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绝大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没有要到拼天赋的地步」这句话可信吗?

我认识一个在招办工作的朋友,每年都能看到许多考上清北学生的材料。

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这样的天之骄子。

见得多了,他经常给我的感叹居然是:

这句话的残酷之处在于,从他所能观察总结的现象来说,大部分能考上清北的学生都是「天赋异禀,基因好」;更残酷之处在于,那些考不上但能凭借其他本事进入清北的学生,只能说「生的更好,中了卵巢彩票」。

因为工作的原因,他还去过不少清北学子的家中。

这些人的家庭既有大富大贵,也有一贫如洗,当然绝大多数都是工薪或中产。

无论是哪种,讲起来自己的孩子,都是「从小学习就比较好,父母操心很少」。

他去过的其中一户人家,父母都是捡垃圾的,可小孩儿硬生生就是从一个偏僻小乡镇里考进了市里的中学,并从此一路开挂进清华。

家庭那么差,父母也没文化,但成绩就是好,简直无解。

虽然现在贫寒学生在名牌大学里越来越少,但在他看来,并非贫寒家庭的孩子天赋都不好,只能说好的家庭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让天赋好的孩子更能发挥所长,更容易脱颖而出。

就像一块好料,好的打磨能让其成为美玉;但如果深埋尘土、无人问津,时间长了看起来也就是块普通石头了。

他的看法让我很不爽,毕竟就我所知,大部分天赋很好的学生,要想进清北也需要付出极大努力,非常勤奋才能做到。

我刚说出我自己的想法,他冷冷地反问了我一句:

你难道不觉得,能长时间地保持勤奋状态且学得进去,这本身也是一种天赋吗?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一个人——雷军。

小米上市后,估值近 700 亿美元。

于是有很多人出来分析他为什么能成功,说来说去关键词都是勤奋。比如 6×24 小时工作制,经常不眠不休,等等。

所有这类鸡汤,都解释不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勤奋的人很多,搞 996 的公司也很多,但不仅做不到雷军或小米的成就,甚至根本达不到自己的预期。

再来看看雷军。

1969 年出生,1987 年考入武汉大学,2 年时间修完学分,是系里 20 年来《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拿到满分的两个学生之一;大学期间和别人合写了一个加密程序,在大三的

时候就成了那个年代的「万元户」;毕业后觉得市面上关于程序的书水平太低,于是写了一本《深入 DOS 编程》,成了畅销书;23 岁加入金山软件公司,29 岁成了金山公司总经理,并被武大聘为名誉教授,给武大捐了几十万,这个金额在 90 年代末可以买下北京一栋楼。

2000 年,雷军拿出 50 万创办了卓越网,2004 年以 7 500 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亚马逊,然后几乎是力挽狂澜地将几近破产的金山拯救回来,直到 2007 年金山上市,他身家过亿,功成

身退,做起了天使投资人。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2010 年 41 岁的雷军创立了小米,1 年后小米手机横空出世,当年销售过百万台,第 3 年接近 2 000 万台;8 年后,小米上市,上市时估值 539 亿美元……

雷军虽然不是清华、北大的学生,但如果这样的人不叫天才,我不知道什么叫作天才。想想你读大学时在干什么,29 岁的时候能干什么,承认他天赋高很难吗?说实话,大家如果

老老实实去看雷军的经历,就会发现他在学习考试、数学推理、计算编程、领导团队、战略思考、市场嗅觉甚至个人魅力上都有太多的优秀特质。

之所以老是拿「勤奋」来说事儿,是因为你很容易就能看到「勤奋」,也很容易就能「模仿」。别人学习 10 个小时,你学习 12 个小时;别人加班到 12 点,你加班到凌晨 3 点。

然后,就可以了吗?

我就想问一句,大家高中时都没有过面对学霸碾压,再怎么努力都望尘莫及的绝望吗?

如果从雷军这样的人身上,只能学到一个轻描淡写的「勤奋」的话,不好意思,从铁杵磨成针的故事里我能学到一打。

做出勤奋的样子很容易,难的是一直保持全身心投入。

所有学习和工作效率低的人,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一到要做事的时候,就会感觉全世界的风吹草动都是诱惑。

当你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勤奋都是在耗费时间,成效低下而又疲惫不堪。

而这才是那些优秀的人身上真正拥有的特质。

他们在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几乎可以忽略全世界,保持全身心投入、高度集中注意力。

更可怕的是,只要需要,他们往往可以一天十多个小时持续这样,经年累月、从不懈怠。

这才是隐藏在勤奋表象背后的真正特质,一种更本元的能力:

当我查阅雷军早年经历的时候,发现中学时期的他非常喜欢下围棋,还拿过学校的围棋冠军,而围棋本就是一个需要高度专注的脑力运动。

进入大学后,雷军每天坚持早上 6 点就起床学习,晚上 11 点之后才睡觉,仅用两年时间修完了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全部课程。这里面难的不是在自习室里每天待 10 多个小时,而是一整天里都要真正集中注意力,消化吸收学习的知识。

很难想象,在那两年里,雷军是怎样日复一日地保持着高强度学习,何况是在号称「玩在武大」的著名校园里,这需要抗拒多大的外在诱惑!

