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停产F22是个错误吗?

F22 工厂停工那年,歼 20 首飞。美国后悔吗?

对此,国防部长盖茨,在回忆录中写到,「那天是我这辈子最耻辱的时刻」。

我们追根溯源,先从隐身飞机的出身说起。

首先得承认,在军事装备的发展路线上,美帝为大伙趟了不少路。

比如隐身飞机,美帝至少为大家趟了三条路,可以说给咱们提供了不少参考。

先来说说第一条路。

作为人类的第一架隐身飞机,F117 走的是隐身碾压路线,

这种路线的核心思想是,凭借极致的隐身性能,在敌人头顶随意丢炸弹而丝毫不用担心反击。

所以,F117 的所有设计都围绕隐身展开,牺牲了机动、速度、航程、载弹量、飞行员视野,甚至连雷达都没装……

奇葩的 F117 虽然叫「战斗机」,但是却没有空战能力,于是就有人叫它「轰炸机」,

可这货一般却又只能带 2 枚炸弹,哈哈,你说奇葩不奇葩。

这个套路一开始在海湾战争期间所向披靡,但是在后来的科索沃战争中被老式雷达不小心给破了身。

F117 的隐身性能一旦有了破绽,其他短板瞬间成了致命伤,随后就逐渐被打入冷宫,2008 年宣布全面退役。

显然,「为隐身牺牲一切」这条路,美帝算是趟到头了。

好在,美帝的第二条路「豪华套餐路线」趟得不错。

1997 年,代表性的 F22 横空出世!

他走的是「文能隐身、武能狗斗」的全面路线,

隐身、机动、火力、航电样样第一,

妥妥的全面发展三好学生,班里其他小伙伴只有仰望的份。

可人类科技毕竟也就那点能耐,至少在机动性和载弹量上,总得做个取舍吧?

得了,这活还是分俩人去干吧,F22 专心搞空战,至于扔炸弹这种粗活,交给 B2 吧。

B2 走的是 F117 的「极致隐身」路线,区别是加大了航程和载弹量。

B2 在设计之初是不打算要护航的,

即便遇到一些难缠的防空阵地,也可以远远在防区外轻松扔炸弹,很难被雷达锁定。

谁知道,雷达技术突飞猛进,B2 很难保证在预警雷达面前不漏一点踪迹。

哪怕在雷达屏上闪了几个点,对手就可以派战机到可疑区域巡逻,万一被逮到,三代机就能让慢悠悠的 B2 扒下一层皮。

所以,2009 年美帝搞了一个「极地闪电」演练,

F-22 和 B-2 多次在关岛训练联合远程奔袭,

一个负责拿空优,一个负责扔炸弹。

美军官方说法,此战法主要针对「拥有强大地空导弹和先进战机,在亚洲已有区域性影响力的对手」,

我猜测,这对手应该不是指日本。

从技术上说,F22 和 B2 这组豪华套餐组合,绝对够全世界喝一壶的。

但尴尬的事情出现了,

豪华套餐出道时,苏联,也就是大毛子已经挂了,咱们还是菜鸟,欧萌全是小弟……苦练十年闯江湖,下山一看,江湖没了。

B2 首次实战炸了我国南联盟大使馆,也把我国的军工经费炸上了天。

后面几年又蹂躏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差不多都是壮汉「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

F22 混得就更惨了,唯一的一次实战是 2014 年跑到叙利亚炸了个恐怖分子,这活干的,不知道让人咋说了……至于吗?有这么恐怖的恐怖分子?

很快,更尴尬的事情出现了。

B2 这家伙,干一趟活,回来就得小保养躺几十个小时,

干活多了又得大保养换配件,

几次出场费就可以买一架普通战机了,

平时还得配专用机库保护隐身油漆,比大爷还难伺候。

从经费上算,B2 飞几趟就相当于摔了一架三代机。

F22 也不是省钱的主,

因为出道早,还没干什么正经活,航电系统就已经过时了。

空战非常依赖航电,如果还要继续供着 F22,那拖不了几年就得出新款。

至于价格嘛,新款哪有比旧款便宜的道理?

