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苏联与俄罗斯经济的教训

苏联与俄罗斯经济的教训

看准

很多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每一次国家走向衰亡的诱因都是财政收支不平衡,古代的大明王朝是这样,近代解体前的苏联也是这样。这就好比经营公司,最重要的是保证财务收支平衡有盈余,起码要保证足够的现金流。如果入不敷出的话,公司很快就会破产倒闭。对国家来说道理也差不多,财政收支平衡是一个国家最根本、最内在的核心。只要这个核心不出问题,国家的根基就不会动摇。一旦财政收支平衡出了问题,国家走向灭亡也就不远了。

现代社会迅速打垮一个大国最有效的方式从来不是战争,而是金融。曾经的超级大国苏联就是面临财政问题后,被西方发动的金融战争肢解的。20 世纪 90 年代,苏联在一场蓄谋已久的金融战争中土崩瓦解。这个经历了惨烈的「二战」都没有被打垮的世界霸主就这么灰飞烟灭了。摧毁苏联这个庞大的工业帝国只用了短短 10 年。解体后的前苏联工业体系完全被摧毁,多数成员国都再无翻身崛起的机会。

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化重工业当仁不让地成为大国争霸和扩张的基础配置。同样地,任何后发国家想要爬到食物链上层完成国防和工业体系建设,也必点这棵技能树,苏联自然也不例外。

苏联的无产阶级政权建立之初,内部面临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外部则是英、法、德、美、日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利用各种经济技术封锁想要把苏联扼杀在摇篮里。

当时的苏联还是个农业国,资源有限却又想快速工业化,从农业部门抽调资源进行工业化变成了必然。只有短期集中所有资源发展以国防军事为中心的重工业,才能和西方列强抗衡。而且因为西方阵营的围追堵截,当时的苏联也没办法按部就班挨个发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这种背景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超高速工业化发展计划产生了。连续几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得苏联快速成为能和美国抗衡的工业化强国。

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苏联的软肋就来自粮食问题。

其实苏联原本是产粮大国,即使在沙俄时期,也能毫不费力地实现粮食自给。直到 20 世纪初,俄国还占据了世界粮食出口总量的 45%,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后面因为军备竞赛,苏联的重工业尤其是军工开始过度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等领域才被轻视了。因为粮食产量降低,国家储备粮持续减少,填饱国民的肚子已经变成了 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不得不面对的头号问题。

自己的粮食产量不够就只能从国际市场购买,然而国际商品结算货币是美元不是卢布,想进口粮食就得有足够的美元外汇储备。没有足够的美元,苏联只能开始抛售黄金储备。单单 1963 年因为农作物减产进口粮食,就用掉 372.2 吨黄金,占据苏联黄金储备的 1/3。苏联靠这点黄金进口粮食,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世界性经济危机由此引发,油价开始暴涨。苏联则恰好因为 60 年代在西伯利亚发现大油田而石油产量持续攀升,从年产量不到 2 亿吨上升到 6 亿吨。

暴涨的油价让石油收入水涨船高,之前苏联头疼的外汇储备和粮食问题居然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石油产量和出口量的快速增长给苏联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美元外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西伯利亚优质油田石油大量产出造就了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繁荣。

除了进口粮食,苏联也开始大量进口设备,很多国内有能力生产的设备也开始进口,反正外汇很多。因为石油收入暴涨,20 世纪 70 年代初制定的发展科技、生产民用产品、提升工业竞争力出口创汇的经济改革计划也就此搁置。当时的苏联还利用这笔石油收入到处支援第三世界国家,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撒切尔夫人曾经描绘了当时苏联如日中天的景象:「借助计划政策,加上独特的精神与物质刺激手段相结合,苏联的经济发展指标很高。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过去比我们高出一倍。如果再考虑到苏联丰厚的自然资源,如果合理地发展下去,那么苏联完全有可能将我们挤出世界市场。因此,我们一直采取行动,旨在削弱苏联经济,凸显其内部问题。」

英美削弱苏联经济的努力并没有成功。石油价格持续 10 年维持高位造就了苏联经济的持续繁荣,赶英超美的速度日益加快。1975 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至美国的 80%,军事上已经全面超越美国。比如战略导弹苏联这一年有 2402 枚,超过美国 40%,战略核力量的开支是美国的 3 倍。苏联军队的扩张速度也很快。1978 年,美军有 210 万人,苏军则有 440 万人;美陆军拥有坦克 1.05 万辆,苏军则拥有 5 万辆。

