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看大家讨论挺热烈的,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吧

看大家讨论挺热烈的,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吧

完美谋杀:一位老刑警笔下的 7 个真实重案故事

感谢大家对《完美谋杀》的喜爱和支持!因为近期在着手准备下一部作品,看到评论区有热心读者对于案件具体细节有所疑问,特在此挑选几个比较集中的问题,我也来说说我的看法,以飨读者。

首先要提醒大家,本专栏中所有案件都经过文学处理,细节方面也并非完全按照真实案情陈述,更不是所有的案件情节都面面俱到,所以大可不必过于纠结。

同时,这里并没有对真实的破案过程做过多详细描述,一些侦查手段也已经隐去。个人以为,描写奇诡凶残的作案手法来吸引眼球不可取,一味猎奇、渲染血淋淋的现场博关注,淡漠案件背后的悲剧源头和心理问题,就失去了案件警醒的意义,也缺少人性的温度。可能有的读者注意到了,关于犯罪现场和作案手法的描述,我已尽可能避免血腥和详尽的刺激描写,如果部分读者觉得看得不够过瘾,在此表示遗憾和歉意。

以生命的逝去作为警醒,爱护身边亲人、注重感情交流,保持警觉,远离犯罪倾向人群,发现不利情况及时报警,才是安享生活以及正确处理违法犯罪行为的方式。同时,珍惜生命、敬畏法律,保持善良勇敢、独立坚强的正直品格,是幸福生活的基本要素。

越接近黑暗,当越感受到光明的可贵,越应让温暖的阳光照射进每一个人的心中。这是本专栏写作的初衷,更是我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

最后,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今天,希望大家重视疫情防控,做好自我防护,勠力同心、众志成城,早日摘下口罩,重新恢复平静祥和的生活,拥有健康平安的美好人生。

「消失的女人」

1)凶手返回家中时是如何做到进出楼层不被发现的?

调查发现,楼梯层是没有安装监控的,只安装了感应防火系统。所以有人避开电梯从楼梯上楼,很难被拍到,凶手就是这样避开了监控。不光是这个案子,第二个案子《消失的凶手》里也有类似情况,看来这是很多住宅的一个 bug。

2)凶手是如何做到乔装进入饭店又离开的?从门口排查进入人员不是很容易就能发现有没有人进出吗?

凶手并没有从正门离开,而是躲在了后厨的厨余垃圾桶里离开的。后厨出口没有监控,所以人已经被推出饭店了,当然无法从监控里被看到。从监控中只能看到一个女人进去,再也没有人出来。

3)厨余垃圾怎么隐藏人?空桶装人不会被察觉吗?

桶不是空的,里面有厨余物。人如何藏身可以参见《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逃出生天的最后 500 码。

「消失的凶手」

1)美术生从来不冰冻颜料,更不会戴着手套画画?

确实是。但案件描述中的说法是邬某本人的说辞,并不是警方调查的结果,所以真实性不高。警方不可能完全采信嫌疑人的话,要靠调查才能发现真相。我只能告诉大家,邬某的冰柜并非用作冰冻颜料。至于戴手套作画,这话一出口就已经被我判定是谎言。据我所知,戴手套作画会严重影响手感和敏感度,这点和某位评论区的美术生不谋而合。所以这不过是邬某分散侦查视线的烟雾弹。同时,我还可以告知另一点,对于林某的死因,经过鉴定也并非如刘某和邬某所说的被勒死,现场的情形更加骇人,抱歉文中对此没有展开。

2)怎么会有人作案如此没有逻辑,动机超乎常理?

现实案件的犯罪动机本身就充满了随机性,这才是常态。尤其是激情犯罪,动机匪夷所思并不稀奇。作案人的心理是最不好揣测的,作案充满逻辑性和理性思维的犯罪实际上是少数,毫不夸张地说,大多数犯罪都有着临时起意的成分。策划一个案件并非影视作品中那么容易,环节越多,越容易出现问题(回想一下我们平时计划的事情,只要涉及其他人,就可能出现变故。涉及的人员越多,越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很多时候即便策划好了案件,犯罪分子也会因为现场的突发事件临时改变策略,这才是正常情况。这种情况超出常理,令人难以理解,但确实真实发生了。

对于邬某的心理,专栏的第七篇做了详细调查分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这篇文章。

「该死的罪人」

1)马某儿子将药粉注入香烟内,包装不用撕破吗?不会被发现吗?

评论区有的读者已经解释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2)如果早有警察介入家暴,马某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事实上,家庭暴力多属于自诉案件(在此不展开说,有专门司法解释),当事人不告诉,或选择谅解,警方深度处理难度很大。文中提到马某多次出入派出所,说明报警后警方并没有袖手旁观,每次都有出警。但如前述原因,被害人选择谅解就会导致家暴案件警方难以进一步处理施暴者。其实文中已经较为隐晦地表示了这个意思,所以在此建议如有家暴问题,请及时报警并提起诉讼,这样司法机关才可以给予对方严厉的惩罚。

马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并不认同马某弑父的做法。办案过程中,见过很多由仇恨产生的复仇行为,最终都搭上了一生的前途甚至生命。坦率说,在最终通往牢狱甚至死亡的那一刻,没有几个人不心存悔意。读者觉得过瘾,有部分原因是没有身处马某作案后的处境。一旦坐在冰冷的牢房里,生死未卜,命运难料,心态完全不同。但那个时候,一切都晚了。

从警方角度来说,看到一个风华正茂、前途无限的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为人渣毁掉自己的一生确实令人非常痛心。我个人认为,如果真正爱这个孩子,应该阻止他在这条通往毁灭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另外,警方办案要从法律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个人情感在办案中必须退居其后,无论用什么刑罚去惩治犯罪,在罪行法定、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基础上,都要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达到让犯罪分子悔过的目的。至于是否有效,只能尽力而为,但不能罔顾案件事实,图口舌之快,说出口是心非的话,这点请大家理解。

复仇一时爽,牢狱毁终身,世界上没有后悔药。马某母亲在去世之前正是看出了这点才拼命阻止他,但为时已晚。当家暴刚刚发生时,报警处理后提起诉讼才是真正对马某负责的行为,并非指责,但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悲剧的发生不无联系。

「疯狂的绑匪」

1)王某属于「不作不死」?