这帐越算越不对劲,美帝凭借四代机就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这么高的性价比,何苦还要点一份豪华套餐!

一架 B2 带上两架 F22,造价就快赶上一艘航母了!

B2 原计划采购 132 架,但买了 21 架实在太贵买不动了,只能停产。

F22 买了 187 架,也吃不消了,2011 年关闭了生产线。

哥俩加起来能换几十艘航母了,美帝就算全世界薅羊毛,也供不起这样两尊大佛。

B2 和 F22 的停产,标志着豪华套餐路线也趟不动了。

那么,咱们继续趟第三条路:无所不能的 F35。

豪华套餐说到底就是太贵,这回咱得吸取教训。

说到钱,不妨学习下房地产公司,搞预售:想买 F35 吗,先交钱吧!

美帝从盟友那里集资搞研发,保证事成之后,一律会员价。

美帝这把算盘打得就精明多了,一则省钱,二则赚钱,三则把盟友绑得更紧。

只是玩得稍微有点大,不但把盟友的预算搭进去了,还砍了自己的四代机预算,全部押宝 F35。

这一下,四代机都成了后娘养的,想推新款基本不可能了,只能换个雷达、刷个新漆,然后改个字母加价卖人。

大约只有 F18 幸免于难,舰载机毕竟是美帝全球威慑力的主要载体,即便押宝 F35 也不能把 F18 搭进去。

「大黄蜂」变「超级大黄蜂」后,又变成「先进超级大黄蜂」,实打实的新款,绝不是换个配件改个字母,

而是连机体结构都改了,看起来是不打算把舰载机的宝座让贤了。

钱都给了 F35,活自然是少不了的。

F35 不但要一口气取代美帝自己的 F-14、F-15、F-16、F/A-18C/D、AV-8,

还要一口气取代英国、日本等盟友的三四代机,步子迈得不可谓不大。

这就决定了 F35 只能走多功能路线。

歼击机、截击机、攻击机自不在话下,没放过舰载机也认了,想取代电子战飞机也在意料之中,

但把注意打到预警机身上就有点过分了,意图通过数据链将多架 F35 组合成一个空中预警平台,号称小型预警机。

这真的是怼天怼地怼空气,何止是多功能战机,简直是全能战机,老少皆宜,大小通吃,一人打遍全村一条街。

说明一下,多用途战机是各国主流,但和 F35 这种全能路线是两码事。

举个例子,空优战机拿下制空权后,已经闲的没事干了,当然可以挂对地武器执行轰炸任务。

反之亦然,如果能把敌机压制成靶机,那么攻击机也可以挂载空空导弹去凑凑热闹。

这种兼职不需要对战机做太多改动,所以现在的战机基本都是多用途,挂个电子吊舱还能充当电子战飞机。

但实际上,不同任务的侧重点还是不一样的,尤其遇到旗鼓相当的对手时,丝毫马虎不得。

F35 要集成那么多功能,想想看,一定是高科技精品了,

实际上,但凡美帝亲自出手的东西,科技含量都不低。

那么,既是科技精品,是不是就天下无敌了?

诶,别急,这是两码事。

无论美帝科技有多强,走全能路线的 F35,为了照顾不同的使用场景,各项性能必然有所相互妥协

。比如,垂直起降版 F35B,就科技水平而言,就问你服不服,肯定服啊!

但是你说说,为了耍这个帅,需要牺牲了多少其他性能?

肚子里埋那么大一台垂直起降的电风扇,碍事吗?

有人不服了,难道美帝还没你聪明?

这倒不至于,不过评论往事总是比规划未来容易很多,

可以肯定的是,当年美帝打算盘时,忽略了一个异数。

如果科技有代差,别说 F35 性能有点折扣,就是拆掉一个翅膀照样吊打全球。

F35 首飞是 2006 年,立项还要早些,F22 决定停产是 2009 年,那年月对中国来说是个什么时代?

