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影响力被极大高估的历史事件? - 知乎

有哪些影响力被极大高估的历史事件?

奥巴马,美国第一位非洲裔总统,本以为他能够解决美国长期存在的族裔和解的问题,但其实并没有。

在某种意义上讲,奥巴马执政八年后,美国人民选择了唐纳德,这执政八年他的成色几何,由此也可见一斑。

奥巴马是一个不太好讲的总统,为什么呢?

第一,他看上去有太多光鲜亮丽的个人事迹,他的特征、他的成长经历、他的多族裔背景等等。

第二,作为一个美国总统,奥巴马接掌白宫时,美国处在一个大时代,这个时代的美国正需要一种变革。

他的竞选口号「Changeyeswecan」(改变,是的,我们可以),满足了美国民众各方面的完美预期。

第三,他自己所秉持的理念,似乎是自由主义与进步主义。

第四,他的举手投足,充满了东海岸建制派精英的雅痞的行为风尚,这些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另一个角度,作为美国总统,不是一个男模特,也不是一个流量明星,除了光鲜亮丽的外表之外,我们应该去评价他的行为能力、他的政策。

我们可以开启上帝视角先给出一个结论,奥巴马政府任期八年,其实他做了很多事,但是他做成的事情不多,他成功留下的事情更少,尤其是在积极和正确的方面。

在某种意义上讲,奥巴马执政八年后,美国人民选择了特朗普,这执政八年他的成色几何,由此也可见一斑。

那我们在这一讲,先讲讲两个部分。

第一,就是关于他的崛起。

奥巴马崛起过程当中所展现出的,尤其是在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当中,所展现出的美国社会的深层次的变革,以及当他上台之后八年任内,在美国内政方面做得举措和反映的一些问题。

奥巴马2008年出来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1961年出生的他正好四十七岁。

四十七岁出来竞选美国总统,在美国历史上也是排得上号得相当年轻的年纪,以至于一开始就有人把他和20世纪60年代横空出世的约翰·肯尼迪相提并论。

第二,2008年美国的时局。

不管是深陷泥潭的伊拉克,越反越恐的反恐战争,在全球范围出现的新的地缘政治竞争态势;年开始,由次贷危机引爆的金融风暴,金融风暴转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蔓延到实体宏观经济领域,甚至开始有向全球扩散的态势。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这个环境下,美国民众希望能够有所变革。

这个时候这样一个特别的人出来竞选,从他的名字开始就很特殊:贝拉克·奥巴马中间有一个侯赛因,这源于他父母双方族裔当中的多文化背景。

来自肯尼亚的父亲,以及可以追溯到印度尼西亚的母亲。

奥巴马小时候,这种多元文化多种族的冲击,甚至使得奥巴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抽大麻,然后后来又戒了。

戒了以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发奋读书,进入哈佛,成为哈佛法学评论的主席,在哈佛法学院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

不说形成了逆袭,至少完美地符合了美国自由主义、进步主义背景下,一个非洲裔美国人,如何主要通过自己的学习,成长为美国的精英。

20世纪90年代开始,奥巴马开始从政。

他在伊利诺伊州从参议员(兼职)起步,在2004年的民主党大会上进行的演讲技惊四座,让大家确定看到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然后他带着自己的族裔优势,带着自己对于美国社会诸多问题的敏锐关照,开始在2008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异军突起。

在奥巴马在民主党内部异军突起的同时,我们必须讲到一个民主党内参与总统竞选的悲情人物——希拉里·克林顿。

希拉里·克林顿当年意气风发,立誓要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总统,但是她两次都出师不利。

一次输给奥巴马,一次输给特朗普。

2008年,尽管这次希拉里·克林顿似乎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开始异军突起的时候,但她身上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印记——上层建制派精英的印记。

