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经济危机乃至大萧条发生的根源

经济危机乃至大萧条发生的根源

看准

每一次社会剧烈的贫富分化,带来的结果都是有效消费需求不足,最终的结果会让整个社会生产相对过剩。东西卖不出去,工人拿不到工资,经济陷入停滞和危机。这里我通过回顾经济危机的历史,讲一讲经济危机是怎么产生的。

贫富分化的难题

从古到今,不管在任何时代,社会运行的主线都是经济。多数社会问题本身也都是经济问题的延伸。其实国家从本质上看很像是一个公司。公司想要发展壮大,就需要能赚到钱。

有了利润以后,公司才能给员工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福利待遇。公司也是有钱以后,才能建设企业文化,让员工有更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公司福利待遇没跟上,企业文化建设也没跟上,员工就总想着跳槽,到外面去寻求美好生活。国家其实也是一个道理,如果经济水平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国民认同感就不够,也就总是想往更发达的国家跑。

很多事情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一样,但从经济角度看,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可以说利润和收入水平是一个公司发展的根本,经济繁荣则是国家发展富强的基础条件。不过从历史上看,历朝历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伴生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贫富分化程度不断扩大。而且这个趋势一旦开始,就基本不可逆,最终影响社会稳定。

人类社会认识到经济发展以后必然产生的贫富分化对社会稳定影响巨大之后,各种学者和经济学家就试图不断寻求可行的办法,以实现国家经济长期发展和社会结构长期稳定。回顾历史,所有人提出的办法都没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些学者和经济学家的思考和理论,最终也都倒在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道难题面前。

历史上,每个国家或者王朝的重生、强盛、衰退和毁灭,其实很大部分的原因都是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以前大家经常听到的所谓的三百年王朝周期律,说到底也是贫富分化和土地集聚问题。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总结三百年王朝周期律的时候曾经说过:过去中国在封建时代里,中华民族只要休养生息 70 年,就能击败视野中的大多数对手,然后开始加速向外扩张的过程,最后在土地集中和豪强争霸之中迎来动荡,最终走向衰败。

自由市场的贫富分化

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开创的古典经济学,也被称作「古典自由主义」,在大萧条之前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占据了统治地位。这套经济学理论认为,国家只能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国家把企业交给市场就行,市场才是经济最好的调节手段。

为什么亚当·斯密觉得市场才是经济最好的调节手段呢?因为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最基础的假设就是人都是自利的。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每个人都会对参与经济活动获取利润具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个体参与经济活动不被国家干预,每个人必然都想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国家只要提供自由的市场环境,让市场经济自由发展就可以了。每个人都发挥主观能动性赚到钱了,国家也就有钱、变得富强了。

他所说的,就是市场会用一双看不见的手调节每个人的利益,最终大家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让国家变得富强。亚当·斯密的这套古典经济学理论,在当时被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应用。一直到 1929 年大萧条发生之前,古典经济学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

不过亚当·斯密这套古典经济学理论里面,最矛盾的一点是:既然个人利益最大化是所有人的私心,在没有国家干预的背景下,大家都会不择手段赚钱。而没有干预的自由竞争,就会存在一个强者和弱者的问题。作为自由竞争中的强者,在这种情况下必定不断想出各种办法,试图从弱者那里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

马太效应之下,弱者永远是被剥削者,剩余价值必定是被强者瓜分。原因在于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商、判断力和执行力也天差地别,最终必定导致贫富分化不断拉大。我这么说可能很多人难以接受,然而这却是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

以前总有人觉得贫富分化不断拉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制度不公平导致的。然而即使起步条件一样,只要时间足够长,贫富分化依然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这是由于个体在智力、判断力和决策执行这些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办法,能够消除人和人之间的天赋和能力的差异。这种能力的差异在经济自由竞争的背景下,必定会体现在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上。最终的结果就是,钱会不断向有能力的人聚集。这也是贫富差距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扩大的原因,只能延缓,不能解决。

