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为什么他说话不算话」:如何解决沟通中的「变」
「为什么他说话不算话」:如何解决沟通中的「变」
摆脱尬聊:社交高手必修课
沟通的意义是寻找共通点,解决问题,建立共同的新目标。
但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个非常糟心的情况:变。
你和对方讨论好了一件事、确定了一个目标,本以为大家会按照共识共同前进,谁曾想有一天,TA 的态度忽然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你又气又急又伤心,认为对方破坏了彼此的约定。而对方表示,TA 也有自己的苦衷,并不一定愿意回归到过去的情况。
你认为 TA 这么做破坏了两个人的约定,但又不愿意因此直接选择分道扬镳,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处理,才能让自己从这种负面的状态里走出来。
这其实就是沟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个情况:变化。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有讨论过:沟通,是一个双向的、流动的过程。
不仅仅是说明沟通的过程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同时也是在强调:沟通的过程,是经常会出现变化的。
而接纳变化,并根据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也是我们提高沟通能力的一个部分。
在具体分析应该怎么做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日常中的共识、承诺等?
古人告诉我们:一诺千金。
说出了诺言,就一定要遵守,一个缺乏信誉的人,在社会上是很难立足的。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经常会出现「破坏诺言」「说话不算话」的情况,而且很多时候,破坏约定的人,并不一定出于恶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是因为古人的话错了么?
并不是。
原因很简单:原则上,我们的确需要认真遵守自己达成的共识、说出的话。
可是撇开一些涉及到底线的问题,伴随着环境的发展,和个人心境的变化,人们会转变看法,甚至没办法完全遵守自己的诺言,也是经常会发生、而且非常正常的情况。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请问一下在座的男性朋友,假如你在和妻子求婚的时候,你告诉妻子:「我永远都不会让你做家务」。
但等到结婚之后,你的妻子真的完全十指不碰阳春水,即使你累到不行,也拒绝帮你一点忙。
这时候,你是会认为「我当初给了承诺,必须遵守必须忍」,还是照样会不开心呢?
相信很多人心里肯定是会不舒服的,不过不舒服,也不代表不愿意遵守承诺,而是伴随着环境的转变和自己当时心境的改变,会格外期待对方愿意去帮忙罢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我们非常希望大家可以按照共识做事,可以遵守彼此的诺言,可是有些时候,也确实没有办法遵守全部的诺言。
生活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解决后,很可能立刻跑出来另一个问题。
当另一个问题出现,需要我们重新调整状态的时候,做出转变是大概率现象。
到了这时候,沟通就变得格外重要。
而我们沟通的思路,如果想要切实解决问题,而不纯粹是发泄情绪的话,那么不能仅仅局限在「你不该转变」,而是要去探讨更加深入的「为什么转变」和「接下来应该怎么调整」。
咱们举一个实际发生的例子:
知乎有这样的一道题目:「家长说考到 985 奖 1w,我考到了,却不给我钱,说用来交学费,我可以告家长吗?」
题主的父母向题主承诺,只要考上 985 大学,就奖励一万块钱,随意题主支配。收到承诺的题主开始努力学习,并开心地规划拿到一万块之后做些什么:想买一个打游戏更流畅的手机,想吃喝玩乐,同时也想买点理财……
高考结束,题主确实考上了 985,但这时候父母转变了态度:他们认为,题主平时就喜欢乱花钱(题主不认为自己乱花钱),因此,虽然一万块照常给,但不会一次性交给题主随意支配,而是以学费的方式提供。
愤怒的题主认为:父母伤害了自己的信任,想要不花一分钱,白得一个优秀的儿子。要么就别给,给了就说到做到让自己用。
于是上网提问:自己是不是可以起诉家长,拿回自己该有的一万块钱?
这件事在网上发布后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的观点分大致为了两个种类:
「孩子有错」:小孩解决问题的方式居然就是撒泼打滚,甚至谩骂父母,这孩子不知道感恩。
「父母有错」:曾子杀猪古已有之,圣人尚且知道,对孩子应该说到做到、言传身教,言而无信的父母,自然会养出冷酷无情的孩子。
两个观点有错么?站在各自的角度都有道理。
但这两个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情理上没有问题,但在现实操作中,缺乏可实操的参考方案。
咱们站在「沟通方法」的角度重新复盘一下:
孩子的诉求:希望父母如愿交给自己一万块,并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支配。
父母的诉求:不介意给孩子钱,但害怕孩子养成糟糕的消费习惯。
这么一整理的话会发现:其实,「该不该给孩子一万块钱」并不是双方争论的核心矛盾。会让双方产生分歧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如何支配大额金钱」,也就是消费观的塑造。
诚然,父母选择违背约定,是一件伤害孩子信任的错误决定。
但是客观地说:作为小孩,就算拿到了父母赠与的金钱,真的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挥霍,仅仅是因为父母答应了「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更深入一点想:只要是自己的东西,就可以随意支配,而且其他人不得提出反对意见,这是健康的、对自己的成长由利的消费观么?