之前人们有一个说法,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出现了两个新的政治家族。

一个是布什家族,包括老布什、小布什,以及后来要去参选的杰布·布什,州长、总统,各方面的职位,基本上在这个家族成员之间进行产生。

一个是所谓的克林顿家族。

在比尔·克林顿第一任期内,推动比尔·克林顿的医疗保险改革时,希拉里·克林顿就被他委以重任,冲在前面,当然后来造成了严重的挫败。

从那个时候开始,希拉里·克林顿始终是以一个,美国政界咄咄逼人的建制派女精英强人的形象出现。

然而在2008年的选举中,奥巴马实现了逆袭。

这个逆袭得益于奥巴马自己天然的一大优势——他的族裔。

非洲裔美国人竞选美国总统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旋风,使得占美国人口总数12%的非洲裔美国人坚定地将自己的选票投给了奥巴马。

在崇尚身份政治,看重对于少数族裔争取的民主党,奥巴马的这个优势已经有效地抵消了希拉里在性别政治上,身为女性所可能带来的竞争优势。

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如果去看「Opensecrets」(美国政治捐献数据库)这个关注、追踪美国国内政治捐款流向的网站。

你会发现,奥巴马时期,它的政治捐款有非常显著的特点:第一任期,他在竞选的时候,捐款来源大体上有80%以上,来自所谓的个体捐款,有相当数量200美元以下的小额个人捐款。

一般来说,在这种竞选型的政党政治的捐款行为研究当中,这种小额的捐款、个体性的捐款,可以认为近似于某种真实的民调,它反映了美国民众对于奥巴马这样一个新兴政治人物,无条件地支持,一种非常强烈的来自基层的支持。

但是,如果你把捐款的组织行业,或者说捐款来源行业进行区分的话,如果撇开这些个体性的分散支撑,对奥巴马最大的支撑来源,包括一些在情理之中,但有些是在意料之外的来源。

比如他本人是律师,所以得到了律师协会的大力的支持;比如他曾经长期担任美国大学宪法学的教授,因此得到了美国高校知识精英的支持。

当然,奥巴马本身的非洲族裔身份,加上他的谈吐和时尚的外表,他的很多表现是美国舆论界的宠儿。

更重要的是,类似于像高盛这样的金融投资机构,也给奥巴马投了大量金钱,意味着他背后有大财团的有效支撑。

在政治捐款这一点上,尤其是在第一任期内,因为高额的小额捐款,人们通常会认为,奥巴马广泛地代表了美国民众的真实意图。

那么在这个时候,其实站在事后的角度去看,支撑奥巴马竞选的政治捐款的来源,反映出一个现实——其实有「两个」奥巴马。

一个是外壳,这个外壳由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个人的肤色、族裔,以及他通过演讲所表现出来的个人魅力。

包括他非常著名的标准化的迷人微笑,人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作为政治传播符号的奥巴马。

对于大多数美国民众而言,在2008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看到这样一个个体化的政治形象,他们会认为这就是他们苦苦追寻的。

从冷战结束以后,从比尔·克林顿击败老布什那场选举开始,所要追求的那个完美的美国总统。

一个能够打破建制派僵局,满足美国民众对于分享美国自身的发展,分享作为冷战后唯一世界超级大国地位,所获得的各项收益的理想化政治人物。

换言之,大家预期在这样一个光鲜亮丽的外表下看到的,选上去的是一个有与这种形象相匹配能力的政治领袖。

一个是内在,奥巴马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者说一个比看上去,更精于个人收益计算,但是并不具备美国总统执政能力的,真实的奥巴马。

在很多时候,也许可以把这样的奥巴马称为标准的工具人,他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背后的金主和财团力量对他的预期。

再加上他个人的形象特质和他的实质行动能力之间的微妙的差异,共同糅合而成的一个特殊的政治领导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在竞选的过程中有一个案例,是值得我们去反复咀嚼和品味的,就是著名的奥巴马宝贝。

当时在YouTube上,有自称是奥巴马支持者的人上传了一段视频,一段剪辑得非常漂亮的视频。

一个热力四射的所谓「奥巴马女孩」,在海边,配上背景音乐、风光剪辑,以歌词的内容推动奥巴马的核心主张——奥巴马医改。

万,在网上刮起了一股奥巴马旋风。

奥巴马通过网络接受小额政治捐款和使用视频宣传政策等举措,开启了大规模地使用互联网社交媒体进行政治选举和宣传动员的先河。

在很多研究美国选举的文献当中,他被称为美国第一位互联网总统,当然后来人们发现,「奥巴马女孩」并不是所谓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奥巴马的普通支持者」剪辑了一段视频。

