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为什么他们会躲避爱:Ta不是渣,而是怕

为什么他们会躲避爱:Ta不是渣,而是怕

高能量青年养成记:10个心理工具送给开学的你

朋友最近谈了一个对象,是她仰慕了大半年的一个男生。刚开始几周,她开心得要死,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心仪的恋爱对象。

不过,接下来几周,她开始有些疑惑和不安。首先,对方不同意她在朋友圈公开他们的恋情。这倒还好,朋友觉得对方可能是还不太适应,不知道怎么把自己介绍给身边的人。

但是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让朋友很是忧虑,甚至来问我,对方会不会是个渣男。

比如,在网上聊天,聊着聊着,突然人就不见了,连一句再见都没有。周末想约他出来吃饭,总是拖拖拉拉,头两周哪怕迟到,对方还是会出来,第三周干脆就不出门了,说是有事情,也说不出有啥事情。

朋友想带他去见见自己的闺蜜,原本答应得好好的,但是约好的前一天,突然说有事来不了了。于是,改约了好几次,都临时有事。朋友很生气,说:你是不是不想见我朋友。

怎料想,对方趁此机会说两个人价值观不合,他希望谈恋爱也要有足够的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这个词朋友一听到就恼火,这简直就是渣男语录。

我听到这里,共情了一下朋友的忧虑和不安,也安慰了下她:是不是渣男,现在还不好下定论。我教你一个方法,判断一下吧。你下次和他聊天的时候,有意识地,把话题往和爸妈的关系,这个问题上引导。比如,你主动和他,你最近和爸妈发生了点什么事,你对你爸妈有点什么情绪,好烦他们也好,或者好感动也好,都可以。然后,你转头问他,哎,我从来没听你讲过你爸妈,你和他们关系怎么样呀?你看看他什么反应。

朋友问我:那他有什么反应,代表他不是渣男呢?

我说:他如果回答你「挺好的啊」「能有什么关系,就那样」,这样很抽象的回答,并且在你追问具体情况的时候,他不会表现出很烦躁,而是很退缩和回避,比如,「看!飞碟!」,这样的转移话题的方式回答你。那么,他很可能不是渣,而是一个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这个词第一次冒出来,朋友开始感到好奇了。到底什么是回避型依恋,我又要如何和回避型依恋的对象相处呢?

一、啥是回避型依恋?他们都有怎样的表现呢?

最早发现回避型依恋的,是心理学 Ainsworth(1978),她通过著名的「陌生情景实验」发现,1 岁的小婴儿和母亲的依恋关系,有非常不同的三种模式。其中一种模式就是回避型依恋。

这个陌生情境实验呢,就模拟了婴儿和妈妈分离的情境,让妈妈带着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里,这个房间里有各种玩具,妈妈陪着孩子一起玩。

这个时候,妈妈突然离开了房间,小婴儿会有什么反应呢?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对这一切会很冷漠,好像啥事情没发生一样,看起来,你甚至会以为,他们没发现妈妈走了。

过了一会儿,妈妈再次回到房间里,他们也像啥事没发生一样。

这就很诡异了,对于小婴儿来说,妈妈离开,应该是一件非常让人焦虑、害怕的事情,大多数婴儿都会大哭起来,妈妈回来的时候,他们会很生气,一边靠近妈妈一边撒泼,好像在表达:哼!你怎么能丢下我不管呢!

但是,回避型的小孩子,什么反应都没有。他们真的什么感觉都没有吗?其实也不是。通过生理反应测试发现,妈妈离开的时候,他们的心率加快,皮质醇(压力荷尔蒙)水平升高。这说明,他们其实也害怕、也很焦虑,只是他们不说、不表达。

有一个对 6 岁小朋友的实验很好玩,实验者给小朋友看一个图片,上面是爸爸妈妈要和小婴儿分开的场景。

实验者问「回避型儿童」:这个小孩会做什么?

回避型儿童:我不知道。

实验者问:他能做什么?

回避型:我不知道!

实验者:你有什么主意吗?

回避型:哦。哦。(一边用玩具赛车弄出很大的声音)不,我不知道。

实验者:不知道?

回避型:喂!唔~~~(模仿赛车声音),快啊!加速!

你看,这是不是像极了你对象,用「看!飞碟!」的方式,转移话题。

朋友通过我教她的「小测试」,验证了这件事,她对象果然像是回避型依恋。她开始犯愁了,又找到了我:然后呢?我要怎么和他相处啊?