带大伙回忆回忆,

那时候咱们歼 10 还没搞利索,强 5 这老飞机仍然是绝对主力,飞豹时不时还能成为新闻主角……

我说差两代不算过分吧?

美帝再怎么看得起你,躺二十年等你,妥妥没问题吧?

他不但没必要搞六代机,连 F22 都是累赘,走性价比更高的全能路线不失为一种上策。

当然了,现在的 F35 也不见得不是上策,全能路线刚刚开始趟,最后能不能走通,还是个未知数。

注意,这不是嘲讽,是真不知道!

二战时期那么多实战中出来的军事家,在选择走战列舰路线还是航母路线时,照样会懵逼,何况咱们这些纸上谈兵的键盘侠呢!

不过,至少 F35 的成本是控住了,这几年产量惊人,眼看着就奔上千架去了,充分体现了老牌工业帝国的底蕴。

要知道,数量也是一种优势,而且是很重要的优势,光这一点,咱就不应该铺天盖地嘲笑他。

你看,美帝都把路趟成这样了,一般人是跟不上了!

咱们啊,琢磨良久,觉得还是第二条路靠谱,不过得修正一下:

隐身飞机只负责拿下空优,后面为所欲为的事情,让四代机上。

就在 F22 工厂停工的那年,歼 20 首飞!

这里还有一段缘分,

关停 F22 出了大力气的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歼 20 首飞的当天,正好在访华,

这哥们听到消息后直接懵了,问胡总咋回事,

胡总宽慰道:只是普通的科学试验,不要多想……

若干年后,盖茨在回忆录中写到,那天是我这辈子最耻辱的时刻。

歼 20 首飞之后,四代机也一路狂奔,

歼 10C、歼 11BG、歼 15、歼 16,

定位清晰,层次分明,

走的是混搭风格,完全不打算考虑美帝的全能路线。

显然,中美的隐身飞机路线已经出现了较大差异。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了飞机设计上。

美帝推 F22 的时候,反隐身技术几乎是零,隐身技术又独此一家,

所以人家追求的是绝对碾压,更加注重隐身,以至于隐身性能好过了头。

后来推 F35,为了增加通用性,砍了不少隐身设计。

轮到中国推歼 20 时,明显是冲着美帝去的,自己玩反隐身多年,不至于单纯到想凭借隐身吊打美帝,能打个势均力敌就心满意足了,

所以更加注重机动性和航电的后发优势。

很多人以为隐身飞机比的就是隐身,

所以一直对歼 20 鸭翼布局(就是前面两片小翅膀)对隐身的影响耿耿于怀。

拜托,歼 20 又不去参加隐身比拼大擂台,看看雷达反射截面公式,

在旗鼓相当时,两片小翅膀带来的机动性明显比牺牲的隐身性更划算。

关于这对冤家的隐身性能,普遍看法是 F22 要优于歼 20,除了技术水平之外,我相信更多是设计上的取舍。

在全是三代机的年代,五代机再怎么强调隐身性都不过分,但在隐身飞机对战时,机动性可能会带来更大的优势。

咱们假设一下,如果中国趟出的路更合理,那美帝会走回头路吗?

就目前来看,概率不大。

像 F35 这种项目,一旦开始趟路,涉及的利益就太多了,往往是一条路走到黑。

美帝现有的 F22、B2 和大量的四代机,再飞个十几年肯定没问题,

不过,等这批战机寿终正寝,接下来的空战画风,咱们来畅想一下:

美帝带着自家各路小弟出门干活:乌泱泱清一色 F35。

咱们出门干活:歼 20 狙击踹门,歼 10、歼 11 辅助拿下空优,歼 16 跟上对地对海,歼 15 给海军出远门办事。

仔细算算的话,美帝那些黑科技的立项源头都要追溯到美苏对抗时期,

美帝虽谈不上害怕毛子,但忌惮是少不了的,所以生产力嗖嗖的。

毛子挂了之后,经济总量混到和广东省一个水平,就剩军工啃老本,从长远看,很难成为一个合格对手。

从毛子解体到 2010 年,美帝舒舒服服做了 20 年世界霸主。

直到 2011 年,奥巴马在 APEC 峰会上高调提出重返亚洲,2012 年正式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算是美帝注意到中国这个异数的明确信号。

美帝这一转身,大家猜猜,谁是这个星球上最害怕的?