雷军在设计 BITLOK 加密软件的时候,更是把这种专注发挥到了极致。每天足不出户,只用了两周的时间,就完成了加密软件的所有编码、测试、界面设计以及说明书的工作。

我记得当年看史玉柱的传记时,里面提到他赚取第一桶金的时候,也是一头扎进深圳大学学生公寓里,除了一星期下一次楼买方便面,在计算机前待了整整 150 个日日夜夜,写出了

曾风靡全国的一款文字处理软件。

当我们穿过这些大佬的巨大财富,穿过他们的成功人生,穿过他们的传奇经历,回到最初的源头,才会惊讶地发现,原来他们一开始就已经具备了日后成功的关键特质。

专注于明确的目标,并排除干扰,这是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威斯康星大学心理中心戴维森

多少年了,雷军一直保持着专注的特质。和他共事过的人,谈到雷军身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都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全身心投入。

雷军曾总结过小米成功的关键,最出名的叫「飞猪理论」。现在风口过去,无数猪摔在了地上哀号,而真正让小米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其实是雷军另外总结的七字方法论:

专注、极致、口碑、快。

专注是一切的基石。只有专注才能做到极致,才能获得口碑,才能保持快速反应能力。

只是这里的专注,已经不再是雷军年轻时的单打独斗,而是作为一家公司的核心战略。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家公司,要做到抗拒诱惑、抱元守一,都是一件困难的事,而这恰恰才是无数人和公司成功的关键。

像乔布斯说的:「专注和简单是我的梵咒,你必须更努力工作来使你的思想干净、简单,因为一旦你做到了,你就可以移山了。」

十个小时的低效勤奋,也比不上一个小时的专注。

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相对于勤奋之类的东西,专注更像是一种天赋,一种自发行为。

同样的家庭环境,同样的父母,两个孩子一起学习,也可能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

我前面提到的那些清北学霸们,则几乎从小学起就总是比同龄人注意力更集中,更能够抗拒外在诱惑,保持高效率学习的时间更长。

现代的神经科学研究发现,这种能忽略干扰和抑制冲动的注意力系统,一般在小孩儿 3 岁时开始发展,8 岁时达致成熟。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的专注能力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被决定了,而有些人(大约 10%)甚至天生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碍。

他们甚至连一两个小时的专注都做不到。

后来我看心理学才知道,原来专注包括了「

自下而上,比如你跑步、打游戏的时候,不需要做什么也能集中注意力,也不用多努力,这是本能和天赋的领域。

而自上而下,就像考试前临时抱佛脚,需要克服内心的懈怠、克服外在的诱惑,时刻提醒自己。如果没有极强的动机,是很难做到的。

说实话,大家都到这个年龄了,早过了天赋的积累和开发期,如果还想依靠本能就可以做到专注,几乎是不可能的。

心理学甚至研究发现,如果人们的动机足够强烈,即使连续三个晚上或更长时间不睡觉,也可以保持敏锐的专注力,但假如他们根本无所谓,那么很快就会开始打磕睡。

当我们通过「自上而下」系统有意识地去锻炼专注力的时候,这种能力最终会影响「自下而上」系统。

也就是说,专注其实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达到或加强的。

这些年,我把自己关于如何通过主动意识增强专注能力的方法总结成了三重境界。

我一个朋友在腾讯做游戏,那是腾讯最庞大的部门,他们这群天资聪颖、每天晚上加班到 12 小时的人,主要工作就是为了让游戏更好玩,让你的注意力更集中到游戏之上。

另外一个在今日头条的朋友,做信息流,压力非常大,他以前在广告公司,做的广告超过 10 秒钟不能吸引到人,人们就会换台。但现在做信息流,如果一个页面 5 秒钟不能让人看进去,人们可能就会去点开别的 APP,所以他们需要不断研究出最能吸引人注意力的算法、制造更多噱头十足的内容。

结果他最近告诉我,他居然沉迷进了抖音,有时候就是不小心顺着链接点进去,不感兴趣就立马刷下一个,一不小心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从商业上看,腾讯、头条乃至抖音,它们都是成功的。

