以说,关乎人类命运的任务!

想到这,赫尔堡心口狂跳。

入夜 11 点半,飞机掠过北海上空,开始徐徐下降,挪威的夜空一片死寂。

「准备,跳!」

波尔松打头,紧跟着的赫尔堡、豪格兰和阿尔内,一个接一个从舱门跃入漆黑的夜空。

「嘭!」伞开了。

零下 30 度的雪风,扫遍波尔松全身,寒气透进骨子里。

他连打几个哆嗦,俯瞰地面,那是黑白相间的绵延山地——白色的,是雪;黑色的,则是坚硬的岩石和沙砾。

「必须确保落在雪上,否则,万一落地骨折……那一切都完了。」

波尔松心道,他拉紧伞绳,不断调整降落的位置。

幸运的是,几分钟后,他精准砸进一米深的积雪中,溅起片片雪粉。

他四下张望,三名队友也在不远处。

这只小队迅速集结,取出装备袋中的雪板和雪杖,准备一场漫长的跋涉……

而远在数十公里外,无边的雪山深处,就藏着这趟任务的目标:

——韦莫克水电站。

与其说是水电站,不如说,它简直是座末日堡垒。

韦莫克水电站

韦莫克水电站

为啥这么讲?

首先,韦莫克位于绝壁之上,坐拥天险,只有一条吊桥可以进入,堪比带护城河的欧洲城堡。

更不用说,德国人还把防御全方位升级:

围着一圈,拉起了带刺的铁丝网,密不透风。

铁丝网外,挖了陷阱、放了警报器,还埋了一堆地雷……

超过一百名全副武装的德国士兵守在厂区的各个要道,配备的都是全自动步枪。

通向大门的吊桥,更是有卫兵 24 小时站岗、巡逻……

明晃晃的探照灯,从八层楼高的厂房顶上,射向峭壁之下,以防有人摸黑偷袭。

更离谱的是,在探照灯边上,还有一些重武器正在安装,比如……88 高射炮。

要知道,这方圆数百里的地儿,都是雪山,荒无人烟。

为什么德国人要花这么大的功夫,把深山里一座不起眼的水电站,武装到牙齿?

又为什么,冒着巨大的风险,这支挪威小队也要袭击韦莫克呢?

答案就在于,这座水电站还生产一种非常特殊的副产品:

重水。

韦莫克,是当时全世界唯一一家量产重水的工厂。

02

重水有什么用?

简单粗暴的答案:造原子弹。

1931 年,美国化学家发现了重水的存在。

通过电解的方法,可以把普通水和重水分离出来,从而获得高纯度的重水。

代价就是高额的电,和巨量的水。

重水分离的原理

重水分离的原理

刚好这两者,作为水电站的韦莫克,都有。

所以韦莫克的管理层一拍脑子,试试看造重水吧。

万一能卖大钱呢?好歹是个超级蓝海……

1935 年,第一批重水出炉了,求购者还不少。

不过,买家一水儿的都是各国的实验室,需求量少得可怜……

最终,韦莫克一年只卖出不到 40 公斤重水。

第二年,买家数量暴跌。

第三年,更惨。

赔本生意就这么撑了 4 年,韦莫克扛不住了,母公司海德鲁集团也实在没眼看,干脆关停了重水制造。

他们显然不会料到,就在同一时期,有人发现了「重水能研发核武器」这个天大的秘密。

1938 年,德国科学家哈恩发现了原子核的链式反应。

是的,链式反应。

如今大家都知道了,这就是原子弹的基本原理。

当时理论物理界的一位大佬,也被这个发现给激动炸了,搞起了相关研究,连饭都顾不上吃。

这位大佬,叫做维尔纳·海森堡。

海森堡

海森堡

海森堡所需要攻克的,是当时核物理届一大难题:

核反应产生的中子,飞行速度太快,如果不能被铀核顺利捕获,链式反应就会终止。

因此,需要一种中子减速剂,来确保链式反应顺利进行。

那么,什么东西最合适呢?

经过实验和计算,海森堡最终找到了一个「完美」答案:

重水。

很快,海森堡便设计出了一个核反应堆模型,并将它传达给了德国高层——在报告书的开头,他特意提到:此模型需要大量重水。

上哪里搞重水呢?

德国人翻遍了资料,终于在手册里发现了那个名字:挪威韦莫克重水厂。

全世界,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重水停产了?那就下单,让他们重启!」

德国的化工巨头,法本公司刚好是海德鲁集团的股东,在他们要求下,重水在韦莫克恢复了生产。

就这样,海森堡拿到了用于实验室的 25 公斤重水。

这显然是不够的。

一共要多少?