二、如何与回避型依恋的对象相处?

我问朋友:你们现在相处,遇到什么困难了呢?

朋友说:这还不明显吗?我想约他出来都困难,我们根本没有什么相处,就平时在线上聊聊天,而且还纯看他心情,一不小心人就不见了。

我问:这会怎么影响你呢?

朋友说:当然影响我啊,我被搅得心烦意乱的,时不时担心他是不是不在意我了。

我告诉:你看,你需要的是确认他在意你。你觉得他只有很热情回你信息,很高兴地应邀你出来吃饭,才是在意你的。但是,在他的世界里,回避你的热情,是他内心不安导致的,而不是不在意你。可是,除此之外,你好像好难找到证据,得知他在意你这件事。

朋友想了想,觉得我说的有道理。确实是这样,如果能够找到其他证据,能够确定,他是在意的,而且这种验证的方法是可以重复性验证的,那么我也就安心一些了,可以尊重对方想要躲一躲的愿望。

接下来,朋友犯难了:要怎么找到这样的证据呢?

既然没办法从他的回应中出发,你得从你自己身上出发,你自己有怎样的特质,是被他所看重,吸引到他的。

朋友摇摇头,根本想不到什么。

根据我的经验,我告诉她,我的结论,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会喜欢两类人:

第一类,我把它叫做「互补性欣赏」。

换句话说,你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对于和他人的联结,你并不回避,能够很坦然、放松地和别人待在一起,有说有笑。也因此,你的人际关系不错,身边有不少真挚的朋友,也非常受周围人的喜欢。

这样一个模样,是回避型依恋的人,心目中「理想的自我」。他们很渴望和你一样,也能够在社交场合谈笑风生,说话不磕巴,口若悬河。当谈起自己的感受的时候,情感是丰富的,而不是麻木而空虚的。

如果你问他们喜欢你什么,他们可能会讲出,在某一天,见到你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做演讲,你给大家演示了叔本华与尼采的哲学思想的对比,他看到你投入的样子,就像是一个欣喜若狂的小朋友,和她的小伙伴一个美味的棒棒糖一般,充满了热情、惊喜和沉浸的美好情绪。当然,他难以用我用到的这些词,来描绘那个情景,他可能说得很抽象——喜欢你的热情、喜欢你演讲时的专注等等。

他很羡慕你,会有如此热情的一面。在你面前,他觉得自己是卑微、弱小、羞愧的。他自己的内心乏善可陈,空空荡荡。

所以,他会很欣赏和仰慕你的性格,你的行为方式、做事风格和为人处世。但是他和你在一起,就像和身边大多数人在一起一样,他觉得很痛苦、很羞愧。你如此优秀,我如此落魄,真是太难忍受了。

这是他一定要回避你,离你远远的原因。看到你,就在提醒自己,我怎么这么糟糕。

第二类,我把它叫做「镜映性移情」。

也就是说,你简直就是另一个「我」!像一面镜子一样,完全镜映了我的模样。这种情况下,你也是一个回避的人,面对情感,你内心也充满忐忑、不安,想要试探性地去接近别人,但是总是站在远处观望。

你们的相遇,可能是在一次班级聚会中,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时候,你感觉实在难受,悄悄地离开了房间,一个人躲到楼下静一静,正巧碰见了也在看远处风景的他。

你没有走上去打扰他,而是看着「看着风景的他」,以及看着「他看的风景」,你内心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汹涌澎湃,你感觉到他好像这个世界上,另一个你自己,有些孤独、落寞,但内在也是深沉、幽远的。

你看上了他,你一直以为他不知道。实际上,在半年前的一次相似的场合下,他早就注意到你了,你是那个人群中,低着头默默看着手机,最安静、最冷漠的一个人。这种冷漠、疏离的特点,深深吸引了他。

听到这里,我朋友不断点头:没错!他跟我说过,喜欢我演讲时热情洋溢的样子。

如果是互补性欣赏,那么你们感情的危机,最可能爆发的地方,在于一遍遍看到如此优秀、热情、闪闪发光的你,对方觉得羞愧难当,实在无法跟上你的节奏,最终落荒而逃……

朋友很着急:那我要怎么办呢?

我问她:你养过刺猬没有?

朋友一脸问号:哈?

