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生活中很外向开朗的人会喜欢孤独,经常独来独往? - 知乎

为什么一些生活中很外向开朗的人会喜欢孤独,经常独来独往?

为什么一些生活中很外向开朗的人会喜欢孤独,经常独来独往?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并不是真的外向,而是内向。

内向的人,通过独处来恢复精力。

所以他们不是喜欢孤独,而是,孤独才是他们的常态。

他们跟别人交流、相处,其实都是在消耗精力。

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人,你当然马上就能理解,但如果你不是,你或许会很怀疑,为什么会有人既外向开朗,又内向?

下面详述。

心理学上有一个模型,叫「五因素模型」,又叫「大五人格模型」。

是目前公认比较全面的人格分析模型。

这个模型中,把人的性格用五个维度来区分。

分别是:经验开放性(Opennesstoexperience)负责性(Conscientiousness)亲和性(Agreeableness)神经质(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在「外向性」维度量表上,高得分者被认为是「外向」的,而低得分者则被认为「内向」。

这里的「外向」和「内向」是有一定描述的。

外向:倾向于人际交往,热情、爱说话、充满自信、喜欢交友。

在社交聚会中感到快乐。

大都愿意与他人共处而不是独处。

在其他人面前精力充沛,而在独处时变得平淡或感到无聊。

更愿意与别人交谈而不是独自思考。

等等。

内向:倾向于安静的、低调的、深思熟虑的,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他们在独自的活动中感到快乐,比如阅读、写作、绘画、编程,等等。

典型内向的人大都愿意独处而不是与他人共处。

习惯在一个时间只专注于一件事情。

更愿意独自思考而不是与别人交谈。

等等。

可以看到,区分「外向」和「内向」,最关键是,是看他是更愿意跟别人在一起,还是一个人独处。

而不是开朗、活泼、健谈,这些。

因为:内向的人在跟亲密朋友相处时,也能表现出如上特质。

更深入地说,外向与内向的差异,主要在于下面三点:1.经验的广度和深度外向的人倾向于广度。

他们喜欢了解很多事物,对很多领域都抱有热情,喜欢交很多朋友(但也许都不够知心),喜欢尝试不同的东西。

对他们而言,生活就是积累尽可能广泛的经验。

内向的人则倾向于拓展某一方面的深度。

他们同样会对许多领域和事物抱有兴趣,但与外向的人不同,他们大多不会浅尝辄止,而是会深入钻研下去。

他们的朋友不多,多数人跟他们只是点头之交,但他们会对朋友交心。

对他们而言,太多的经验会造成压力。

2.对刺激的反应外向的人喜欢体验各种不同的刺激,并对刺激有较高的适应值和较高的恢复水平。

也就是说,他们乐于接受刺激,并且对刺激有较高的适应能力。

内向的人内心活动水平较高,对他们而言,任何进入大脑的刺激,都会引起紧张水平的迅速升高(相对于外向的人),引起「刺激过多」的不舒服感受。

.精力的来源这是重点。

外向的人会从外部世界获得精力。

对他们而言,聚会、聊天、一起做事情,都是获得精力的方式。

而当他们独处时,亦即切断了他们的精力来源,很快就会感到精力耗尽和无聊疲倦。

内向的人,则是自己制造精力。

对他们而言,聚会、聊天、一起做事情,都是在花费他们的精力。

他们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恢复精力。

所以有些人跟别人在一起时很容易疲倦,自个儿待着反而神采奕奕,就是这样。

但是,内向的人绝非都安静、低调、不善言谈,当他们精力充沛时,他可以跟你聊上几个小时,眉飞色舞。

同样,外向的人也绝非一定开朗活泼。

当他精力耗尽时,同样会一蹶不振。

关键只在于精力的水平,以及恢复精力的方式。

那么,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分辨一个人是偏向外向,还是偏向于内向呢?

最核心的,就是看他的精力状态。

比如:当他需要跟外界交互时,需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时,他是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呢,还是会避之而不及。

再比如:他总是充满行动力,凡事都是「先干了再说」呢,还是总是倾向于三思而后行,尽量能不行动就不行动。

(因为对内向者来说,行动也是一种对精力的消耗。

以及,也可以观察他们的发言模式。

外向者在发言时,往往喜欢成为众人的焦点,喜欢主导场上的形势和节奏;而内向者倾向于沉默,只有当话题到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遇到较重要的信息时,才喜欢发言。

你也不妨用这个方式,判断一下你自己的倾向。

但是,我们这个社会,存在一个现象:过度地追捧「外向」,但对内向的人却不太友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社会是由人与人组成的,那么人与人之间必然会存在相互的影响。

但是在社会互动之中,内向者往往是被影响的一方,而外向者往往是施加影响的一方。

举个简单的例子:领导力。

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性格都是偏向于外向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管理的工作,往上走,势必要跟很多人接触、沟通,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外部的人。

在这个情况下,内向的人会存在很大的劣势——因为跟别人沟通这件事,正好是内向者的软肋。

同样,在做出决策、探索未知的方面,外向者往往会具备更高的优势。

因为外向者往往会有更充沛的精力,更愿意承担风险,也更有勇气去面对未知。

这就导致了,外向的企业家会比内向的企业家更容易成功。

如果你观察一下身边的团体,你也许会发现:在任何一个团体里面,拥有话语权的人,或者担任领导者的人,往往并不是团队里专业能力最强的人,而是那个最能够跟不同的人沟通的人。

因此,可以说,在一个大群体或小群体中,它赖以运转的规则和「潜规则」,其实就是由外向的人所制定的。

反过来,内向的人往往只能成为规则的遵循者和优化者。

这就会导致,很多内向的朋友,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会有一种「被掌控感」——觉得很多时候,自己的态度、意愿、选择,往往都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被推动、被裹挟、被迫跟着别人走。

这种现象推动到极致,就是群体压力。

什么叫群体压力呢?