而是找了好莱坞导演,投入了大量资源,拍摄海量素材,从中进行精心剪辑包装形成的一个短片,然后把它放到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发布和传播。

「奥巴马女孩」反映的是一种极具奥巴马特点的政治行为,可以把它称之为奥巴马特色的个性化政治表演。

看上去是某种真情流露的东西,其实是精心设计的。

这种精心设计反映出奥巴马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第一,他极度地重视个人政治形象的维护,他非常清楚如何在人设、形象塑造、传播语言和政治美学的选择上去贴近民众的需求。

第二,他非常善于在一个自己选择的场域、议题或者问题上展开有准备的政治作战。

这种是正面的阵地战,但他打的这种是有准备之仗,是事先包装和策划好的,同时他又特别擅长于把它弄成一个是看似临场的、随机的、个人应变的表达,这极大地提升了美国的民众对于他执政能力的期许。

这种预期当然带来了巨大的政治收益,最典型的就是,奥巴马最后拿到了大概超过6900万票,当然这个得票记录,现在已经被2020年的选举所打破。

但在当时,大家觉得在美国刮起了一股旋风。

当2008年奥巴马赢得这场选举的时候,民主党面临的态势是在白宫拿到了总统宝座,在国会的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都占据了多数。

某种意义上,这意味着民主党在美国实现了完全执政。

一般意义上认为的共和党、民主党在国会的掣肘争议,对国会和白宫所谓的府院关系的执拗,在奥巴马政府任内几乎都不存在,给了他一个放手一搏的空间。

执政所需要的这个形势,至少在这一点上,在奥巴马任上不可谓不好,甚至可以说不是小好,是大好。

另一方面,历史或者说个人的政治命运,以及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也是非常公平的。

奥巴马拿到了这么大的一个优势牌,同时控制了行政和立法机构,他是有历史使命要去解决的。

他是要去完成一项任务的,就是兑现他竞选时的承诺——在美国实现变革。

当时美国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最急迫、最紧张的问题,就是2007年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

总体而言,当时的金融危机是结构性的。

这是因为它是冷战结束以后,从克林顿开始,经过小布什,然后到奥巴马任内爆发出来的。

美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周期,金融和实体产业的政策,以及美国在推动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发展的时候所采取的货币、财政、税收诸多政策的总和,在这次金融危机集中地表现出来。

这个金融危机对于奥巴马来说,提出的冲击和挑战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把金融危机理解为一场突然从上面派下来的突击随堂摸底测试。

奥巴马在竞选纲领里面主打的是奥巴马医改,这个医保改革要直接解决三个最核心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也是最直观的,就是美国有几千万人在那时没有被医保进行有效的覆盖。

第二个问题,美国民众所得到的医疗水平和他持续承担的成本之间,存在非常紧张和复杂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美国政府本身也面临成本持续上升的问题。

奥巴马要解决医保问题,和他的教育改革以及与此相匹配的税收改革,这是他竞选过程当中关于国内政治当中主打的一些命题。

金融危机,拯救美国的经济,实现有效的经济复苏,则不在它准备的范围之内,但是这道题目又不能避而不答。

于是我们发现当奥巴马上任之后,他在国内政策的展开上,采取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应对策略。

这个策略,你可以把它称之为叫作「提词器策略」。

讲个小故事,就是后来别人发现,奥巴马这个人的一个特点、主要卖点就是演讲非常好,演讲的时候脱稿。

正前方有一个摄像机,他不会眼睛死死地盯着正前方,他会左右以适当的节奏摆动自己的头部,露出非常标准的「八颗牙微笑」,然后配合以得体的肢体动作,让大家觉得,在整场演说过程当中,奥巴马脱稿、游刃有余、和观众实现了良性的实时互动。

通过这个小故事,就是看出所谓的「提词器策略」指的就是:奥巴马非常擅长于根据已有的脚本,模式化的去进行展开,但是他不具备成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天赋。