根据海森堡的计算,至少得 1.5 吨。

于是,法本公司一次次加码,重水订单的量也越来越大。

「德国人要这么多重水干啥?」韦莫克管理层开始怀疑。

要知道,此时二战已经爆发,德国已经闪击了波兰,很难不让人猜测他们有所图谋。

面对连番询问,法本公司的代表支支吾吾,只能找话搪塞过去。

幸而,他很快就不需要再应付对方了。

——1940 年 4 月,德国入侵挪威,韦莫克落入了盖世太保手中,沦为德军专享的重水生产基地。

可怕的核阴影,已然在欧洲上空若隐若现……

03

原子弹有多恐怖,各国领袖都很清楚。

在 1941 年这个节点,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一场关乎时间的战争。

一方面,盟军要抢在德国人前面,全力研发出原子弹;

另一方面,也要尽量拖慢德国的研发速度。

破坏纳粹的重水生产,显然是其中关键一环。

于是,捣毁韦莫克重水厂的计划,迅速被英国军方提上了日程。

要如何实现呢?

经过一番讨论,盟军大致列出了四种方案:

1,策反重水厂的挪威员工,从内部破坏

2,英国地面军队正面攻入重水厂

3,英国空军空袭轰炸重水厂

4,安排特工小队,潜入重水厂破坏

空袭会伤及平民,策反重水厂员工也很难实施,这俩方案很快被毙了。

英国方面更倾向于正面突破,但如何冒着德军的封锁,把部队输送进去,也很棘手。

在英国流亡的挪威抵抗组织,则坚定地认为,他们可以安排一支特工小队,来实施破坏。

最终,主持大局的蒙巴顿拍板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先派出一支特工小队,前往韦莫克附近并埋伏。

确认妥当后,再安排 50 人左右的英国工兵部队空投进场,由特工小队负责接应。

蒙巴顿爵士与英国女王

蒙巴顿爵士与英国女王

问题就在于,这支特工小队必须小而精悍——成员不能超过 5 名,他们既要谙熟当地的地形环境,又得经受过充分的军事训练。

此外,全员还必备一项能力:高超的滑雪技术。

显然,挪威人才是最适合这项任务的人选。

事实上,在当时的英国,挪威抗德组织规模已经不小,并吸纳了大批仁人志士。

他们原本只是普普通通的渔夫、工人、学生和工程师,目睹了纳粹入侵挪威后的残暴行径,自愿加入抵抗组织。

在英国,他们接受了大量野战训练,练习射击、跳伞、搏击、侦查,还学会了各种特技。

最终,上级从他们之中,选出了最精锐的四个人:

队长波尔松,是训练中王牌里的王牌,有着和年轻不匹配的老沉,以及和富二代身份不匹配的吃苦耐劳。

赫尔堡,渔夫的儿子,擅长滑雪和野外生存。八面玲珑的性格,让他很容易打听到情报。

阿尔内,老练的士兵,沉默寡言的他有着最精准的枪法。

豪格兰,业务娴熟的话务员,负责接应任务中最重要的无线电发报工作。

以上四人,组成了执行这次绝密任务的队伍。

按照计划,这支代号「松鸡」的小队,会被空投到韦莫克远处安全的地带。

侦察出适合大部队空降的地点,并在那里架设引航灯和无线电。

松鸡小队

松鸡小队

接引完成后,他们还得原地待命,一旦破坏计划有什么幺蛾子,他们就要顶上,进入重水厂援助。

考虑北欧的夏季昼长夜短,白天行动很容易被德军发现,直到 10 月 18 日这天,松鸡队才终于接到指令,行动开始了!

波尔松他们四人登上军机,跨越了北海,在挪威的夜空逐一跳伞……

这,也就是开头的那一幕。

与此同时,英国方面也没闲着,他们在研究主力部队的空降方案。

他们想的是,要让工兵们一落地就尽量接近重水厂,避免在雪山里长途奔袭的疲惫。

这样一来,降落伞就不太合适了——在韦莫克附近空投,妥妥会被发现。

思来想去,英国高层设想出了一个「绝妙方案」……

他们想到,德国人曾经用滑翔机「奇袭」过比利时,大获成功,咱为啥不能试试呢?

蒙巴顿也很喜欢这个方案,他亲自拍板批准了。

届时,英方会派出两架哈利法克斯轰炸机,分别牵引着两架滑翔机,各搭载 15 名英国工兵,在松鸡队指定的地点着陆。

落地后,这些工兵迅速集结,然后正面突破防守,攻破韦莫克!