和回避型依恋的人谈恋爱,就像是养刺猬。刺猬的主观世界,和回避型依恋很相似。彼此太靠近,会伤到对方。于是,他们总会独来独往。

我和朋友我的经验,我养了 2 年的刺猬。我现在也可以伸手去抓起它,而不会被爆刺了。

怎么做到这一点呢?你需要重复一个动作,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那就是,小心翼翼地、从正面、让它可以看到你的情况下、一小步、一小步地,慢慢地靠近它,用指尖轻轻地点它的鼻子,让它熟悉你的气味。

把这个动作重复成千上万次。下一次你从正面伸手去靠近它,把它抓起来的时候,它便不会爆刺了。

朋友还是似懂非懂的:那我谈恋爱的时候,要怎么做呢?什么叫正面、让他可以看到我的情况下,一小步、一小步地靠近他?

三、「互补性欣赏」:从「美梦的破灭」到「现实的接触」

我告诉朋友:那就是,你要深刻理解,对方内心渴望的感觉是什么。

朋友急不可耐了:你就别卖关子了,直接告诉我呗。

好,是这样:

「回避型依恋者」的需要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们渴望独立自主,反对依赖和亲密。因为这样,他们觉得,我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这样是好的、强大的、自我完善的,别人都不可信,他们是依赖别人的,这是糟糕的;

但另一方面,他们对独立的状态,又有莫名的不安,甚至是恐惧,他们会担心:我会不会是有缺陷的呢?比如,我可能也需要依赖别人,这样可不行,别人对我,有可能是拒绝的、控制的、或者具有惩罚性的。

这种在「依赖」与「反依赖」,「控制」与「反控制」之间的挣扎,是「回避型依恋者」内心的最典型的冲突。

朋友挠挠头说:听起来确实好矛盾啊。慢着,你不是要告诉我,他们内心需要什么吗?所以,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呢?

我回应她说:需要的,就是你能理解他内心这种「好矛盾」的感觉。

朋友一脸茫然,又若有所思的样子:理解这种矛盾的感觉……

我问朋友说:在你的人生中,和人交往时,有被忽视的时候吗?你跟某个人说话,对方一直不理你,完全无视你的存在,你感觉到被忽视了,很生气、很烦躁?

朋友不断点头:有啊有啊!上次我和小 A 一起……

我打断了朋友:你还要往进一步想想,这只是一次被忽视,如果你被这个你很看重的人,两次忽视,10 次忽视,100 次忽视,那会怎么样?

朋友一脸茫然,若有所思……

我接着说:你的对象,他的成长经历中,100 次、1000 次、10000 次忽视他的这个人,或许就是他的母亲,或者最亲的亲人。也许,两三岁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很想和妈妈亲昵的小孩,可是每当他很积极地靠近妈妈时,对方的反应是冷漠无情的,完全把你当作空气。你觉得,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他要怎么办?

朋友摇摇头:这太窒息了,我想象不到。

我回答说:他会出现我刚刚说的「矛盾心态」。依赖妈妈是儿童的天性,这点磨灭不掉,所以他一定会有想要依赖的一面,但是这种依赖始终是失败的,是被忽视、被打压了的,所以他表面上展露出来的,就是「反依赖」——哼,我根本不需要你!

朋友点点头,露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哦,原来是这样。我好像有点懂了。那我要怎么帮助他呢?

我一字一句的说:现在,你的形象,就是他曾经幻想里,最为理想的妈妈。

朋友惊讶地下巴都快掉下来了:啊???

我接着补充道:当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妈妈,而是一个概念上,抽象意义上的「妈妈」。或者换句话说,是一个理想中的「最亲密的人」,儿童时期,最亲密的人是妈妈这个角色,现在是你。

你想想看,在小时候,他最亲密的人,总是忽视他。那么痛苦中,他必然会有一个反向的幻想——如果我妈妈不是这样,而是另外一个样子多好啊。另外一个样子,是什么样呢?他从来没见过,也说不出来。直到现在,他遇到了你,你的热情洋溢的性格,一下击中了他——哦,是这样的,如果我小时候,我妈妈是这样的话,那多好啊。

当然,他内心里不会真的想到这个。而是,一种被击中的感觉——这是他渴望的,一个人可以这么热烈、这么积极的回应我。

朋友点点头,好像确实明白了。不过,她立马又摇摇头,说:可是,我也不能做到,什么事都积极地回应他,有时候,我也很烦他,那么畏畏缩缩,什么事情都不回应我。我会生气的,这会吓到他吧。

我给朋友竖起了大拇指,我说:你说到关键点了!没错!没有人可以承载那个幻想中「完美的妈妈」形象,我们也是普通人,也会被惹恼、也会为对方不回应我而焦虑担心,甚至担心对方是渣男。