如果是作为一个表演性的政治明星,奥巴马这些能力已经足够,但是要成为当时美国需要的一个特殊的总统,他需要特殊的行动能力。

他需要能够脱稿,能够在预先制定的剧本没有得到有效遵循的情况下,去推进一些意料之外但必须解决的事情。

客观上来说,他不行,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差。

后来,奥巴马被人发现,他不往前看是有原因的。

左边有一个提词器,右边有一个提词器,这个提词器,还是一种相对比较高科技的,背后看过去是看不出来的,前面看过去都是字。

两边的字一模一样的,所以他左边看一下,右边看一下,而且面部动作、肢体语言和眼神,都「调试」,或者说事先训练得恰到好处。

这带来的后果就是,奥巴马上台以后基本上按部就班地推动了自己竞选时期的各项主要纲领,但是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变革,应对金融危机挑战这一部分,奥巴马基本上遵循和满足了站在他背后的美国财团和银行的诉求。

有人提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包括这个事情不是他任内爆发的,更多的根源归咎于前任的美国政府,以及美国华尔街金融财团力量的庞大、对于美国政府各种影响力和控制等等这样一些问题。

现实是纾困计划是在奥巴马政府任内通过和执行的,无论奥巴马基于何种原因同意了。

这个纾困计划的核心特点——就是聚焦于那些大型的金融机构。

这边稍微讲一些关于金融危机的题外话,最朴素的对于金融危机或者说是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作用的认识和理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破坏。

这种破坏,在某种程度上,跟熊彼特(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讲的创造性的破坏,沾那么点边。

当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是金融体系的一种自我的校正和修复,这种自我的矫正和修复,是把过去累积起来的一些问题以一种比较极端的方式进行解决,然后在解决的过程中,它的附带损伤和外溢的效应会扩开。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来说,这种持续不断的规模和力度越来越大的金融危机,将把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个上层建筑一并的敲掉,然后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数字,就是基础的次级贷,严格意义上的不良贷款,在2006年的时候是6000亿。

然后通过证券化、资产化、保险、再保险等几层东西一分,加上一些别的,变成了所谓信用违约互换(CDO),名义总额62万亿。

由此可以理解,当时美国面临的金融泡沫有多大。

这个金融泡沫谁玩出来的?

银行、华尔街玩出来的,他们在中间已经收割过一次,赚得盆满钵满。

现在把危机抖出来了,从理论上来说意味着该破产的就一定要破产,就是要出清。

但是伴随着所谓「大而不能倒」这种理念的扩张,美国政府把救助对象优先对准了华尔街的金融机构,所谓伯南克(当时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开着直升机去撒钱,进行了广义的救助。

在国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二十国集团,第一次开会讨论在金融危机下稳定美元的资产,稳定实际上金融机构,各方开始救助造成金融危机的源头。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我们国政系开研讨会,有一个老师在那边讲「以前马克思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你看看现在时代变了,这个经济基础决定的作用,遇到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时候,看看现在上层建筑力量多大,二十个国家的集团在一起决定,一起放水,金融危机就硬生生被挡回去了嘛。

」这个趋势就被扭转了吗?

现在回过头看,不是这样的。

奥巴马政府用这样一种方式把金融危机往回推的时候,是要人买单的,买单的人准确地说,是美国的税基。

而美国的税基,它的税收政策核心一直以来要解决而没有你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始终聚焦在中产身上,去薅个人收入所得税。

个人收入所得税增加有一个前提,中产阶层要膨胀,要持续往外增加。

如果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本身中产阶层因为各种原因,正在持续缩水的情况下,还指望用他们,又不能碰,那怎么办呢?

借债。

之前我看过一张图,这张图就是美国联邦政府的负债除以GDP的比例。

在克林顿时期,这个比值是往下走的;小布什往上增长;但是最大的一段、最主要的一段这个增加,是在奥巴马政府任内急速地上升。

因为奥巴马确实发现,他收不了太多钱,但是他要花很多钱,他认为那个要花钱的东西,又必须一直推着,不能停。

于是他只能通过增加美国国债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弊病。

另一方面,当他资助金融界fatcat(美国俚语:大亨)的时候,华尔街是怎么做的呢?