此计划看起来,不可谓不「完美」。

它还有个很带感的名字:「新生行动」。

然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关键时刻,松鸡队居然没有任何消息了……

生死未卜的他们,是遇到了什么困境,还是遭遇了纳粹军队?

无论如何,如果没有松鸡队的配合,「新生行动」就注定是竹篮打水。

04

跳伞落地后不久,松鸡队的成员就发现,他们陷入了两个大麻烦。

波尔松原计划,是借助煤油炉的热量,一口气直穿山区,抵达韦莫克南部的湿地——那里是最适合空降的位置。

然而,英国后勤给他们准备的煤油严重不足,直接翻越重重雪山无异于自杀……

波尔松他们只能曲线救国,在峡谷中绕行,以此避开寒冷的山峰。

波尔松

波尔松

只是,这样一来,抵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也便大大加长。

至于另一个麻烦,就没那么容易曲线解决了……

豪格兰发现,英国后勤不但没有准备天线支架,还把无线发报机的专用电池,自作聪明地换成了普通电池。

这直接导致,无线电通信压根建立不起来。

换言之,松鸡队失联了……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小队成员们消沉了一整天。

但,路还是要赶的。

由于路程加长了,每天配额的食物只能给到最低限度,根本填不饱肚子。

每个人又冷又饿,大家还要拖着 500 斤重的各种装备,在厚厚的积雪上滑行,一路避开危险的雪坑……

入夜之后,四个人就只能挤在帐篷里,借着面糊糊嚼起干肉饼,半饿着肚子睡觉。

直到第三天傍晚时分,负责探路的赫尔堡忽然发现,不远处有座猎人小屋。

在北欧,这种小木屋内一般都会屯些熏肉、水果干之类。

大伙儿乐了,冲进去饱食了一餐。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小木屋里有好几根钓竿。

机智的豪格兰想到,或许,可以把它们拆下来,做成天线?

豪格兰

豪格兰

说干就干,第二天一早,天线就被架了起来。

然而,通电没多久,就短路了……

豪格兰一检查,两块电池一路都泡过水,受潮漏液,基本不能用。

这简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现在问题摆在面前,必须得有一块新电池。

否则,他们的行动就等同于失败。

可这茫茫雪原,哪里会有电池呢?

赫尔堡忽而想到,松鸡小队,其实还有一位隐藏的队员……

此人叫斯钦纳兰。

他一直在韦莫克水厂工作,作为内应,并长期驻扎在水厂不远处的一座大坝里。

大坝不是德国人防守的重点,如果能去那里找到斯钦纳兰,或许能拿到可用的电池。

韦莫克附近的大坝

韦莫克附近的大坝

于是,最熟悉地形的赫尔堡自告奋勇地请求,由他轻装上阵,独自前往求援。

波尔松眉头皱了皱,没有作声。

他完全清楚此行有多么危险。

「这是最后的方法了。让我试试吧!」赫尔堡坚定地恳求道。

波尔松只得答应。他将带着另外两人继续赶路,并约定了碰头的地点。

11 月 5 日这天,暴风雪来袭,松鸡队顶着风雪继续跋涉。

他们的雪板早已严重磨损,带的蜡也用完了,上坡格外吃力。

被大雪遮蔽视线的波尔松,不慎掉进了冰湖,多亏阿尔内及时拉他上来,才捡回一条小命。

不过,他还是受了伤,只能负痛赶路。

阿尔内

阿尔内

每到一处小木屋,豪格兰都会收集打包全部的鱼竿,这又成为新的负重……

就这样,每个人都苦不堪言,但每个人都心怀勇气——一想到纳粹对自己亲人、朋友所做的暴行,队员们内心深处便涌上无穷的力量。

4 天之后的中午,阿尔内正在帐篷外劈柴,远远望见雪雾之中,有个黑影……

那是谁?

他右手立刻搭上了扳机,警觉地注视着那个逼近的黑影……

05

直到相距不到 30 米,阿尔内才认出来,黑影原来是赫尔堡!