不说别人,咱们肯定是很害怕的,其害怕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怕航母、怕隐身飞机。

至于氢弹,大家都有能力掀桌子,还不知道谁怕谁呢。

其实,维护世界和平,氢弹至少占了一半功劳。

对现金国际几大流氓来说,技术无外乎就是砸钱砸时间,哪里害怕砸哪里。

咱们在砸航母、砸隐身的同时,也在砸反航母、反隐身。

不出意外,砸了这么些年终于砸出了名堂。

啥叫隐身飞机?

咱们用科学的态度,

用数学来描述一下。

依惯例,先看公式:

雷达有效探测距离与目标雷达反射截面(RCS)的四次方根呈正比。看不懂公式就看例子:

一架普通战斗机对短波雷达的反射截面大约是 5 平米,

所以新闻上说某某雷达探测距离多少多少,一般都是指对 RCS=5 的目标的探测距离。

若反射截面减少到 1/16,则根据公式,雷达探测距离减少 1/2。

顺便打个岔,有观点认为给四代机刷隐身涂料就是隐身,这纯粹是瞎掰,理由如下:

飞机的隐身性能主要来自结构,单纯刷漆的话,RCS 大约只能下降 20%,

代入公式算一算,探测距离也就减少了 5%,性价比贼低。

比如,美帝卖给弯弯的 F16V 就是刷过漆的,价格非常很感人了,

但是隐身性能呢,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咱们从公式上看,只要距离够近,就没有发现不了的飞机,

因此不能用「能否被发现」来定义隐身飞机,

显然,反射截面是一个更适合的定义指标。

现有的隐身飞机其实就那么几款,美帝的 F117、F22、F35、B2,中国的歼 20、歼 31,其他暂且不认。

隐身飞机的反射截面属于保密内容,不过外界通过仿真计算有不少说法,

大概是这样:F22 小于 0.01 平米,歼 20 小于 0.05 平米,B2 好于 F22 好于 F35。

代入公式,与 F16 这类四代机的被探测距离相比,F22 不大于 21%,歼 20 不大于 32%。

不放心的话,再搞个电子战飞机压制一下对方雷达,还能榨出点折扣。

这就是人类顶尖隐身飞机的隐身水平,估计和吃瓜群众的印象大相径庭,看起来隐身飞机也没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嘛!

其实,只要你的攻击距离大于对方探测距离,就可以在被发现前完成攻击并返航,这效果和完全隐身是一样的。

战机不至于真飞到对方头顶扔炸弹,

不然的话,肚子对着雷达,啥隐身都白扯,

咱刚刚说的 RCS 都是飞机正面对着雷达,而且对的是短波火控雷达。

雷达反射截面 RCS 和雷达波长的关系大致如下:

无论大小目标,对 3 厘米的雷达波隐身效果最好,小目标对 1 米多的雷达波隐身效果最差,至少能差出 2 个数量级。

对米波来说,F22 的雷达反射截面会从 0.01 平米增加到了 1 平米,于是折扣也就剩三分之二了。

也就是说,米波雷达若在 300 公里处能发现 F16,那么 200 公里处就能发现 F22。

这岂不是说,

隐身飞机要完犊子了?

不是所有米波雷达都叫反隐身雷达

米波雷达不是新鲜玩意儿,早期的老古董都是米波雷达,

因为定位精度不高,一度是落后的象征,处在淘汰边缘。

美帝既然敢率先玩隐身飞机,自然是对米波反隐身的可行性心里有数。

雷达这家伙是一件很随缘的武器,探测范围之外的目标,不见得一定发现不了,探测范围之内的目标,两眼一抹黑也是常有的。

米波雷达更是缘分中的缘分,如果目标处在探测距离边缘且地形复杂,那这缘分怕是八辈子才能修来。

这么科学的装备,为啥会这么不科学?