在石油价格高涨带来的巨额收入支撑下,这一阶段的美苏争霸中,苏联一直保持进攻状态,四面开花。靠近苏联的欧洲是争霸的重点区域,美苏都集结了重兵。

和如日中天日进斗金的苏联不同,同一时期的西方因为石油价格高涨、能源短缺、生产力衰退而陷入全面滞涨。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的收支平衡日益恶化。美国不但在军事力量方面被苏联赶上,也在越战中严重受挫,陷入持久战的泥潭。随着危机愈演愈烈,越战变成一场越来越打不起的战争。古人说军马未动粮草先行,既然没有粮草,美国收缩战线也就成了必然。尼克松在这个阶段调整了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了亚洲兵力,从越南开始撤军。撤军的原因只有一个,口袋里的钱不够了。

美国和中国改善关系以后,得以从越南战场这个亚洲麻烦中抽身,在中东地区彻底分化了阿拉伯联盟,把沙特从苏联阵营争取到自己一边。这为 80 年代美国发动对苏金融战奠定了基础。

1980 年,苏联的石油天然气出口金额已经达到向经合组织国家出口额的 67%。不过巨额的石油收入不但没有解决苏联经济的不平衡,反而加重了这种不平衡。苏联没有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科技生产民用产品,提升工业竞争力出口创汇的经济改革计划被搁置不说,粮食也越发依赖进口。

1970 年,苏联进口谷物仅 220 万吨。1985 年,苏联进口的谷物已经达到 4560 万吨。市面上近四成的粮食都需要从国外进口。短短十几年间,苏联从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产粮国变成粮食进口国,全世界 1/6 的粮食都要被苏联进口来填饱老百姓的肚子。

要知道苏联这种依赖石油价格的经济非常脆弱,想满足国内粮食需要,首先需要用石油出口换取巨额外汇,也就是美元,再用美元大量进口粮食,一旦油价下跌美元不足,粮食进口就没法保证了。

美国人当然也发现了这点。他们很快明白苏联的命门在美元外汇储备,从里根上台开始,围绕着消耗苏联硬通货美元储备的措施就开始不断实施。如果能想法消耗掉苏联现有的外汇储备,后面只要油价下跌外汇收入减少,苏联就会陷入困境。没有足够的美元进口粮食和设备,看似强大的苏联经济就会不攻自破,再利用经济困境激化民族矛盾,就可以肢解苏联。很多国家不遗余力地强调必须维持足额外汇储备、保证粮食安全和自主、强调新能源开发减少石油依赖。这些教训都是从苏联这边学来的。

当时美国一方面秘密资助阿富汗游击队,把苏联拖入阿富汗战争的泥潭里消耗国力,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措施加大对东欧国家的经济制裁,让苏联被迫拿出石油收入的一部分来支援盟国。单单波兰一年就需要 40 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苏联大量的外汇储备在这个过程中被消耗。除了想办法消耗苏联现有外汇储备,在减少苏联石油收入方面,美国也下了不少功夫。比如美国联合整个西方世界对苏联进行全面技术封锁,以阻止苏联得到提高石油产量和修建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关键技术。石油产量少了,外汇收入自然就少了。

西方的努力没有白费,转折点终于来了。从 1985 年开始,苏联石油产量见顶,开始缓慢下滑,美国等待已久的苏联石油产量峰值时刻终于来了。美国宣布为沙特提供安全保障,通过提供最先进的预警机和毒刺导弹与沙特结成反苏同盟。沙特则宣布加大石油产量两倍以上,油价几个月内就暴跌到 10 美元一桶。

对一个战略物资几乎完全依靠石油创汇支撑的国家来说,石油产量和价格双杀的威力是巨大的。随着石油出口创汇收入的减少,数千万吨的粮食进口化为泡影,财政收支也很快严重恶化。仅仅 1986 年一年时间,苏联的外汇储备就减少了 2/3。随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和亚美尼亚大地震又雪上加霜地消耗了大量外汇储备。苏联当时的一份文件描述了财政危机有多严重:

可自由兑换的货币结算非常紧张,债务超过了商品出口年度收入的 2 倍,支付利息需要耗费近 20 亿卢布,超过石油出口所获可自由兑换货币全部进款。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必须将出口获得的全部可自由兑换货币进款用于偿还外债。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时苏联石油出口收入只够偿还债务利息,已经没有任何多余外汇进口粮食、设备和其他资源。苏联的困境在于,想买粮食就要有足够的美元,没有高价石油出口,就没有足够的美元进口粮食。普通老百姓虽然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是社会食品急剧短缺,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很快在市场上显现。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粮食是最重要的资源,其地位无可比拟。到处都是饥饿的苏联民众,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开始向西方政府寻求贷款。向自己的冷战敌人借钱,就要按照它们的要求进行改革,此时此刻的苏联已经完全丧失了主动权。

1990 年是苏联最为悲伤的一年,美苏攻守之势开始逆转。为获得西方的贷款进口粮食维持国民经济运转,苏联开始按照西方的要求进行改革,大规模收缩自己的势力范围。粮食问题还导致了苏联加盟共和国内的分离主义运动,当初加盟苏联的共和国纷纷开始要求独立。苏联就此解体了。

这场金融战争之后,一个 1980 年国力还是美国 80% 的超级大国土崩瓦解。一个有着上万件核武器,武装到牙齿的超级大国瞬间消失。

本质上,苏联是先陷入了财政危机,之后又被美国联合沙特用一场金融战打垮。苏联财政收支失去平衡是庞大帝国轰然解体的最重要因素。美国联合沙特发动的金融战也只是给这个庞然大物套上了最后的绞索。

美国人管这种操作叫隐蔽经济战,里根时期的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凯西是这套体系的设计者,主要手段就是鼓吹放松资本管制,任凭热钱进出冲击经济,私有化国企削弱国家抵御外部攻击的能力,通过金融手段征服世界。

这是一种非常规战争,核心是通过对一个国家经济体进行研究,找到其咽喉要害,并针对这种脆弱性,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打击,削弱其国力,进而扶植自己的代理人上位。

苏联的解体仅仅是财富瓜分的开始,真正的饕餮盛宴发生在俄罗斯。叶利钦突然被历史推上了前台。不过叶利钦非常清楚,自己必须继续推进改革,因为虽然在政治斗争中如愿当上总统,但他的执政基础依然非常薄弱。

一方面因为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大部分遗产,同时也继承了大部分债务。1 万亿卢布的内债和 1200 亿美元的外债让国家迅速陷入经济衰退。国内经济近乎瘫痪,生产下降,粮食不足,日用品短缺已经成了大问题。人民群众极为不满生活现状,不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失去支持、丧失权力的危险。另一方面叶利钦是喊着改革口号上台的。他当权之后俄罗斯的社会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公有制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经济领域他手上并没有可以依靠的强大社会力量。

盖达尔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这个人有点儿像喜欢纸上谈兵的赵括,说起西方经济学一套一套的。后面俄罗斯的私有化之父丘拜斯也是他的得力干将。叶利钦很喜欢这个能说会道的年轻人,他能把经济学理论讲得头头是道,对改革也颇有见解,还能和议会反对派相互辩论。

盖达尔出身于苏联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老盖达尔是苏联《真理报》记者,有着传奇经历,曾参加过古巴抗击美国的猪湾战争,还是卡斯特罗的老朋友。盖达尔的爷爷是苏联作家,作品《铁木尔传》曾风靡很多国家。

20 世纪 80 年代因为接触到西方经济学,从而变成自由市场的忠实信徒,盖达尔决心用这套理论改变当时的苏联。当时他们一帮向往市场经济的年轻人经常在列宁格勒郊区聚会,有人管他们叫「蛇山会议派」,他们管自己叫「青年改革派」。

这些未来的经济掌权者提出,苏联经济的出路在于建立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改变公有制,确立私有制。盖达尔是这批人的精神领袖,一开始子承父业做了苏联党报《真理报》编辑,后来做了苏联经济研究所所长。

盖达尔在宣传和经济两个口子都熟,加上经常写文章宣传自己的经济理念,声望越来越大。很多人成了他的拥趸,认为市场经济是万能的。然而只有在基层组织干过、了解底层结构是如何运作的人,在最高管理岗位才可能有杰出的表现。毫无基层经验的学者和经济学家根据自己从书本学来的三脚猫理论照方抓药搞改革,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盖达尔给俄罗斯开的药方就是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先搞市场化,再搞私有化。市场确实很重要,不过他们忘了一件事,理论和实际操作从来都是两回事儿。要是光看理论案例就能成功,照方抓药执行就能实现国家崛起,那现在应该满地球都是发达国家。事实上,最近一两百年除了东亚几个国家成功崛起,后面发展起来的国家几乎没有。