很显然不是。
父母拥有「言出必行」的责任,同时,也有:「监督孩子健康成长」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小孩真的认为自己可以随意支配金钱、不考虑自身发展的话,那作为父母,出于担忧的角度破坏约定,虽然让人感到难过,可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奇怪。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孩子本身拥有健康、合理的消费观,那么父母自然不会产生这样的顾虑,更谈不上毁约一说。
因此,面对父母这样的「毁约」,作为孩子,如果仅仅是强调「父母应该言出必行」显然是不够有力的。
一方面,父母完全可以用「你从小到大做到完全听话了么」去反驳,另一方面,这个沟通方向并没有戳中「父母最核心的诉求」,很有可能沟通不成,反而引发亲子冲突。
更不用说,题目中的孩子并不完全是为了享乐,他也有掌控金钱、学习理财的诉求。
这着实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孩子努力学习,父母鼓励孩子上进,显然都不是基于恶意的决定。但因为双方都不知道怎么沟通,最终让双向的善意变成了双向的痛苦。
在明确了最核心的诉求后,我们现在可以重新思考下怎么样通过沟通解决这样的「违约」:
父母的角度:
希望让孩子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并不一定需要通过不给钱的方式。
还有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即是在给孩子钱的时候,额外提出一些条件。
比如:每个学期的最高消费额度/具体的消费分布/想买手机,可以,但最贵只能买多少钱的……
并告诉孩子,并不是不让他随意支配,真正健康的「随意支配」,是在健康的消费观地指导下,量入为出地通过金钱享受生活的美好。
孩子的角度:
显然,题主的处理方式是有问题的。让父母感到心寒不说,运气不好的话可能还会挨一顿胖揍。
更何况,作为成年人,之后会面临的不开心还有很多,如果每一件事都通过「发脾气、撒泼」解决的话,那也很难做到真正的成熟。
如果我是当事人,我可能会这么和父母说:
「我刚刚发脾气并不是因为没有拿到那一万块钱,而是你们给我许下诺言后,却用这样的方式敷衍我,一方面,我觉得我被戏弄到了,另一方面,你们骗了我,又不当回事的态度,让我忍不住想,下一次是不是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
——表达自己生气的原因。
「和你们发脾气是我不对,毕竟你们是我的父母,让我考 985 也是希望我好,我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承认自己的问题,给父母台阶。
「站在父母的角度,孩子学习是为了自己,可站在小孩的立场,我学习确实还是为了你们。或许以后进入社会会体会更深,但现在的我确实不爱学习,每次做卷子做不出题的时候都很想撕掉卷子。让我坚持下来的动机,并不仅仅是那一万块钱,而是你们骄傲地和别人夸奖我的样子。
我想变成让你们引以为傲的孩子,为此我付出努力了,我也希望在我努力前进的时候,你们可以信任我一点,站在我的角度考虑考虑事情。
我知道,你们担心我养成不好的消费习惯,但我总是想尝试一下,不仅仅是为了花钱享乐,也是想学着管理钱财,甚至研究怎么样赚钱,看看这笔钱我能用多久。」
——提出自己的诉求。
「你们可以给我开一张银行卡,第一学期先给我五千,剩下的帮我存起来,我正好看看自己的自控力如何,是否真的可以钱生钱,还是只是用来消费。如果我的消费观真的有长进,希望爸妈也能信任我一点。」
——各退一步,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这是一段详细版的表达,放在真实情境使用的时候,可以简化一些。
试想,假如你们是父母(那种特别不讲道理、把孩子当猴耍的不算在内),面对一个遇到冲突就大哭大闹的孩子,和一个在有冲突的时候认真解释、积极解决问题并提供方案的孩子,你们更愿意相信哪一个?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面对「变」应该如何调整沟通方式的案例,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上文的方案我曾在现实生活中指导过一个拥有类似诉求的小孩。小孩在和父母仔细沟通后,不仅拿回了属于自己的奖励,而且父母额外赠送了他一台新手机,作为他到了大学后依旧不忘自我约束的奖励。
在明确了彼此的诉求后,即使真的出现「出尔反尔」的情况,沟通也同样可以解决问题,缓解冲突。
当然,不可否认,沟通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如果对方就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那么即使沟通也没什么意义。但是,如果一开始就预设了对方一定是个无法沟通、不讲道理的人,并拒绝思考,那自己正在做的,不也是「不讲道理的事情」?