很多人以为,只要目标能反射雷达波,并且这个反射信号被天线收到,事情就妥了,整个过程科学得很。

而实际上,这个反射信号夹杂着大量噪音和干扰,

从噪音里挑信号是一件充满主观性的工作,

早期雷达兵甚至是用肉眼从一堆雪花里找信号,

后来把这方法教给了计算机,最终发展成了雷达算法。

举个例子,雷达为了降低虚警率,会把小鸟那么大的信号都屏蔽掉,

如果隐身飞机的反射信号只有小鸟这么大,自然就被过滤掉了。

不过这事好解决,通过算法,再把把速度超过 200 公里每小时的小鸟单独找出来就行。

但对米波雷达来说,因为波束太宽,导致角分辨率太差,定位都不准,别说测速了。

波束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扇形雷达波(实际上并不准确),

假设米波雷达发射的扇形是 20 度,那就只能 20 度 20 度地扫描空域,

即便接收到反射信号也只能说明前方 20 度范围内有目标,

20 度可是很大的扇形了,在 100 公里外的分辨率只有 35 公里,根本无法满足引导要求。

同理假设,火控雷达发射的扇形是 1 度,那就能 1 度 1 度扫描天空,定位精度自然就高了,可以分清 100 公里外相隔 1.7 公里的目标。

怎么办?这时就轮到算法大显神威了。

比如,可以试试找出每次扫描周期里的相似信号,因为噪音是随机的,但反射信号应该每次都差不多。

可惜的是,米波的识别能力也很拉胯,每次反射信号都长得不太一样,压根分不清是不是同一个目标。

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雷达算法会把越来越多的细节考虑进来,不断延伸这个枯燥的数学问题。

运气好的话,雷达屏上还是能偶尔出现几个亮点,但远远达不到跟踪目标引导作战的要求。

如果米波雷达只有这点毛病,那勉强还能凑合,主要是波束宽的麻烦还远不止此。

米波波束类似一个巨大的扇形,有一部分很容易打到地上,这些雷达波被地面反射后照到目标上,然后再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多径反射。

多径反射信号和真实反射信号混到一起很难区分,

尤其遇到复杂地形,部分信号直接就从地面反射回来了,

这种情况,无论啥算法都得懵圈。

结果就是:

第一,低空肯定乱套了,全是盲区;

第二,高空覆盖区域不连续,隔一段距离就有盲区;

第三,无法测量目标高度。

这么挫的雷达为啥还没淘汰?

其实对付普通飞机,米波预警雷达发现点风吹草动,任务也就完成了,接下来火控雷达开机搜索,然后跟踪锁定,不会耽误事。

对付隐身飞机就不一样了,火控雷达跟不上,就只能派战斗机去找。

战斗机要搜索那么大的空域,肯定也得开雷达,找起来也费劲。

但你开了雷达,别人找你就不费劲了,在隐身飞机周边开雷达暴露自己,基本就是送人头。

总的来说,普通雷达对付隐身飞机肯定没戏,

你想想,如果只要改改雷达波长就能反隐身,这两大流氓还会削尖脑袋搞隐身飞机?

正因为米波雷达的诸多缺陷,很多人对反隐身技术都持怀疑态度。

但是,反隐身雷达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恐怕比反航母弹道导弹还要高。

作为「最害怕美帝」称号获得者,咱们国家自然不是浪得虚名,在这个项目上砸钱毫不手软。

只要不违反物理规律,哪项技术能经得起这种金钱攻势?

2016 年《解放军报》报道,2 月 10 号上午 10 点在东海发现不明目标,

我军立即出动海军航空兵对其实施查证,

这说明雷达精度已经能引导战机拦截。

当时,正好美军派了 4 架 F-22A 战斗机部署韩国,逮到的就是这批货。

而且,就这次事件,咱们肯定收集了不少 F22 的反射特征,算是占了个大便宜。

如果小盆友们还记得前面咱们的《电子战》那篇文章,就应该知道这事儿有多严重!