想要强行消除这种差异,就意味着国家需要介入干预。如果国家不介入干预,社会显然不会出现强者给弱者提供「免费午餐」的可能。因为从人性的角度看,大家都不是圣人,触动利益是一件比触动灵魂还要困难的事。

既然不存在让有能力的强者自愿为弱者提供免费午餐的可能,自然也就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所以最终市场和经济自由调节的结果,一定是强者切走的蛋糕越来越多,弱者得到的蛋糕越来越少。整个社会随着经济发展的贫富分化也会越来越大,巨头垄断也会慢慢形成。

国家为什么要干预

自然界的竞争法则,是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动物如果活不下去,可以直接去死。但人类社会不是这样,因为人不像动物会选择默默等死,而是会选择反抗。这个道理就像大家同在一条船上,富人坐头等舱,穷人买得起站票。虽然站着的人不太舒服,但好歹也享受到了大船的红利。后面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坐头等舱的富人依然在头等舱,大量穷人却因连站票都买不起,要被踢下船了。那么这些将被踢下船的人,不会做等被踢下船然后被水淹死,而是会合力凿沉大船,让大家同归一尽,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王朝周期律。

所以国家出手干预,通过各种方式从富人那边拿钱,做转移支付补贴穷人,就成了维持社会稳定的必然。不过因为人性的自利性,多数经济学家一直不看好减缓贫富分化这件事。他们常说的一个理由是,这种国家人为干预违背了市场原则,非常影响经济效率。

学过经济学的应该都知道,经济学家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开篇就讲了,最低工资对于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然而这些经济学家没考虑到的一点是每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减缓贫富分化,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补贴穷人,是必须做的事情。不然放任贫富分化无限扩大,就会造成社会撕裂和动荡。

如果只要效率,不要公平,选择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效率一定是最高的。然而这样做的结果,一定是社会因为剧烈的贫富分化,迅速陷入王朝周期律里的那种崩溃循环。这时候整个社会都得推倒重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高效率,一定就导致最后的没效率。

而且经历了自由竞争导致的剧烈社会贫富分化以及后面引发的大萧条和「二战」之后,西方国家发现,国家想办法减缓贫富分化,给底层注入购买力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创造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因为老百姓只有在有钱的情况下才能消费,没有市场需求,企业生产出来东西也卖不出去。

消费人群越大的情况下,需求才会越大。最终才能产生规模效应,进一步分摊成本、降低价格。企业有了规模效应不但成本降低了,还能赚到更多的钱,这些钱可以拿去搞研发和进行技术升级,从而实现良性循环。这一切发展的基础都是有足够的需求,也就是由所谓的购买力来驱动。

我们国家通过扶贫和转移支付的方式,不断给低收入人群注入购买力,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这本质上也是在提振内需,为庞大的产能提供更大的市场,这样经济才能循环起来。

西方的贫富分化和金融危机

大萧条前后的美国,基本经历了从自由竞争时代的残酷剥削,到罗斯福时代国家干预创造庞大的中产群体,再到里根时代榨干中产这个完整的过程。

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家,剥削起工人来残酷无比。这种背景下资本家是赚到钱了,但国内的老百姓非常穷,所以根本买不起国内生产的东西。这就导致工业品生产出来国内老百姓买不起,只能出口到国外。不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也是有尽头的,因为地球就那么大。等全世界的外部市场都开拓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天量工业品自然也就卖不出去了。之所以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当时主要工业国都出现了生产过剩,需要打仗争夺殖民地和外部市场了。

「一战」之后是咆哮的 20 年代,美国人在「一战」期间靠做战争贩子赚取了大量的利润,世界的消费中心也转移到了美国。不过美国人在咆哮的 20 年代,一直还执行古典自由主义那套。政府对经济不做任何干预,马太效应越来越强。这导致整个 20 年代,美国社会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贫富分化程度越来越高。