2009年有个新闻,一家著名金融机构,刚受到救助,年终高管就分红720万美元,给美国民众以极大的刺激,这种刺激背后损毁的是对奥巴马的预期。

原先大家希望奥巴马带来的变革是能够惠及美国的中产、中下阶层,能够让普通美国民众从你的执政中受益。

结果单就这个金融救济这部分而言,民众对于奥巴马的政治预期就大打折扣。

当然另一块不能不讲的,就是美国的医保。

医保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中间涉及非常技术性的细节。

对于奥巴马的医保,可以观察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以中文互联网的内容而言,有两种近似于截然不同的,存在鲜明对比的评价。

一种评价,类似于像XX百科这样的东西,用奥巴马做关键词,它对于奥巴马的医保、医疗改革有一个非常正面的评价,将他扩展了医保的范围,改善了医保的这个水平等等;另一种评价,如果你到某些论坛上查问答,包括对奥巴马执政八年的总体评价,还有关于奥巴马和医疗保险改革的讨论,会发现非常具体的案例。

网友会给你晒账单,晒这个在奥巴马医疗保障下,整个八年时间,从2008年开始到2016年,整个医保账单的变化,然后从执行层面对医保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细致和全面的分析。

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两个奥巴马。

一个奥巴马是有文字准备和有组织表达的,另外一个是执行过程中的奥巴马。

这两者之间差了一个对美国医保实践的精准、有效的触及。

论坛上的这个评价,我觉得是比较中肯的。

首先一个问题在于,对美国医保体系的认识,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一个私有化的医疗保障体系。

所谓私有化的意思是,它大概分这样几块。

第一块是民众,他要获得医保,他是最终的使用者。

他获得医保的方式,一部分是购买商业和市场化保险,另外一部分在于政府给予的福利补贴,而这个福利补贴则是体现在它保险范围里面的。

第二块是美国的企业主,他为雇员提供医保,也要支付一部分福利开支。

第三块是美国的联邦政府,美国联邦政府每年有医疗保障的福利开支,这个福利开支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不太一样,它其实也是通过美国政府去向商业化保险公司支付费用来实现的。

第四块是提供医疗保险的商业公司。

第五块是医疗市场,包括医生、医院、医疗器材,医疗企业等等。

在美国这样一个以市场化的方式,私有化企业为主体提供福利保障的系统中,当看到医疗保险的时候,要区分两点:第一点是民众获得的医疗保险,作为本体的服务的内容和质量。

第二点是民众、企业、政府为了获得相应服务所支付的成本。

一个可以理解为价值,另外一个可以理解为价格。

在美国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去解决医疗保险服务价格和价值的背离——政府在哪些地方去提供,去支付这些福利,然后这些福利如何转化成民众可感知的利益,使民众得到充分满足和保障的服务。

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如果说焦点没有落到如何让医疗服务的价格和价值相匹配,避免两者相背离上,而只是在一些形式指标,比如说多少人能够被医保覆盖。

甚至,如果用没有医保要交罚金这样的方式去促进医保覆盖,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恰恰就是医保和提供医疗服务价格的整体的上升,最终会导致非常政治化的结果,几方都不讨好。

在政府侧,它的福利开支继续在往上走;在企业侧,企业自愿参加医疗保险的动力会持续地下降,除非有强的约束条件,否则这些企业会跑;在个体侧,对于那些因为家庭收入条件,没有办法享受真正意义上福利化的免费低保的中等群体而言,他承受的压力其实是上升的。

所以,奥巴马医保改革带来的结果是,在政治上,由于奥巴马对医保改革是很认真的,到最后他在国会强推。

什么叫强推,就是在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没有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凭借民主党在国会的优势进行了强制表决。