反射特征一直是雷达算法的作弊器,

所以之后,估计美帝再也不会让 F22 出来裸奔了,

不然 F22 各种姿态、各种波段的反射特征,底裤都要被我们看光了。

有人说,看你这牛吹的,眼看要吊打美帝了,

那么,以色列在实战中炸了叙利亚从中国引进的 JY-27 米波雷达,这事咋说呢?

还是那句话,不是所有米波雷达都反隐身。

JY-27 是十几年前卖过去的传统米波雷达,没说反隐身,只是因为型号上和 JY-27A 反隐身雷达差了一个字母,被很多人混为一谈。

被击毁的这台叙利亚雷达只是远程警戒雷达,而且是十几年前的出口型号。

而且更重要的是,防空讲究体系作战,单凭一台雷达就想对抗中东小霸王实在难了点。

即便雷达发现了以色列的 F35,叙利亚也没能力拦截啊,这又不是火控雷达。

正宗的反隐身 JY-27A,块头大了很多,关键是名字变了,从「远程警戒雷达」变成了「新型三坐标引导雷达」。

三坐标就是距离、方向和高度,知道了这仨,就可以引导战机前去拦截,这和传统的米波警戒雷达已经有了本质区别。

不能光吹牛,说说咋做到的?

首先,提高分辨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增加天线尺寸,你看这些反隐身雷达都是大块头。

其次,相控阵是必不可少的,这能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

这俩技术硬杠是板上钉钉,至于背后的东西咱们肯定不懂,只能按照反隐身雷达总设计师吴剑旗的公开 PPT 描个大概。

第一,雷达在扫描天空时,朝不同方向发射不同频率、不同波形的雷达波,

这就确保从地面反射的信号和其他方向的信号区分开,降低多径信号的干扰。

第二,对雷达阵地周边环境进行建模,详细测量雷达波对地面的反射信息,用于最后探测结果的修正。

第三,使用主动对消波束和干扰波束实施对消。

就说这么多,不懂也别问了。

既然路趟开了,针对不同场景,就得多出几个产品,比如低空补盲、中远程跟踪等等,

所以除了 JY-27A 米波雷达,还有 JY-26、YLC-8B 分米波雷达等等。

米波虽然反隐身效果最好,但分米波也不差,

所以有些「先进米波雷达」其实用的是分米波,精度想必会更高一些。

还有一种奇特的米波稀布阵雷达,把一根根竹竿插地上,发射单元和接受单元以特定间距组成阵列,加上一堆枯燥的数学问题就搞定了,

原理上有点像昆虫复眼。

这玩法最早是法国人想出来的,只是玩得不利索,后来反而被中国先捣鼓出来了。

每次出新款就拿到东海守着 F22,天天盼着美帝能给一份体验报告。

那,能吊打美帝吗?

不可否认,中国肯定有一些核心技术已经超越美帝,但我一直不喜欢用「吊打」这种说法。

说到底,大家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智人,谁也别小瞧谁,时间长了都会缓过劲来。

眼下,美帝反隐身雷达确实落了下风,毕竟人家从来没怕过谁,可以说没有反隐身的需求。

如今咱们把反隐身的路趟开了,加上歼 20 服役成军,只要美帝手里有钱,就没理由不跟上,他们的反隐身技术想必也会紧追而来。

比如,美帝洛马的 TPY-X 雷达和中国的 JY-26 雷达就非常相似,可以说是美帝摸着我们过河了。

兔兔家也被摸一次,真不容易!

但先别急着嘲讽美帝山寨,其实那只是外貌相似而已,核心技术都是他们自己的。

同理,咱们很多山寨产品,也是有核心技术的。这些技术都是真金白银拿钱砸出来的,凭啥说山寨?