纸上的理论变成实际操作并没那么容易。盖达尔这批青年改革家觉得一旦俄罗斯踏上自由市场的轨道,就会跻身发达国家,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停止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的自然法则发挥作用。想法很美好,结果很残酷。最后改革的果实老百姓并没享受到,不光私有化让寡头们得利,汇率贬值以后资产也被其他欧美国家收割。

盖达尔采用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的休克疗法,分三步走对俄罗斯进行经济改革。第一步是放开物价。1992 年 1 月首先放开了 90% 的消费品价格和 80% 的生产资料价格,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的工资提高 90%,退休人员的补助金提高到每月 900 卢布,家庭补助和失业救济金也大幅上涨。

听起来大家收入都大幅增长是好事,可这诱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道理很简单,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一切按照计划生产,生产能力没有冗余。大家涨了工资、手里钱多了就去抢购商品。价格放开供需失去平衡,物价肯定天天都在涨。大家觉得手里的钱越来越贬值,只要有卢布就想着花掉换成商品。买空货架造成了进一步短缺,从而又加剧了通货膨胀。没过半年消费品价格就涨了 65 倍。因为燃料和原材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也跟着暴涨,工业品批发价格也涨了 15 倍。

其实这种情况用货币价格理论的费雪公式(MV=PT)很容易解释。其中 M 是货币总量,V 是货币流通速度,P 是商品价格,T 是商品总量。取消收入增长限制相当于给社会注入大量货币 M,也就是货币总量 M 暴涨了。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生产能力没有冗余,老百姓需要购买的商品总量 T 难以快速增加。在货币流通速度 V 一定的情况下,公式两边想要相等,商品价格 P 必定是暴涨的。商品价格 P 暴涨让老百姓持有货币的欲望大为降低,原来不参与流通的储蓄也加入 M 中来,进一步提高了货币总量 M,加剧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压力下,原来一个月花光的工资拿到当天就去抢购所有生活必需品,货币流通速度 V 等于增加了 30 倍。如果货币总量 M 增加 3 倍,商品价格 P 上涨 90 倍就变得轻而易举。这等于货币在恶性通货膨胀下贬值了 90 倍。

第一步已经如此糟糕了,后面还有改革的第二步。这边物价飞涨,那边财政开始紧缩,要求开源节流,严格控制货币发行和贷款,防止通货膨胀。不仅如此,国家还取消了全部税收优惠,所有商品一律缴纳 28% 的增值税。

这两招简直要了俄罗斯企业的命。本来放开物价严重通货膨胀导致原材料价格高涨,企业就需要比以前多得多的钱以维持生产,这时候俄罗斯政府又开始财政紧缩把信用贷款控制得紧紧的,于是大量企业因为没有周转资金而死亡。

紧缩政策也让勉强活着的企业的流动资金大面积短缺,企业之间大量三角债由此形成。由于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进一步萎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没办法又开始加大补贴和直接投资,提高财政赤字。

1992 年,俄罗斯政府被迫增发 18 万亿卢布,是 1991 年发行量的 20 倍,紧缩政策形同虚设。天量货币的注入进一步加剧了恶性通货膨胀,当时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简直骇人听闻。俄罗斯经济真的被改革改得休克了。在恶性通货膨胀和超发货币的双重打击下,卢布大幅贬值,购买力只有改革前的 1%,老百姓所有存款被彻底洗劫。

同理还有俄罗斯的汇率。我们知道,货币也是一种商品。担心通货膨胀的资金在国内商品不足的情况下会寻找替代品,外汇就是最好的替代品之一。大量的资金涌向了俄罗斯的外汇市场,卢布开始大幅贬值,从 1992 年的 1:59 贬值到 1998 年的 1:6000,几乎贬值了 100 倍。更严重的是在 1998 年贬值到 1:6000 以后,俄罗斯进行了币制改革。新旧卢布的兑换比率是 1:1000。美元兑换新卢布的汇率就这样又回到了 1:6。加上前面贬值的 100 倍,老百姓的存款几乎变成了废纸。