在这种因为贫富分化、导致底层的消费和购买力不足的情况下,美国人想到的不是怎么通过分配调节贫富差距,增加底层购买力,而是通过金融创新手段,以贷款和分期付款的方式,让老百姓贷款透支,借未来的钱支撑消费。借来的钱终归是要还的,普通人一开始还能还得上本金,后面却只能还得上利息。最后连利息也还不上了,游戏也就玩不下去了。

更大的问题出现在美股市场,咆哮的 20 年代道琼斯指数涨了 5 倍。巨大的财富效应不断吸引老百姓加码投资股市。很多人不光借钱分期付款买东西,还借钱贷款炒股票。大萧条之前的美股泡沫时期,老百姓虽然也没钱,但是敢花钱。因为当时美股的财富效应还在,老百姓可以通过分期付款透支支撑一拨消费。后面泡沫彻底破了,财富效应也就没了,老百姓手里更没钱了,于是消费市场随之崩塌。

1929 年在美联储的加息效应下,美股泡沫终于破灭了,老百姓的口袋里也彻底没钱了。大家都买不起东西的结果就是:美股暴跌引发了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也就是 1929 年的大萧条。

西方应对的措施

大萧条以后过剩产能没法消化,大家只能自己顾自己。西方几个主要工业国采取了不同的办法来应对萧条。

英国采取的是竖起贸易壁垒,在自己的殖民地搞起了内循环。美国同样竖起了贸易壁垒,开始对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德国这种出口导向型国家彻底完蛋了,只能走上法西斯的道路。

大萧条之前的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争结束就已经欠了一屁股债。虽然工厂设施没有遭到破坏,但是因为国家太穷,买原料的钱都没有,工厂也就无法开工。工厂没法开工,也就不可能给工人发工资。工人手里没钱,也就买不起东西没法消费。生产、消费和再生产的经济链条就带动不起来,整个国家经济也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这时候美国人来了,美国人在「一战」时期通过出口物资赚到了大量的利润。虽然手握大量资本,却因为贫富分化和产能过剩问题,导致内部有效需求不足,没办法把这些资本投出去赚钱。现在德国那边对资金有需求,可以说双方一拍即合,于是美国人通过贷款的方式投资了德国。

德国政府拿到贷款以后,有钱买原料了。工厂可以重新开工,工人也能拿到工资了。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出口到英美这些国家,少部分留在国内消费,经济重新运转起来。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维持当时德国经济运转的,是大量廉价商品出口到海外创汇带回的利润。因为「一战」之后德国普通人实在太穷,开始的时候根本买不起这些工业品。

1929 年突如其来的大萧条,打破了之前的循环。美国那边不但因为老百姓破产购买力没了,还竖起了贸易壁垒,开始征收高额关税。英国人也搞起了殖民地内部的经济内循环。德国人的东西卖不出去,经济自然陷入了崩溃,老百姓开始大规模失业,整个社会也开始陷入困境。这时候希特勒想出了办法,就是让国内的过剩产能转型生产军工产品。首先是扩大军队,以大量征兵让年轻人入伍的方式来降低失业率。扩军在当时也不奇怪,所有国家都在扩军。不过多了这么多兵员,自然需要更多的军备。之后希特勒通过国家大量发行国债借贷,让军队拿这些钱向企业订货,生产军备产品,这样德国国内的过剩产能就利用起来了。

然而一大堆军备怎么消耗和变现就成了大难题。这些东西既不能给普通人吃和用,也不能卖给别人维持国家经济运转,更不能给资本家还债。借债买来的军备如果不打仗,就是一堆完全没法消耗的废铁。因为扩军吸收就业总有饱和的一天,借来的债务也总有要还的那一天。这时候为避免国家破产,对外发动战争消耗军备就成了必然。

德国想到消灭过剩产能的办法,是靠借债扩军和制造军备产品创造就业。作为大萧条的始作俑者,美国则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路。因为美国和德国最大的不同,是德国穷,美国则在一战中攫取了巨额的利润。虽然国内财富分布不均,贫富差距很大,但整个国家的资产负债表还是很健康的,有挪腾的余地。