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被这样的东西所占据,怎么可能集中注意力来做别的东西。

过量的信息消费的是人们的专注力,信息越多,人们越不专注,我们越是分心,就越难去深入地思考,思考时间越短,就越容易流于肤浅。

所以,对于像我这种天生专注力不强的人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给自己的脆弱的专注力制造「敌人」,不看、不关注、不安装这些炫人耳目的东西,让自己处在一种更有利于专注的环境中。空出的时间,多去看纸质书籍,做深入思考。

这一重境界之所以最低,是因为完全依赖于和外界对抗,太被动。

集中注意力和收缩肌肉一样会产生疲劳。这意味着如果天生注意力不强,就不要去做什么看 5 个小时电影或者玩 6 个小时游戏后再学习工作的挑战了。

要学会用 80% 的精力去做 20% 的重要工作,更要学会通过有意识地锻炼,做到当需要专注的时候能很快收心,只要想投入注意力,就能投入。

比如有意识地把自己专注能力特别强的时候和某些声音、气味进行关联,当你需要专注的时候,就播放这种音乐、燃起某种香,提醒自己要进入专注模式了。

还比如,在需要专注的时候,用 5 分钟进行一下冥想,去平复大脑里纷繁复杂的思维,一旦察觉到自己走神,就提醒自己拉回来,如果再次走神,重复相同步骤,循环往复。经过练习之后,停止胡思乱想、保持专一思想会变得越来越简单。长期冥想者的大脑神经联结增多,与有实力的举重运动员拥有完美的胸肌是一样的道理。

还有一种极端方式,就是定期将自己置于某种「危险境地」,这就是很多人热爱登山等危险运动的原因之一,危险运动让本能接手对你大脑的控制,让你不得不投人全部专注力。通过这种方式去感受专注力的产生过程,去体会专注力强大的能量,有助于训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进入这种模式。

(时间管理的番茄工作法也是一种不错的训练方法,大脑会逐渐习惯这个时间周期,当你需要专注的时候,大脑会将专注力集中起来,感兴趣的可以微信后台回复「时间」查看相关文章。)

到了这一重,专注更依赖于自己内心的训练和法则,已经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注意力了。

当我们用意志力支撑专注力、有意识地抑制各种干扰,通过长期训练后,专注力就可能从主动行动变为被动形态,本能的专注力就能得到恢复和提升。

甚至有可能因为太过于专注,而进入到一种物我两忘、无喜无悲的状态,甚至连时间的流逝都感知不到。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只有在玩游戏时候才能有这种体验。

当然,心理学上还不带任何倾向地推荐了另外一种所有人都可以轻易就体验到心流的事情——做爱。

但除此外,所有那种需要通过主动意识去确保全身心投入的事情,比如看书、学习、工作、写代码之类的,大部分人都无法进入心流,大脑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累了累了,休息一会儿。

在生活中产生更多心流的一个秘诀是把我们的注意力和兴趣结合起来,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无疑是幸运的,无论在哪个领域,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找到了这个结合点。

另外还有一些产生心流的途径,比如我们在全身心处理一件事的时候,把能力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力所能及」的范围,心流也可能出现。

把大脑当成是一支军队,心流就是整支军队战斗力最强的时候,每一个单位都动员起来,冲锋的冲锋、射箭的射箭、运粮的运粮,数以亿计的神经信号川流不息而又井井有条。

那一刻,不同大脑区域之间的神经联结既频繁又精,在这种状态下,不管我们做什么都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一些著名作家年轻时经常徜徉其间,文思泉涌,倚马千言,但随着精力衰退,无法进入这种状态后,甚至会尝试服用兴奋类药物。

侦探小说里的福尔摩斯也好、柯南也好,之所以看似随便走过一个地方,就能关注到常人所无法理解的惊人细节,也是因为他们能够长期保持心流的状态。

雷军在无意中描述了第三重境界的专注到底是怎样的感觉:

每每坐在电脑前,你就是在你的王国里巡视,这样的日子简直就是天堂般的日子。电脑里的世界很大,编程人活在自己想象的王国里。你可以想象电脑里细微到每一个字节、每一个比特的东西。我写程序的感觉就跟写诗歌和散文一样轻松自如,畅快淋漓。写出一个好程序的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件艺术精品一样!

只可惜,对常人而言,心流永远都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状态,我自己偶尔才能在工作或写作中进入,所以无法准确描述那种美妙的感觉。

总结一下。绝大部分人的努力,都是在低效的勤奋中努力,要想突破天赋的束缚,需要在训练专注力上下更大的努力,因为只有这样子的努力,才可能弥补天赋上的不足。

——

「以绝大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没有要到拼天赋的地步」这句话可信吗? - 李栩然的回答 - 知乎

.公号

关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