你可以理解为:「大家都这样,为什么你不这样?

」从认知上讲,群体压力对个人的影响,叫作从众。

—所罗门·阿希(SolomonAsch)的从众实验表明,人在自我认知和群体认知之间,会倾向于后者,无论作出这样的选择,会导致多么激烈的内心冲突。

苏格拉底,哥白尼,达尔文,都是受害者。

从态度上讲,群体压力对个人的影响,叫作导向。

—群体会告诉你,你应该对怎样的对象,持以怎样的态度。

如果你的态度与群体不一致,那就是不和谐的。

站队,斗争,互相攻讦,皆源于此。

从行为上讲,群体压力对个人的影响,叫作规范化。

—群体行为的恶果,在于群体的无责任意识:人会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原因,负起责任,但当人处在群体之中,并按与群体一致的导向行动时,他的责任意识便会被稀释。

所以,群体行为是不负责任的。

「每个人都这样做,你也这样做,才能心安理得。

如果出了事,有大家扛着,怕什么?

如果不这样做,也许下一个被群体针对的对象,就是你。

」那么,作为一个内向者,你可以如何在这个被外向者主导的社会更好地生活呢?

最核心的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发挥好自己的优势。

1)找到自己的节奏内向者最大的优势,在于专注,共情,深度和反思。

而这些都需要什么?

需要整段的时间和心无旁骛的注意力。

所以,务必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切割,明确:哪些事情是为别人做的,哪些事情是为自己做的;哪些时间是可以「给」别人的,哪些时间必须留给自己。

哪些东西是外界需要的,哪些东西是我真正想要的。

如果忽略了这一点,你就很容易在生活中产生疲惫感。

你会感觉:自己一直都在疲于奔命,给别人帮忙,帮别人填补缺漏……恰恰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所以,如何在这个追捧外向的社会里面过好自己的生活?

重点在于,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

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必要的聚会、应酬、出差、交际,拒绝它们也无妨,没必要增加自己的负担。

无须强求自己一定要非常会「沟通」,非常善于跟人打交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板和短板,无须让自己生活得太艰难、太辛苦。

同样,无须强求自己跟上别人的节奏,不断地跟外界交互,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每天忙碌工作之余,抽出一段时间,作为自己的「抽屉时间」,哪怕只是静静思考,也能起到非常好的疗愈效果。

不要过度追求高效、快速,步调慢一点,很多东西并没有那么急。

不妨从最简单的步骤开始:每天夜里写一份日记(不要在临睡前),做一下反思和复盘:这一天所有事情,哪些是为别人做的,哪些是为自己做的?

如果后者比例太少,或许就意味着,你需要重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了。

挤出宝贵的注意力,专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这才是你所要不断坚持和争取的目标。

2)发挥自己的优势前面讲过:内向者的优势,在于专注,共情,深度和反思。

那么,这些优势,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呢?

最常见的,是成为某个行业领域的专家,打磨出广受认可的成果。

举个例子:跟内容创作相关的工作,比如写作,创意,美术,设计,都是内向者可以发挥深度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他们会注意到生活中细微的事物,会容易对事物进行联结和构架,容易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

如果再给他们宽松的环境,较为自由的时间,以及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正面反馈,会极大地激发他们这方面的特长。

这是许多外向者所不具备的。

另一方面,则是对别人的理解和同理心。

他们能觉察到别人的感受,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能敏锐地感受到情绪的起伏波动。

与此同时,他们也喜欢帮助别人、关怀别人。

来自别人真诚的感谢,会是他们良好的动力。

所以,这一类人最适合做什么呢?

需要深入交流和关怀的角色。

比如社工,咨询师,讲师,教练,等等。

内向者最好的状态,并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给予他们充足的独处时间,同时又不失少而精的深度交流,并提供良好的反馈和存在感。

这会令你如鱼得水,真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模式。

当然,可能有朋友会说:无论什么工作,都免不了与人接触。

再者,在社会上生存,懂得如何处理「关系」是不是很重要?

那么,对内向者而言,是不是很难做到这一点呢?

其实也不是。

我们如何跟别人建议正向、丰富的联系呢?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所谓的关系,就是有很多的朋友,微信里有很多联系人(最好夹杂着几位「大佬」),偶尔可以约一些人出来吃吃饭、聊聊天。

其实,这些都只是点头之交而已,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真正有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是你足够优秀,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产品和成果,有自己的标签乃至于个人品牌。

在你的领域里、行业里,别人都能认可你的能力;在了解你、接触过你的人群中,他们都愿意向别人推荐你。

真正有价值的关系,在于你能够为别人提供什么价值,以及别人是否能够认可和信任你——这跟你是否足够「外向」,是否善于沟通和与人交流,其实没有特别大的关联。

做好自己的产品,在你的专业领域里不断钻研,找到自己与周围的人的差异之处,并做出能够拿得出手的成果,让别人给你贴上「这个人信得过」「这个人可以合作」的标签——这才是你能够在社会上生存的立身之本。

.公号

关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