最后,参议院赞成票比反对票多了一票过了。

过了以后,在美国国会这个狭义层面,在美国国内政治这个广义层面,带来了很糟的后果。

有评论认为,因为这件事情奥巴马一强推,使得共和党的建制派,共和党的基层,尤其是以茶党(主张缩减财政预算)为代表的强硬基层,彻底放弃了跟民主党进行政治合作。

换言之,就是政治上进行妥协,事先通过协商,然后达成政治一致,再进行表决的这种玩法不玩了。

他们开始投反对票,这种反对,后来被弗朗西斯·福山称之为美国进入了一个否决政治的年代。

否决政治就是基于身份政党立场的这样一种撕裂。

这个政策是民主党刺激出来的,反对是因为你是民主党我是共和党。

共和党这么一干,民主党同样去干,同样去干了以后,结果奥巴马自己也立刻饱尝苦果。

在有一年的这个国会演讲当中,奥巴马对于国会讲了这么一番话,他说「我们的国父设计三权分立这套体制,它是为了做制衡(balance),它不是为了让你瘫痪政府,你现在就在瘫痪。

」当时议会瘫痪到什么程度呢?

共和党到后来直接开始在上面讲各种各样的,跟这个主题有关或者无关,甚至是包括像念字典、电话号码簿这种事情,就不让你开会,不让进行表决。

据说是之前奥巴马政府之前,大概这种事情在国会发生过52次,在奥巴马政府任内应该是出了58次,那这个数字是很夸张的。

还有这么一事,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的时候,以路易斯安那州为代表,有很多事后的分析显示,特朗普在当地能够有些出乎意料地赢得胜利,相当大的原因是因为账单。

有几个州,在投票前一天,当地的民众收到了新的医保账单。

这个医保账单,有的比上一年涨了30%,有的是40%,最多的一个好像是涨了94%。

带来结果就是,很多家庭在收到保费账单的那一刻,这个家在经济上破产。

然后第二天,他收到了一张选票,选票上一方是顺着奥巴马医保下来。

此时此刻另一方上说「我上台做的第一批事件中的一件,就是废掉奥巴马医保。

」这个毫无疑问导致了后续的结果。

对奥巴马来说,他身上要做的第三件事情,就是他的肤色跟族裔所决定的事情。

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美国总统。

他是2008年选上的,当时我正好在美国交流一年,做博士后访学。

2009年1月份,整个华盛顿——我们开玩笑讲一句政治上不正确的话——他宣誓就职的那个氛围,让你觉得华盛顿变了一个颜色。

满大街都是非洲兄弟,真正意义上的这种狂欢。

那种狂欢经常你看到什么样的场景呢?

这是蛮早以前的事情了,但是印象很深刻。

我看到过那种超级加长悍马,非洲兄弟开着它,开着音箱。

1月份的华盛顿很冷的,他光着膀子,戴着那种金链子,在街头开着轰鸣的摇滚乐,招摇过市。

他在驾驶室里没法载歌载舞蹦起来,但是那个手在车窗外面晃,有种整个人即将从驾驶座里面要蹦出来的感觉。

奥巴马宣誓就职当天,非洲裔美国人从四面八方涌进华盛顿。

从白宫周围俯瞰,真的是黑压压一片,从电视屏幕上看着,真是极其震撼。

非洲裔美国人,当时多少也有点这种乐观的心理。

当然在持进步主义主张的白人的这一侧,也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就是奥巴马这样的一个总统上来之后,能够至少解决美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族裔和解的问题。

但是,中间发生过几个案子,比如自卫民团跟踪非洲裔少年,然后枪杀之类的事情。

每次事情后,我们会发现,其实族裔和解并没有完成。

因为当这件事情出来之后,包括后来像弗洛伊德这种案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确实有一些直接冲突的画面,是比较刺激神经的,看上去可以被认为是非洲裔受到迫害的场景。