这时候第三步大规模私有化来了。1992 年,俄罗斯国会通过了国有资产证券化私有方案。为加快私有化进程,俄罗斯最初采取的办法是无偿赠送,规定把企业 35% 的股份无偿赠送给企业职工和管理者。俄国那时国有资产总值的 1/3 约为 1.5 万亿卢布,按当时俄罗斯人口 1.5 亿计算,每个俄罗斯人都能领到一张面值 1 万卢布的私有化券。

盖达尔的想法很简单,因为企业是国有的,所以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差。怎样提高积极性呢?就是把国有资产分给大家。企业到了自己手里,大家都是企业的主人,积极性不就上来了嘛。而且把实体经济证券化以后,不能流通的资产转变为可流通的资产,一下子就进入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阶段。老百姓依然在工厂工作,又化身为企业股东和主人,得到了真正的实惠。盖达尔政府许诺,这张面值 1 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会随着时间增值,过不了多久就能换辆伏尔加小轿车。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剧烈的通货膨胀,1 万卢布在私有化改革完成的 1992 年也就只能买双皮鞋。拿到私有化券的老百姓刚从苏联的计划经济中走出来,根本认识不到这种票据有什么作用。面对剧烈的通货膨胀,很多人担心自己手里的这张票据就像钞票一样越来越不值钱,于是纷纷抛售。

因为抛售的人太多,私有化券的市场价狂跌。寡头们趁机大肆收购,然后拿着收购的私有化券去兑换国有企业股份和控制权。比如寡头霍尔多科夫斯基在这次证券私有化中就控制了 40 多家公司,拥有员工 15000 人,价值 21 亿美元,涉及钢铁、地产、石化、食品等各个领域。其他寡头也在这次私有化中大幅扩充了自己的地盘和实力。

看似公平的私有化,结果就是普通人拿到私有化券以后,只能廉价抛售换取现金改善生活。外国资本和寡头们则趁机廉价购买,他们非常清楚这些资产的价值,一旦获得控制权,不管是卖掉还是继续经营都是暴利。私有化券以极快的速度向这些人聚集,在老百姓对恶性通货膨胀的恐慌抛售中成为俄罗斯国家资产的新主宰者。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没有得到一分钱,资产所有权就廉价转移到私人手里。私有化彻底变成了合法侵吞俄罗斯国家资产的盛宴。

如果资产在国家手里,资产和利润可以用来发展建设,也可以转化为新的资产,还可以给老百姓买医保建保障房。到了私人手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一批新贵由此产生,原属于人民的财富全部流入了寡头们的腰包,他们在苏联的废墟上建立起自己的帝国。

私有化之前俄罗斯 1990 年的 GDP 还有 1 万多亿美元,私有化之后的 1997 年下降为 4284 亿美元。1998 年金融危机下降为 1871 亿美元,2000 年因为油价回升才回到 2469 亿美元,但不到 1990 年的 1/4。

被这帮纸上谈兵的经济学家祸害以后,老百姓饱受物价和疾病折磨。和 1990 年相比,1999 年的物价上涨了 8520 倍,平均工资仅为 64 美元,退休金仅为 20 美元,还经常拖欠。人均寿命也不断缩短。按照 1996 年公布的数据,男性居民寿命已经由苏联解体初期的 64 岁下降到 58 岁,女性从 74 岁下降到 71 岁。因为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 1992 年开始,俄罗斯每年新增人口总数减少至 70 万 ~100 万人。

不过这只是开胃菜,重头戏还在 1995 年,剩下 2/3 的俄罗斯国有资产在这一年被全面私有化。1995 年是俄罗斯大选前一年,这一年因为车臣战争,政府快要没钱了。对国家来说,要维持运转必须得有钱。所以当时的俄罗斯选了另一条路——发国债借钱。发债借钱在西方国家是常规操作。然而俄罗斯不是西方发达国家,又赶上国内经济崩溃,国际市场上当时根本没人敢借给它,向国内寡头借钱就成了唯一选择。

寡头们的条件非常简单,借钱给俄罗斯政府,政府则用大型国有企业的股权做抵押,政府不能按时还款,股份就要被拍卖。表面看起来这个操作公平合理,实际上陷入财政危机的俄罗斯政府根本无力偿还,只能变卖资产。关键是,寡头们借给俄罗斯政府的钱和那些大型国企价值相比,几乎微乎其微。俄罗斯的私有化无疑是失败的。这里面的经济教训值得我们思考。

备案号:YXX1jKKJkkMFxxxRKMOC9ldw

风险就是机会

赞同

评论

看准

匿名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