除了中美,工业底子厚实的国家只要舍得砸钱,也不会一无是处。

法国米波综合脉冲孔径雷达(RIAS)、德国米波圆阵列雷达(MELISSA)、俄罗斯「东方」-E 和「天空」-Y 雷达,

都是性能不俗的米波三坐标雷达。

毛子和美帝都玩过用天波雷达反隐身,据说撞大运时可以发现几千公里外的 B2,

但是,这么远,发现了能干嘛呢?诅咒吗?

下面该较量较量了。

第一场:地面反隐身雷达

隐身飞机若是像以前那样从高空悠哉悠哉飞过来,怕是已经没多少悬念了,肯定完犊子。

所以现在隐身飞机都会通过超低空突防、利用山谷来躲避雷达,过上了三代机的苦日子。

网上曝光过 J20 百米超低空飞行的照片,美国 F35 也经常训练利用峡谷躲避雷达。

第二场:舰载反隐身雷达

现在有舰载的反隐身雷达吗?应该是有了,刚换没多久,从外形看,很像。

从尺寸上看,052D 的新雷达明显小于地面的反隐身雷达,探测距离估计得打不少折扣。

不过,隐身飞机要对军舰下手也不容易,拿空空导弹打军舰,怕是连旗杆都折不断。

而反舰导弹的块头不是闹着玩的,外挂会破坏隐身,必须得塞到弹仓内,这就太难为 F22 和歼 20 了。

不过,全能王 F35 是个例外,这哥们演示过从弹仓内发射反舰导弹。

不过,F35 的隐身性比 F22 差不少,对上军舰的话,两边都打点折扣,生死犹未可知。

不过,F35 有一款量身定制的 JSM 导弹,号称射程 500 公里,打个对折,就算 250 公里发起攻击,军舰要抓到 F35 也只能靠鸿运当头了。

不过,军舰打反舰导弹是日常工作,哪怕挨上一发,也不见得会失去战斗力。

第三场:机载反隐身雷达

反隐身雷达如果能上飞机的话,也只能是预警机。

从战法上说,小流氓之间斗殴,买几架 F35 压箱底还是很惬意的,

但中美这种大国,很难出现隐身飞机单挑军舰的情况,最可能出现的还是军舰和预警机合作对抗隐身飞机。

总结一下,个人观点:反隐身雷达在沿海守家可以,但出海进攻性明显不足。

隐身和反隐身的较量,使得两方面技术趋于平衡,在隐身这个维度上很难碾压对手。这会促进六代机的诞生,双方开始寻找新的维度。

不同的是,下一轮较量要格外小心。

回头看,美帝是在独霸武林时摸索五代机,就算输了从头再来,他依然还是霸主;

咱们是跟着走,风险也不大。

但是这六代机,万一趟错了路,美帝就不一定还是那个美帝了。

举个例子,大约 20 年前,美帝驱逐舰走过一条类似 F117 的路线:朱姆沃尔特级。

它科技含量那是没得说,但是很快就发现趟错了路,海量的研发经费耽误了原先伯克级的发展,

使得「伯克 2」二十余年原地踏步,最终被中国 055 赶超。

而朱姆沃尔特仅仅造了三艘就停了,最近几年美帝重拾伯克级,一口气要开建十艘「伯克 3」,显然是有点急眼了。

这让人不得不担心美帝如今抛弃四代机,全部押宝 F35 的策略是否会重蹈驱逐舰覆辙。算了,这也不是咱们该操心的事。

美帝趟错路的现役装备朱姆沃尔特级,看着简直就是科幻电影的场景。相比之下,美帝的伯克级更像是地球人的装备。

把人类现有武器摊开数一数,目前只有洲际导弹基本还是无解,原因无他,就是太快了。

在大气层内,你把速度飙到 5 马赫,就算王者了;飙到 10 马赫,那就封神了;再快,就要成仙了。

若哪天反隐身技术大行其道,不妨回头考虑一下那个古老的秘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备案号:YXA1BLPwxlAFXDyzK6wUlpla


.公号

关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