对方的雪橇上,赫然摆放着一个方形木箱。

不用问,这个男人真的从斯钦纳兰那里,搞到了珍贵的电池……

赫尔堡

赫尔堡

听见队友的欢呼,豪格兰和波尔松也跑了过来,四人兴奋地搂在一起。

当天晚上,经过不懈努力,豪格兰终于完成了启动电台的全部准备工作,包括新电池的装设。

在寒风之中,他颤抖的手按动着电键,迅速输入那早已牢记于心的报文代码——但凡电报敲得太慢,就有被德国人检测到的风险。

看不见的电磁波,向英国的方向飘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没有人说半句话——凝固的空气里,似乎有心跳此起彼伏的颤动声。

几分钟后,电报里忽然传来了一阵动静……

「已收到,一切可顺利?」

这一刻,松鸡队四个小伙儿全都激动得要哭了。

接下来的一周,他们的行军速度明显提升,通信一直保持通畅,从中也了解到了「新生行动」的计划。

11 月 17 日,四人终于抵达了目标所在地的湿地。

只花了一天功夫,就找到了最适合滑翔机着陆的地点,一片平坦的雪原。

11 月 19 日上午 10 点,豪格兰发出了信号:「无云,西北风,风速很低。」至此,当地已经连续三天放晴。

蒙巴顿将军明白,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

下午 6 点多,两架缓缓前行的哈利法克斯轰炸机驶入跑道,在它们机身之后,分别用粗麻绳拖着一架霍莎滑翔机。

它们分别被分为 A 组和 B 组。

一阵轰鸣声中,轰炸机破空而起。

几分钟后,另一架铁鸟也随之而去……

按照计划,当牵引机飞到一万英尺高之后,滑翔机就会脱离,向着松鸡队指示的地点滑翔降落。

参加「新生行动」的英国工兵

参加「新生行动」的英国工兵

此时,远在挪威湿地的豪格兰,收到了一条加密信息。

他知道,工兵们上路了。

松鸡队全员即刻动身,前往选好的降落区:

豪格兰和阿尔内负责在山坡架设天线,波尔松和赫尔堡钻进雪地里,把六盏大灯排成「L」形,指示滑翔机降落。

晚上 9 点 40 分许,山坡上的豪格兰,听见无线电传来了「嘟」一声信号。

他朝山下大吼道:「他们来了!开灯!快开灯!」

「咔咔……」六盏大灯陆续开启。

不一会儿,波尔松也依稀听到夜空中传来的引擎声。

大家望向天空,一架硕大的哈利法克斯轰炸机徐徐飞过——可它后方,却没有任何滑翔机的踪影!

哈利法克斯轰炸机

哈利法克斯轰炸机

几分钟后,另外一架轰炸机也出现在视野里。

可还是一样,也没有跟着滑翔机……

等了整整五分钟,压根没有半架滑翔机的影子。

「这是怎么回事?」

如果滑翔机不送工兵来,奇袭重水厂的任务就相当于宣告失败了。

「难道滑翔机飞错了位置?还是说……提前脱离了牵引?」

波尔松猜不到答案。

不祥的预感,在他脑中萦绕。

其他队员们也毫无头绪,大家茫然望着夜空,耳边的轰鸣声却已渐行渐远……

谁也不会想到,当天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06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当晚 7 点,还原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轰炸机 A 起飞后,一切都很顺利,很快就跨越了北海,抵达挪威国境内。

然而,驾驶员却飞过了头……当他意识到这点时,只能急速盘旋转向。

或许是操之过急,他在云层中下降时,速度实在过快……

而云层中的低温气流,更是一个可怕的杀手。

下降过程中,被冰冻住的牵引绳,竟然「嘭」地断裂了!

突发的解除牵引,令同步快速下降的滑翔机立刻失控。

飞机产生了剧烈的旋转,在空中急速翻滚,然后俯冲撞向雪山……

滑翔机四分五裂的机身里,只有几个人侥幸存活,他们被刺骨的寒冷裹挟着,压根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

任务失败的轰炸机 A,只能被迫返航。

与此同时,轰炸机 B 接到任务,让他们寻找失去牵引的滑翔机 A。

机长在群山之上盘旋了两圈,毫无发现。

更离谱的是,他明明肉眼已经看到了松鸡队摆放的「L」型灯组,但飞机的定位却出现了故障,无法靠近目标。

于是,轰炸机 B 也决定返航。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遭遇到了低温气流,滑翔机也脱离了牵引。

只不过,他们的命运和 A 组截然相反……

滑翔机 B 是主动脱离的,因此成功在山坡上迫降成功,大部分成员得以生还。

而轰炸机 B 的故障似乎影响到了操控,它在返航过程中撞了山,最终全员牺牲……

惨重的损失意味着,「新生行动」彻底失败。

松鸡队一个月来的努力,也全都白费了。

而更恶劣的后果,也随后接踵而至。

德国人很快就发现,几架英国飞机在挪威领空失事。

只不过,他们并不知道英军的目标究竟是哪里。

但,这显然难不倒那些党卫军头子。

他们立刻对坠落地点组织了大面积搜捕,试图找到活口。

于是,所有「新生行动」的幸存者,都被作为战俘,带到了集中营。

等待着他们的,是酷刑的逼供。

事到如今,谁也不知道,这些英国士兵有没有在拷打之下开过口,他们最终全部遭到了枪决。

不过对于纳粹而言,他们开口与否,其实关系并不大。

因为就在几天后,德国巡逻队在检查滑翔机残骸时,发现了一份地图,上面用蓝圈标记着一个地点:韦莫克。

07

一周之内,韦莫克水电站便再度防御升级:

大门的守卫翻了一倍,厂房楼顶不仅新增了防空炮,还加装了重机枪。

几乎每一座建筑的顶上,都安上了探照灯。

对于韦莫克内部的员工,党卫军也安排了几轮搜查,试图找出里应外合的「内鬼」。

打探到风声的斯钦纳兰,连夜逃离了大坝……

在雪山中的一座小屋内,他和松鸡队另外四人会合。

此时,大家已经知道此前任务的大失败。

不过,没有人因此而一蹶不振。

松鸡小队

松鸡小队

因为,一个崭新的计划正在等待着队员们——而他们也坚信,这一次,一定能成功摧毁韦莫克。

话分两头。

11 月 24 日这一天,在英国接受训练的挪威特工伦内贝格,接到了一个令他无比激动的指令。

上级要求,由他作为队长,再挑选五名挪威战士组成新的特工小队。

——他们将被空投到挪威高原,与先前的松鸡队会合后,伺机潜入韦莫克,破坏这座重水厂。

这支小队被命名为「冈内塞德」,6 位人选很快便确定了:

队长伦内贝格,身为新兵教官的他,同时也是挪威抵抗军最资深的特工,精通潜行和破坏。

副队长豪克里德,一家老小都被德国人抓捕,心怀怒火的他练就了高超的暗杀技术。

比格尔,炸药专家,擅长机械修理,随机应变能力极强。

凯泽,原钢铁厂工人,曾经参加过多次挪威保卫战,作战经验丰富。

伊德兰,原邮递员,超强的体能是他最大的天赋,还会一手无线电发报。

斯托豪格,身材虽然矮小,但枪法极准,是队中的神枪手。

后排左起:凯泽、伊德兰、比格尔,前排左起:斯托豪格、伦内贝格

后排左起:凯泽、伊德兰、比格尔,前排左起:斯托豪格、伦内贝格

他们虽然没能加入松鸡队,但一直在坚持训练,自我提升,热情从未消褪。如今,这个报效祖国的机会终于来临了。

新生的冈内塞德队,该何时出击?

这是个非常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方面,德国人已经严防死守,又有上次惨剧的前车之鉴,贸然出击显然就是送人头。

但另一方面,时间不等人。

——每一天,都有新的重水被生产出来。

而按照海森堡的模型,只要达到一定的重水总重量,反应堆就可以运行。

海森堡参与设计的反应堆

海森堡参与设计的反应堆

如果原子弹真的被他们搞成了,无疑将带来灭顶之灾。

非常遗憾的是,运气却似乎始终不在盟军这边……

原本圣诞节是德国人最疏于防范的窗口期,可是持续一周风雪交加的天气,令飞机无法起飞。

1 月底时,冈内塞德队终于被轰炸机带上了天空,却在接近韦莫克时,遭遇了德国地面强大的火力,机翼被打出了一串而窟窿,只能被迫返航……

更惨的是,这次出击又一次打草惊蛇,纳粹再次升级了韦莫克的防守:

厂区加装了空袭警报系统,周边设施全部增设了防空炮,守卫人员暴增两倍而且大都是精锐德国士兵。

最关键的吊桥,改为了双岗双哨,成堆的探照灯把黑夜射成了白日……

韦莫克重水厂,成为了一座固若金汤的末日堡垒。

单凭 11 个人,能够突围进入吗?

冈内塞德小队不知道答案,他们还在玩命训练:

参照斯钦纳兰提供的详细蓝图,6 个人每天都在演练:模拟在水电站内的全部行动,从绕过探照灯的覆盖,到暗杀警卫,再到安装炸弹……

韦莫克的内部结构,队员们全都烂熟于心。

每一道铁门、每一条管道,特别是每座重水电解池的方位……都跟自家后院一样熟悉。

松鸡小队同样不知道答案,他们在极限求生:

3 个月来,他们在挪威南部的雪山里腾挪辗转,既要荒野生存,又要躲过纳粹巡逻队的一次次搜捕。

食物早就吃完了,还好阿尔内猎到了几头驯鹿,才给大伙儿续了命……

此时,豪格兰通过无线电,已经清楚了他们新的使命:配合冈内塞德队,执行潜入破坏任务。

每个人都在等待,等待利剑出鞘的那一天……

08

这一天,终于在 1943 年 2 月 16 日到来了。

那是一个无风的午夜,冈内塞德队六人在空中轮流跳伞,和另外十箱空投物资一起,落到了挪威西南部的高原。

小队集合后,便开始往事先决定好的碰头地点进发。

他们把回程用于撤退的物资全部埋了起来,只带上了执行任务所必须的装备:压缩饼干、炸药、枪支、工程剪、斧头、望远镜、雷管、引信和急救包……

不得不说,这一次,他们的运气很好。

提前两天,就遇到了松鸡队前来接应的赫尔堡和阿尔内。

半个小时之后,两支小队成功碰头。

11 个人激动地高唱起了挪威民谣,眼泪从两位队长,波尔松和伦内贝格的眼眶中涌出……

不过,他们也明白,此刻并非自我感动的时候,还有艰巨的任务等着他们。

几天前,松鸡队打探到,韦莫克的警报系统已经打造完工——厂区内有任何异常,警报就会拉响——整个水厂和附近的公路,都会全部进入警备状态。

甚至连附近小镇的大批驻军,也会第一时间赶来。

即便放在游戏里,这样的关卡配置,也算高难度了……

再考虑到,真人的敏锐感知力和远超游戏 AI 的智商,这意味着,破坏水厂任务的难度,是地狱级的……

韦莫克的险峻

韦莫克的险峻

不过,这并没有吓退这 11 个挪威人,他们在小木屋里彻夜研究着。

经过讨论,打入韦莫克有三种方案:

一是从山顶自上而下,沿着输水管道下探到厂区内。但这条路线布满了地雷,还有重重岗哨……

方案一,被否决了。

二是正面杀入,从吊桥一路解决卫兵,直冲大门。但此方案的潜入难度极大,一旦惊动敌人,就会拉响警报。

方案二,也被毙了。

最后一个方案,是爬上一侧悬崖,沿着运输铁轨,穿过一扇带锁的侧门进入。

方案三示意图

方案三示意图

这的确是岗哨较少的路线,但纳粹这么布置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条路线,实在是太险太险了!

几百米高的悬崖,布满了积雪和冰渣,陡峭无比。

稍有不慎,就会坠入山底。

更何况,队员们没有任何攀岩设备,绳索、岩钉、安全锁……一样都没。

这相当于,要顶着酷寒,徒手攀爬雪山……

但此刻,再无其他退路可选……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方案三,最终被全员确认。

接下来,两位队长对人员进行了重新分配:

伦内贝格率领「炸弹专家」比格尔、「老兵」凯泽和「体能怪」伊德兰,组成了破坏组,负责进入重水车间安装炸弹。

波尔松则带着「猎手」阿尔内、「野外专家」赫尔堡、「暗杀大师」豪克里德和「神枪手」斯托豪格,组成了掩护组,他们将确保破坏组顺利完成任务。

至于豪格兰和斯钦纳兰,则驻守原地,一个负责无线通信,一个负责撤退掩护。

接下来的两天,两组人又进行了非常周密的安排,确认每一个细节。

包括德军换岗的时间、能藏身的掩体。

甚至连悬崖那些灌木的位置,都做到了心中有数。

2 月 27 号这天晚 8 点整,9 位挪威特工套上了白色的迷彩服,撑着雪板离开了小木屋。

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关乎战争走向的艰巨任务……

09

从小木屋到韦莫克所在的山崖下,一共花了俩小时。

这个时间已经很短,毕竟,队员们不能走直线,必须尽量绕开德军的检查点。

站在谷底,仰望巍峨的雪山,伦内贝格顿时头皮发麻。

「伙计们,上吧!」他带头抓牢一块山岩,「千万别往脚底下看!」

其它人见状,也在悬崖边寻找可以手抓脚蹬的受力点,一点一点摸索着往上爬。

山岩上多处结冰,队员们也经常打滑,还好赫尔堡事先探路时,把那些灌木植被丰富的地点都找了出来,大家拉拽住这些根茎,才勉强能稳住身体。

半个小时之后,9 个人才爬上了 100 来米,往上看,依然望不见崖顶……

每个人手臂都又酸又涨,手指疼得钻心,后背沉重的装备袋,更像千斤重担,把人往山底拖……

连体力最好的伊德兰都累得不行,只能斜靠在一面岩坡上休息。

太冷了……他喘的每一口气,都立刻化为白雾。

体力稍稍回复后,他又继续向上攀爬。

这个勇敢的男人深知:自己必须冲在前面,才能帮后面扛不住的兄弟搭把手。

就这样,入夜 11 点多时,伊德兰终于翻上了崖顶,他顺着铁轨扫视了一圈,似乎没有巡逻队。

随后,他帮着其余八个人,连拉带拽,逐一成功登顶。

大伙儿都坐在铁轨上喘着粗气,没有人能说出一句话。

凯泽望着天空,月黑风高,实在是个潜入的好机会——他不再咒骂爬山时耳边呼啸的狂风了……

五分钟后,伦内贝格轻声道:「此地不宜久留,继续行动!」

大伙儿一跃而起,沿着铁轨,向重水厂的侧门进发。

令人庆幸的是,这条路真的就像「被纳粹们遗忘了」,一路都没遇到半个守卫。

而且,厂区内涡轮机发出的巨大「嗡嗡」声,也掩盖住了他们发出的一切动静。

沿路上,他们望见了输水管道边卫兵驻守的岗亭,望见了厂门口驻扎的兵营,高耸的警报器更是令人胆寒……

大伙儿都倒抽了一口凉气:这要是选了另外两个方案,怕是死都不知道咋死的……

12 点多,所有人都缩在一座变压器棚边,探照灯刚好照不到这里。它的旁边,就是重水厂的侧门。

进了这道铁门,就是真正的生死时刻了……

伦内贝格最后一次给大家布置任务,末了他强调道:「一旦被捕,立刻服药自尽,绝不能暴露战友!」

12 点半时,他打了个手势,行动开始!

比格尔「咔」一声,用断线钳剪开了铁链,把侧门拉开,大伙儿鱼贯而入。

破坏组和掩护组,也将就此分头行动。

是短暂分别,还是天人永隔?谁也不知道。

「祝你们好运!」伦内贝格向波尔松致意道,然后带着三名队员,摸黑向重水车间方向移动。

波尔松则与其他掩护组成员原地散开,各自占据一个有利的守备位置。

每个人都端着枪,注视着不远处德国人的一举一动,豪克里德更是把背包里的手榴弹也拿了出来,在地上摆成一排。

不过,似乎守卫们并未发现什么异常,他们只是例行地巡逻。

而另一边,破坏组四人已经摸到了八层楼高的重水车间底部,却遇上了麻烦……

——正门处,有守卫来回踱步,无法接近。

再绕到后门,这里的木门居然换成了大铁门,而且牢牢从内锁住,根本打不开……

如果用炸药炸开,一定会惊动德国人。

队员们面面相觑,想不出办法,而此时,远处有两个打着手电的巡逻兵,正在向车间这头走来。

就差一点,手电光几乎就要射到凯泽的身上。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伦内贝格想到了一个主意……

10

「跟我来!」伦内贝格带着队员,绕到了大楼面向山坡的外墙上,他徒手翻上了墙,在积雪中摸索着。

几秒钟后,「哐」的一声,一扇圆形的金属门被他打开了。

这声音虽然不小,却淹没在车间机器的轰鸣声中。

原来,这位机智的队长想起训练时,上级提过一嘴,在一楼到地下室之间,有一条通风管道。

他大致记下了它的位置。

如今,这个灵光一现的记忆,拯救了所有人。

于是,四个人趴在通风井中,全身紧贴着金属内壁,一点一点向前挪。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影视作品中已然被拍烂了……但却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些挪威特工才是这一幕的始作俑者。

爬了一阵后,伦内贝格透过一个孔洞,看到下方一排排的高浓缩电解池,他的心跳一下加速了……

那些,就是需要破坏的目标,重水生产的源头!