美国先是开始出手大规模拆分垄断巨头,降低贫富分化,开始搞自我革命。被拆分掉的垄断企业里,最典型的就是洛克菲勒旗下的垄断企业标准石油。这家公司被罗斯福出手拆分,变成了几个公司。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最恨的人也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上帝啊,我们纳税人真是瞎了眼,竟然把这么一个混混送进了白宫。」以前我总说未来大家会看到下次经济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会出手拆分垄断互联网巨头。这个道理其实和当年罗斯福拆分标准石油一个道理,不过是历史重现罢了。

后续因为资产负债表相对健康美国人通过政府借钱发展基建和转移支付的方式,吸收过剩产能和扩大就业。与此同时,罗斯福新政还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对富人收重税调整收入结构。通过以工代赈等各种转移支付方式,降低贫富分化程度,给底层注入购买力。当时罗斯福对富人们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我拿掉的是你们身上的一块肉,为的是不让外面穷人要你们的命。」

罗斯福新政本身并没有解决贫富分化问题,只是通过凯恩斯主义,不断做转移支付缓解矛盾,把问题往后拖。后面德国、日本这些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熬不住只能发动「二战」。

之前大量的全球过剩产能在战争中被摧毁,然而战争带来的物资需求无比庞大。海量订单和利润不断从欧洲和东亚战场涌入美国,之前全球过剩的产能一下子不过剩了。

美国人当时能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厉害的资产负债表,可以耗得起。「一战」之后,世界上大多数财富都通过战争订单的方式,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美国才能通过转移支付拖时间。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拖延。拖到别人顶不住发动战争,全球部分产能因为战争被摧毁,生产过剩的问题就解决了。

大萧条期间美国的成功经验,使得凯恩斯主义被确立为西方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人们希望的是通过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实现改革,来维系原有的经济模式。毕竟对既得利益者来说,推倒重来是对他们最不利的选择,大洗牌会导致他们丧失原有的优势地位。他们允许在现有的基础上,为保持自身领先地位做出适当的让步和改革,但绝对不愿意看到推倒重来这种事情发生。

历史问题一直在不断积累,从来没有真正解决。这也造成了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底层负担越来越重,富人利益越来越多。最终的结果是,遇到危机就靠量化宽松政策拖延。按照凯恩斯的思路,央行在危机中不断推出各种货币宽松政策,试图拉动社会总需求回升。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次次把金融危机的代价分摊到每个个体。然而每次在泡沫阶段获得高额收益的富人群体,并没有在危机中承担义务。最终的结果是底层群体成为受害者,而且在货币政策的马太效应下,贫富差距日渐增大。

历史上的经济脉络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刚进入工业化的时候,工人只有极低的工资,一天还要工作 16 个小时,根本没有钱消费自己生产出来的工业品。这些国家生产出来工业品,只能卖到海外市场去。如果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这个市场终究有一天会出现饱和,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也就来了。为争夺殖民地和外部市场,「一战」和「二战」爆发。「二战」的时候苏联出现,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当时穷苦工人和西方知识分子心中的灯塔。很多西方知识分子非常向往苏联,很多人甚至为了心中的理想,义务为苏联工作。

大萧条期间美国老百姓因为日子太难过,甚至出现了国民大量移民苏联的状况。为了和苏联抗衡,比拼制度的优越性,防止被和平演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二战」以后也进行自我调整,主动出台各种社会福利和劳动保护政策,通过对富人征收重税、转移支付的方式,在国内培育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

美国等西方国家之所以这么做,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大萧条期间各国都竖起贸易壁垒,不开放自己的市场,以及「二战」以后苏联的出现。这两件事使得老牌西方国家纷纷认识到,提高工人待遇,开发内需市场成了维持社会经济稳定的必要因素。