关键的地方就是,既然我们明白了,对方的心理结构,知道他把你看作一个「美好的幻想」,那么,你需要的,就是趁机戳破这个幻想,让他看到真实的你。

你既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完美,无所不能,对他的情绪无微不至,事事对他有回应;但你也不是他妈妈那样,任何时候都不回应他,把他当作空气一般扔到一边。你是一个现实中,想要和他亲密,想要靠近他的人。

朋友点点头说:我明白了。我偶尔对他的忽视或者生气,会给他带来挫折,但是我是可以修复他的感受的,在他想要逃跑、离开的时候,拉他一把,告诉他,不论他多么害怕,我都在。

我点点头:看来你已经知道怎么做了。

四、矛盾的「镜映性移情」

朋友接着好奇说:我的问题算是解决了。不过你刚刚说了两类情况,我有点好奇,如果是镜映性移情,也就是两个人都是回避型的人,他们彼此喜欢上了。这种情况,是不是就无解了呀?

我摇摇头说:那倒也不一定,你还记得我跟你讲过,Ainsworth 的实验吗?小婴儿的那个。当妈妈离开的时候,回避型的小婴儿,表面看似若无其事,内心其实翻江倒海了,心跳加速、皮质醇上升。

这就意味着,他们习惯于冷漠和若无其事,内心却很难受、很痛苦,但他们根本说不出来为什么,说不出来要怎么办。因为靠近也不行、离太远,也不舒服。

如果对自己这样的模式有所觉察,是可以走出这个困境的。

朋友点点头,又摇摇头:呃,我想不到要怎么走出这个困境,感觉像是一个死胡同。

我接着说:确实比较困难。因为如果是镜映性移情,他们的困境就在于,一直远远观望,慢慢消磨掉耐心,最终相忘于江湖。彼此都成为心中的一个符号,曾经有一个很美好的人,不过我没珍惜……

朋友叹了口气:听起来好忧伤,真的是这样的话,应该会很遗憾吧。原本明明是两个很相似的人,在一起应该会有很多共鸣之处。

我接着说:所以,这种情况下,需要的是两个人的勇气。

朋友瞪大了眼睛,好奇地问我:勇气?梁静茹给他们点勇气?

我被朋友的玩笑逗乐了:哈哈哈,是啊,需要一点梁静茹的勇气。也就是说,他们要稍稍冒点陷,去各自往前走一步,虽然害怕被忽视、被欺骗、被贬低,但是由于能够理解对方,也就能够知道,这种忽视,是对方的自我保护,而不是我哪里不好。所以,需要承受着这种忽视,多和对方说说话,特别是说说心里话。

朋友皱了皱眉头:这好难啊。我一个不回避的人,对象突然搞消失,都让我抓狂,那回避的人可不是被吓坏了么。真的,一车梁静茹的勇气恐怕都不够。

我说:有时候被吓坏啊,会陷入到情绪风暴里,觉得世界都完蛋了,就像地震的时候,你本能的撒腿就跑一样。但是,如果你稍稍站定脚,感受一下,你就会发现,所谓地震,其实是幻觉。眼前这个人,不同于过去那个忽视你的母亲。他已经承诺和你恋爱了,说明他有走出回避的意愿和动力,就像你自己一样——想想看,你……哦,不对,你没这个动力。我是说,一个回避型依恋的人呐,如果他决定要谈恋爱了,他一定是鼓起了巨大的勇气的——因为他在做一件对他来说,不可思议的事情,他要打破自己的茧房,和外面的世界接触,和一个人建立联结。

朋友点点头:你说的对哦。如果是回避,那他根本就不会去谈恋爱嘛。既然谈了,肯定是鼓起勇气了的。

我接着说:没错。所以,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资源,因为两个人都是回避的话,那么用自己的内在活动,去理解对方,往往很容易奏效。我是这么不容易,对方肯定也是,那么,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联盟,共同去对抗曾经那些糟糕的经历带来的感受。

彼此可以有一些承诺,比如,不论多么痛苦,我们约定好,一周要见一次。或者,一个月要谈一次心,谈一谈原生家庭、过去的经历、我们的感情观、价值观等等。

这个约定会成为你们共同成长的,对抗这个荒诞世界的有力保护伞。

作者:曾旻

备案号:YX01zPLQYeGYkdW2v

从「需求」到「目的」,剖析吸引力的本质

高能量青年养成记:10个心理工具送给开学的你

熊七夕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