就在此时,他的身后传来一声脆响。

——是凯泽爬得太快,腰间的手枪掉落在管道内……

这声响在四个人耳中,简直就是一声炸雷。伦内贝格心都悬到了嗓子眼,手心汗狂冒。

令人庆幸的是,似乎并没有什么后续的动静——车间的噪音实在太大,盖住了撞击声。

十分钟之后,这条漫长的迷宫终于到了尽头,一个硕大的洞口,直通地下室的一个房间。

伦内贝格确认下面没有守卫之后,带头跳了下去。

这是一间屯满化学药品的仓库。

四人接连落地后,沿着通道来到了一扇门边,门上挂着个牌子:闲人免入。

队员们心有灵犀地对视了一眼,掏出了身上的家伙,上了膛。

伦内贝格一脚踹开了门,门边一个穿白大褂的男子被这动静吓了一跳。

他回过头,只见四杆枪口正对着他的脑门。

此人是重水车间的工程师,挪威人——正是这个身份,让队员们没有立刻扣下扳机。

「老实点,蹲下!不许动,不许发出任何声音!」

对方照做了。

伦内贝格亲自举枪看着他,凯泽和伊德兰则检查了一圈,确认屋里没有其他人存在。

比格尔已经掏出炸药开始安装,对这位爆破专家而言,一切动作娴熟得就像肌肉记忆一般。

很快,每一个电解池罐的不锈钢外壁上,都安上了炸弹。

——这是诺贝尔 808 号,当时最先进的炸药之一。

一共装了 18 枚。

确认引爆的雷管一切正常后,比格尔掏出火柴,「嚓」地点燃了引信。

破坏组四人迅速离开了房间。

临走前,伦内贝格还不忘朝白大褂吼了一句:「立刻往楼上逃!」

四个人用最快速度,打开之前封住的那扇铁门,逃出了重水车间。

刚跑出十几米远,身后传来几声炸响,熊熊火苗从地下室的窗户窜了出来!

队员们没有任何停留,飞奔向进来的那扇侧门,又沿着铁轨没命地跑……

「成功了!而且是难以置信地成功!」这声音在伦内贝格内心深处响起,此起彼伏。

与此同时,掩护组那边,大家也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爆破声。

「看样子,是事成了!」等了半分钟后,波尔松开口道。

他身边的阿尔内点了点头:「嗯,德国佬没啥反应,破坏组应该已经顺利撤退了。」

话音未落,一名德国守卫从兵营中出来,端着手电筒四处张望,似乎不确定是哪里闹出的动静。

置身黑暗之中的波尔松,已经举枪瞄向他的头部。

但他知道,除非万不得已,最好不要开枪。

幸运的是,守卫朝别的地方去了。

掩护组显然不会放过这个最佳窗口期,全员立刻开始撤离……

数分钟后,九名敢死队成员,在计划好的撤退地点成功会合。

每个人都惊喜地狂叫着,每个人都不敢相信,居然真的做到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全员都毫发无伤,全身而退,甚至连一发子弹都没打……

但他们也还心存一丝疑惑:韦莫克的重水生产,真的就这么被破坏殆尽了吗?

11

凌晨时分,惊魂未定的白大褂找到守卫,汇报水厂遭遇了破坏。

德国人这才发现,重水车间已经化为一堆废墟:

电解罐支离破碎,金属残片一地都是。

水泵也炸烂了,水管几乎扭成了麻花。天花板上的铜管没有一根是完好的,冷凝水汩汩地喷在墙上。

最重要的是,全部 18 个电解池里大约 800 公斤的重水,全部流光了……

这可是挤牙膏一样,攒了多久才攒出来的……

韦莫克的总工告诉党卫军,现在冷却系统已经被完全破坏,大量设备被水泡坏了。

「重水的损失还是小事,想要重建这个车间到恢复产能,可能需要至少 10 个月。」

听到总工这句话,党卫军头头暴跳如雷。

他实在无法想象,这么一座固若金汤的森严堡垒,怎么会被人如此轻易地攻入,完了还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甚至连是谁干的,都完全不知道……

事成之后,参与行动的 11 名成员,并没有停下脚步。

他们有些暂时撤退到了瑞典,计划新的行动;

有些则留在了祖国挪威,建立敌后抵抗组织,还参加了后续的重水破坏计划。

战后,他们全都获得了包括挪威和英国等多国颁发的荣誉勋章。

接下来的故事,我们都比较熟悉了。

1945 年 7 月 15 日凌晨 5 点 30 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沙漠中爆炸。

而纳粹德国直到投降,也始终没有研发出原子弹。

在研发失败这件事上,韦莫克的破坏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很难实际估计。

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权威人物的反应上,大致推测一二。

还在哥本哈根的尼尔斯·玻尔,听说重水厂被摧毁后,认为这会大大延阻德国人研发核弹的进程。

海森堡得知后,急忙催着要在德国本土建立重水厂——根据他的模型所需的 1.5 吨重水,直到最后也没凑齐。

德国另一位关键性的核物理学家迪布纳,晚年则在回忆录中写下:

「挪威境内的氘生产因破坏而中断,是我们最终没能造出原子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也还有很多人并不相信,韦莫克行动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这属实也很正常。

毕竟,仅仅 11 个人,就改变了历史时间线这种事,在人类史上实在是过于罕见了。

备案号:YXX1O2AdgAik2xlYnubPn8

黑色任务:悬崖上的英雄与恶徒

眠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