你会发现这些事情到最后往往会迎来一个恶性循环,非洲裔这个少数族裔群体的美国人上街,再就是迫害、杀戮形成一波冲击。

在奥巴马政府任内,有好几个案子调查下去,就发现这个冲突的双方,尤其是作为受害人的非洲裔那一侧,并不是一般意义上大家理解的完美受害人,大多数情况下是有些问题的。

往往这样一来,在一些白人群体,特别是对于平权这种概念,有各种各样激进认识,并且不赞同的群体那一侧,又会有一波反弹。

双方继续在这个问题上争论,这种冲突到最后就导致进一步深度的撕裂。

而真正的问题就是高等教育,这一美国社会正常的、顺畅的阶层流动渠道,如何向非洲裔族裔群体有序地开放。

所以,其实在社会正常运行的法律和秩序的框架下,去实现族裔和解的任务,在奥巴马政府任内没有完成。

甚至到最后形成了一个循环——在政治正确的那一侧,不管是少数族裔,还是主张平权的白人,慢慢地滑向了无政府主义,滑向了对于权威的一种反抗。

而反抗权威的这样一个理由是种族歧视,因为歧视族裔这个秩序是不对的,这个法律也是不对的,因此整个要做一个颠覆性的重建。

无政府主义的特点,就是他知道自己反对什么,但是你要让他建一个东西,他就建不起来。

而另一帮,其实有一些核心群体,说穿了真的就是所谓的Whitesupremacy(白人至上)。

他们有种族主义歧视,或者是白人中心主义立场的那些思潮。

那些人讲法律跟秩序,最后弄得种族和解没有办法实现,而这理论上应该是奥巴马承担的最主要使命,但恰恰是在这个最主要的使命方面,他做得不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看完奥巴马八年之后。

当然我这样说奥巴马,可能有一点他会不开心。

一个我个人觉得一个非常不成熟的观点就是:奥巴马他其实是一个被美国的所谓白人精英群体,所谓的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吸纳的少数族裔。

作为一个政治领导人,他在八年任期内的举措,反映了居于高位的美国政治精英对于美国政治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这些看法和认识的核心特点,就是他在价值、理念和认识的水平上,具有某种的超前性或者是普世性,或者是反映了作为美国历史上进步主义、自由主义的这样一些美好的想法和理念。

这些想法和理念,在当时这个美国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基本上没能够转化为实质性的政策,更谈不上达到了去变革。

有着固有的政治结构,却要满足民众预期的这么一个目标,所以到最后变成了某种比较精致的形式主义。

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个脱口秀节目,在奥巴马政府的第二任期里。

主持人请奥巴马上台之前,就先调侃说。

奥巴马第一任期的竞选口号是「ChangeYeswecan」(改变,是的,我们可以)。

等他上台之后,具体执行的时候,这句话就变成了「ChangeYeswecanbut」(改变,是的,我们可以,但是)。

就是承诺很好,就是一到执行,他就「但是」。

大概刚说了两句话,主持人抛了一个问题,奥巴马脱口而出:「Yeswecanbut」(是的,我们可以,但是)还没有说后面的内容。

这个表述一出台,整个下面一个哄堂大笑。

这个哄堂大笑冲击力是如此的显著,以至于奥巴马颇为错愕。

这个场景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就是奥巴马政府,是一个美国站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接掌白宫的一届政府。

从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历任总统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而言,奥巴马是站在一个关口,美国将进入一段实质性的相对衰退或者相对滑落的阶段;往另一个方向是,如果能够有效地战胜当时的一些冲击跟挑战,美国仍然具有巨大的优势,它在冷战结束过程中所收获的红利,仍然可能让美国进入一个新的上升阶段。

大家可以假设一下,如果不是奥巴马赢了,而是麦凯恩赢了,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发生一些不同的变化。

当然也没有办法假设,因为事实上,第一,奥巴马赢了选举,美国民众在选举中根据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第二,在接掌白宫以后,奥巴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一个事实上并不具备与这个职位相匹配的能力,但是在形式表达和包装上,具备动员性、组织性和号召性的一个表演性的政治人物,入主白宫,让美国进入到一个非常特殊的发展阶段。

在内政上,8年的执政,奥巴马没有能够以一种实质性的方式,拉动美国走出2007年、2008年金融危机的泥潭。

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有限的复苏,但是在他看中的医疗,美国国内的税收,还有教育等方面,尤其特别重要的族裔和解等诸多问题上,没有能够实现他所承诺的变革。

这已经注定他执政的8年,到最后会产生一个他自己可能都意想不到的结果。

而另一方面在这8年间,美国在外交上也经历了一段非常独特的发展历程,让美国在冷战结束以后的发展阶段当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可避免地最终走向了那个引发戏剧性变化的拐点。

.公号

关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