许多人之所以为「变」而感到痛苦,在于他们认为,「已经达成共识的,就一定会做到,而且不会改变」。
问题是,计划尚且赶不上变化,更不用说那些日常沟通中产生的共识、承诺了。
即使是最优秀的人,同样无法保证能够控制住生活中、自我可能出现的各种改变。
如何处理对话中的「变」,是我们提升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一步。
综上,面对沟通中的「变」,我们应该做什么?
首先,明确「变」的原因。
前面我们也说了,「变」是经常出现的情况。
但是,之所以出现「出尔反尔」,也是有不同的原因:
有的是基于心境的变化。比如原本对学区房无感、追求快乐教育的年轻人,在看到了大城市严酷的教育竞争后,决定改变态度,对孩子严格要求。
有的是基于环境改变。比如答应一起出去玩,但因为天气原因不得不中止。
有的是出现了新的诉求。比如上文案例中的父母,在解决了孩子的高考问题后,又会开始担心孩子的消费观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担忧,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还有一些,确确实实就是欺骗和故意的画饼了。
在明确「变」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去分开,哪些「出尔反尔」属于欺骗、画饼,哪些则属于心境变化、情况转变,从而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面对恶意的「变」,当然要重拳出击,可如果对方并无恶意,是不是也可以有更加温和、双赢的解决方案呢?
其次,精细化自身「最关键的诉求」。
面对另一方的「出尔反尔」,人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在情绪过于激动的情况,忽略了自己最核心的需求,转移了问题的关键,产生了新的矛盾。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对小夫妻,挑选结婚珠宝。丈夫看到钻戒价格昂贵后,试图劝说妻子放弃钻戒,转买黄金,并强调「钻石是智商税」。
妻子生气地回复「钻戒怎么是智商税了,就算是,为什么不能买来给我开心?」慢慢地,对话演变成争吵,甚至闹到网上,大伤感情。
但其实,如果复盘一下,两个人的核心诉求,无非就是「如何分配婚礼珠宝的支出」。至于钻戒是否保值、黄金是否保值,其实并不是问题的核心。
觉得钻戒贵?那就买个小的,剩下的买黄金就行了,或者干脆放弃钻戒,买个对戒,剩下的购买黄金。女方实在喜欢的话,也可以退一步,提出买个便宜点的。
吵架最忌讳的就是跑题,越是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越是不能被带偏。
接下来,想想「我的诉求,都是对的吗」?
就好像上文例子中的题主,理论上,他确实拿到钱之后,可以随意支配,想买什么买什么,因为这是父母答应自己的。
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真的可以理直气壮地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么?尤其是在读书阶段、最重要的提高自我的时候?
在想明白这个问题之后,或许不能立刻解决所有的问题,但一定可以缓解「争吵中的许多不开心」。
不要对非原则性的承诺过分当真
前面已经说过了,变,是对话,乃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人即使真的想要做到自己承诺的每一件事,实际操作起来还是会发现有些困难。
因此,聪明的人在面对达成的共识和对方给予的承诺的时候,除非是极其原则的问题,否则不会把那些话过于当真,给与对方一定的调整的空间。如果对方能够全盘完成那自然更好,如果中间有些小变化,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坦然接受和调整。
举一个很简答的例子:
认识的一个朋友,谈了一个女朋友。
女孩在暧昧期间,多次强调自己是个讲道理、不会乱闹脾气的人。
两人确定关系后,女孩大多数情况下确实非常讲道理。
但也有一些时候,会闹小脾气。
朋友并没有因为女生偶尔的小脾气,就认为她骗了自己,而是耐心温柔地哄她,等她冷静下来后两个人再沟通,最后,感情越来越好。
在下一次沟通之前,可以想想哪些是可以规避的
多看对方当下拥有的、当下可以提供的,而不仅仅看对方的承诺,是有效避免「被画饼」的重要方法。
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共识。
但「变」,同样是对话的主旋律之一。
正确对待对话中的「变」,并通过沟通,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目的,和他人达成共识。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沟通能力,同时也是对应变能力、和同理心的极大挑战。
学会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学着去理解为什么别人会改变,看似是一种「妥协」,实际上,给了双方更进一步深入了解彼此的机会,也能让我们更加全面地、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论是对待亲人、恋人,还是在工作中,都会给自身带来巨大的帮助。
备案号:YXX1Emmaw26HRRRJ1ZrTQR1B
不及格沟通实例:专注于「如何反驳」
摆脱尬聊:社交高手必修课
非癯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