不管是好奇心作祟,还是出于其他目的(后面会解释这一点),任何人都无权随意剥夺他人的生命,这正是法治的意义。王某性格固然过于强势、处事冲动,面对歹徒过于感性,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王某死亡原因是否与此有直接关系,有待商榷。

首先王某激怒案犯曹某致其杀人来自于推测,而曹某供述的真实性又无从考证。如果王某如约交出 U 盘,是否就能够得以生还?答案并不明朗。

绑架案件起刑很重,曹某曾入狱,未必不知道这点。在案件过程中,曹某并未采取措施遮挡面部,已被王某记住面部特征。按照王某的性格,一旦获救报警的可能性极大。而通过指认,曹某被抓获毫无悬念。基于这点,很难说曹某是否早就动了杀机。同时,从曹某供述打算一并杀掉许某的计划来看,此人虽未有重大犯罪前科,但骨子里生性凶残。所以,即便王某交出 U 盘,被杀害的概率也并不低。

总之,「受害人有罪论」并不合适。与其执着于王某的处事方式,不如聚焦于曹某的罪恶行径。当然,在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时如何保护自己最大限度不受伤害,则是另一个复杂的问题了,单就这点来看,王某的做法确实算不上明智。

2)王某为何将 U 盘随身携带并且死不交给曹某?

我个人推测如下:从王某的表现来看,她很可能已经看过 U 盘内容。鉴于王某与许某妻子有私交,不排除她看过内容后非常愤怒(注意她曾在家里莫名其妙地发过一通脾气),但出于希望挽救许某妻子婚姻的想法,没有告知对方此事。推测王某将 U 盘带在身上,可能是当天正意图与许某对峙,逼其与第三者断绝往来。王某家中未必没有备份,但要对峙,就要给许某示以内容,所以随身携带,孰料尚未实行便被绑架。

被绑架之后,听说绑匪要 U 盘,王某立刻意识到这是许某所为。鉴于她对许某的了解,对方没有胆量对其造成生命危险(后面也可以看出,许某的确没有加害王某的意思),于是怒不可遏,所以在电话中敢于当面直言要庞某报警,只字不提 U 盘一事。王某素来强势,加上这种想法,自然对曹某不屑一顾。她料定曹某一定会释放自己,这想法之下性格使然才愤而吞食 U 盘。但事与愿违,曹某绑架属于预谋,杀人却是冲动所致(当然,这是曹某单方面供述后的推测,单凭这点对定罪没有影响),是被王某激怒后的结果,两人不同的经历和性格在这个绑架案中发生了激烈的化学反应,于是悲剧发生。当然,斯人已去,已无法验证。

3)庞某为什么去火车站?电话丢了换张卡不就行了?

庞某去火车站是因为打算去自己岳父家商量对策,两家距离不远,文中没有详述。手机丢失换卡需要时间,对于一个妻子被绑架又突然丢失获得其下落手机的丈夫,瞬时惊慌失措是正常的,想一想有多少人丢失了重要物品的当时就愣在原地、大脑一片空白?有的甚至连报警电话 110 都想不起来,所以慌乱无策的庞某失魂落魄地走进派出所并不意外。

「高智商犯罪案」

1)架子怎么会正好在那个时间段恰好掉下去?

文中已经说得很详细了,还是请有此疑问的读者认真读一读。刘某在焊接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准备,方便架子掉下去,我甚至怀疑他模拟过现场——当然,对于这个案件的准备工作,我不清楚刘某做到了什么程度。除了精确的准备和个人手法,我推测刘某还有别的预案。即便是在这之前由于其他原因架子掉了下去,在我看来,第一未必那么巧能够砸到人;第二即便砸到人也并不影响其复仇计划,因为砸到其他人就完全是真正的意外事件,不会触及他的复仇安排,他完全可以再次实施。同时,刘某有没有其他的备用方法杀死罗某,尚未可知。

当然,以上都是我的推测,你懂的。

「我的徒弟韩东升」

1)毒品会一次成瘾吗?

新型毒品,尤其是人工化学合成类致幻剂、兴奋剂毒品,其毒性已经远超传统毒品,一次成瘾并非没有可能。虽然有些毒品首次吸食不会产生欣快感,甚至可能令人产生生理不适,但并不妨碍它令吸食者成瘾。不要受网络信息的误导,毒品的研究是个非常深入复杂的学科,绝非上网搜索可以了解清楚的。

「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是无数血泪得出的惨痛教训,「一朝吸毒、终身戒毒」不光是口号,更是血淋淋的现实。人员混杂的场所,一定要注保持警惕、注重自我保护,不要随意触碰、食用或饮用陌生人给的东西。尽量少出入人员复杂、流动性大的娱乐场所,对于毒品,千万千万不要尝试!不好奇、不尝试、坚决抵制、发现及时报警,才是对待毒品的正确态度。

备案号:YX01OG23aRqPkP0Oe

140

完美谋杀:一位老刑警笔下的 7 个真实重案故事

没错就是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