马克思说过一段话,是用来描述经济危机产生原因的,可以说非常经典:「一切真正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是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这一现象,采取的措施是建立福利国家制度,保持对富人高税收,不断做转移支付,在国内建立一个庞大的中产消费群体。这个阶段是美国中产最幸福的阶段,一人工作可以养全家,大政府高福利是这个阶段美国的特点。西方的工业品不光能卖到海外了,国内老百姓也消费得起了,内循环和外循环也都顺畅了。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里根上台。里根重推新自由主义,开始压榨国内的中产阶级,给富人们减税。因为随着苏联的解体,西方需要比拼制度优势的外部压力也没有了。所以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开始对中产阶级下手,把「二战」以后给中产阶级的各种转移支付和福利,通过消费主义和教育医疗等各种手段拿回来。消费主义由此诞生。

里根时代之后的中产阶级的负担越来越重,于是也越来越穷。在 1971—2015 年的 40 多年间,美国中产阶级的空心化一直在稳步推进。生活在中等收入家庭的美国人的比例从 1971 年的 61% 降至 2015 年的 49.4%。美国汽车厂的工人,在 2007 年还有 28 美元一小时的收入,但在今天,竟然只有 15 美元。这也导致了中产阶级的购买力越来越差,贫富分化也越来越大。

要知道解决不了贫富差距和分配问题,就不能带来有效的需求回升。钱都集中在富人手里,自然消费需求不足。数据有多好看,中产阶级和底层人民就有多难过。于是现在又回到了分界点。美国的社会贫富差距又回到了 1929 年那个历史最高点的位置。

目前美国最富有的 50 个人的财富,比美国最贫困的 1.65 亿人的财富总和还要多得多。整个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会带来私人消费不足,整个社会的总需求增长停滞。后面一旦美股泡沫破灭,所有的问题都会浮出水面。以前借的债务利息可能还不上了,借新还旧的游戏也玩不下去了。一旦借新还旧停止,前期所有庞大的债务都会要求兑现,债务负担会进一步压缩有效需求。需求停滞以后,紧接着就是经济开始逐渐失速,最终步入萧条。

资本投资从事生产的最终目的,是赚更多的钱。消费需求不足导致资本失去利润来源的时候,资本就会停下来。订单数量不足,不光会让资本选择停止投资,还会选择裁掉多余的员工。贫富差距过大本来就导致需求不足,裁员带来的收入减少会进一步加剧需求不足,最终经济更会走向死循环。

危机的产生

每次发生经济危机,只会让穷人更倒霉,富人更有钱。贫富差距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拉大。很多人可能会奇怪,经济危机难道不是大家日子都不好过吗?其实每次经济危机的时候,穷人总是最遭殃的倒霉蛋,而且危机发生过后,多数穷人甚至会更穷,富人甚至会更富,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会被进一步拉大,最终系统会走向崩溃。

最典型的就是 2008 年金融危机以后,美联储大放水拯救经济,把问题向后拖延。金融危机期间大量的中产阶级和穷人,由于失业还不起贷款,失去了自己的房子,他们很难再买回这些房子。富人们却拿到了银行的贷款和金融支持,抄底大量资产。因为富人购买了大量资产,也在后面的美联储放水推升资产价格中赚得盆满钵满。

这一轮疫情之后的全球央行大放水,其实本质上道理也一样。现在是经济转萧条之前的复苏和繁荣。伴随着经济复苏,会出现一次巨大的资产价格泡沫。这源于货币大放水带来经济复苏以后,货币流通速度恢复的乘数效应。最终带来的结果是,一旦疫情缓解,核心资产价格会继续上升。

原因也很简单,疫情期间全球大放水,2020 年这一年美联储印的钱相当于过去 100 年总数的 21%。这些钱多数都被拿来炒房炒地炒股票,以对抗印钞带来的货币购买力的损失。因此物价也会越来越高。

疫情期间为支持经济,全世界主要央行都放出了大量的货币。现在大家之所以看不到效果,是因为经济停滞期间货币流通速度放缓。也就是这些货币因为疫情,流动性凝滞了。货币流通速度起不来,抵消了放水的效果。

以前美联储也大放水过,为什么那时候通货膨胀就没起来呢?其实因为这次多了大规模财政刺激。以前单纯货币刺激的时候,钱会流到富人手里。富人会拿这些钱买房买地买资产,而不是去消费。现在财政刺激的背景是,疫情期间大量美国人失业,这些失业者拿到这笔钱不可能去投资,大部分要拿来消费。

只有把钱拿来消费,才能刺激货币流转,这时候货币流通速度也才能起来。这次由于推行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大量货币都进入了流通领域。

随着经济复苏,货币流通速度逐渐恢复,加上之前放出天量货币,再叠加上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会带来史诗级的泡沫。我们看到美股屡创新高,就是这个汹涌的乘数效应带来的。货币效应也体现在股市上。后面这些海量的货币大概率会向大宗商品继续溢出,撑起巨大的泡沫。

当然了,是泡沫就一定会破。这次是长短周期末期的叠加,泡沫破灭也不过是痛苦的开始。各国央行经历了疫情期间的大放水,政策工具已经基本用尽。全社会贫富分化程度更加严重。接下来泡沫破灭以后,走向萧条是毫无疑问的。现在唯一的问题是,萧条会持续多久,会不会引发动荡甚至更严重的问题。

每次经济危机都是穷人的困境、有钱人的机会。因为这时候穷人通常会失业,富人会从银行拿到更多的钱买资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看到贫富分化进一步被拉大,社会进一步被撕裂。资产价格上涨是一种货币现象,而美国庞大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效应叠加最终会把资产价格推到一个骇人听闻的高度,美股也会一再创新高。在利率没有回升、货币没有收紧之前,资产价格的狂欢依然还会继续。后面一旦通货膨胀起来,美联储开始被迫加息,人们就要面对泡沫的破裂。

以前大家总觉得过去那么多年大放水,通货膨胀也起不来,这次显然不一样。大印钞的结果,自然就是全球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上涨。这是债务人的胜利和狂欢,因为对居民和企业来说,资产负债率 = 总负债/总资产。资产价格的上涨会明显降低债务人的资产负债率,实现我们之前没有完成的去杠杆任务。

所以这轮周期里,首先会看到债券价格上涨,接着是权益类资产价格上涨,然后是大宗商品和地产价格上涨,最后是食品和消费品价格的上涨。消费品尤其是食品的价格上涨是各国所不能承受的,底层吃不起饭是要出事情的,所以后面央行不得不开始加息。

不过也不要太担心,如果后面真的资产价格泡沫破裂,经济步入萧条,我们国内还是有优势的。一方面是中国没有跟着西方大放水,不管是政策还是利率工具都保留了弹药,不像欧元、美元利率已经基本为零。这份弹药在萧条期间尤其有用,萧条期间大家考虑的是避险,在避险需求带来的财富重新配置效应下,大量资金都会涌向中国配置资产。资产泡沫破灭以后,热钱会选择来到中国。

另一方面,由于最先控制疫情,我们强化了自己在世界制造业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各国原本的产业结构被打散,大家不约而同地强化了和中国供应商的联系,把中国推到了供应链的核心位置。因为很多国家疫情蔓延之后,完全没有办法组织大规模生产。疫情控制不住的情况下开始组织大规模生产,将会出现更大规模的感染。

这意味着我们之前一直担心的产业转移,会在未来的萧条期得到缓解。因为从世界范围看,全球产能是过剩的。未来萧条本身是个出清的过程,各国相应的产业本身因为疫情停产,已经出现了严重亏损,后面连订单和规模优势也在丧失,萧条期还拿什么和中国的制造业竞争?

当然在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之前,在全球范围内,我们都会看到一轮资产价格的上涨。不过本次资产价格破灭以后,债务危机会引发远超 2008 年的金融危机,随后延伸到全球金融危机和大萧条。

备案号:YXX18ggK8Z9i555nmk2CdlwA

金融中潜藏的雷区

赞同

评论

看准

匿名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