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的原料是什么?
铀。
但确实,事实如你所见:铀 235 太少,榨干了也没多少,99.3% 是铀 238。
怎么解决?
按照惯例,先展开说一下核动力的基本原理。
首先我们把「核动力」分两部分:暖宝宝部分和烧开水部分。
后面的「烧开水」技术比较成熟,暂不细说。
重点说一说与「核」有关的暖宝宝部分。
铀浓缩
铀核分裂释放能量,自然界但凡涉及能量变化,大多以「热量」和「辐射」的形式释放。
这就是「发热」的来源。
不过,光「发热」是不够的,要随心所欲的发热才行。
原理也简单:控制铀浓度和分裂速度,就可以控制发热的速度。
第一个概念出来了:铀浓缩。
利用化学手段把铀提纯,化学反应电子说了算,中子是不屑管的,所以化学提纯的铀是由 99.3% 的铀 238 和 0.7% 的铀 235 组成。
因为两者的化学性质一模一样,想要再分开,就只能靠两者重量的微小差异了,最成熟的办法就是离心机。
先把铀弄成六氟化铀气体,然后放到圆筒里旋转。
不同重量的气体分子就会出现分层,重的往边上挤,轻的留中间,再用导管分别抽走,放到下一个筒继续转,这样多折腾几次,浓度就慢慢提高了。
那得折腾多少次?
自个儿到网上数数伊朗的铀浓缩设备吧,还遭过黑客攻击呢!
这离心机可是大流氓严格控制的设备。
用于发电的 235U 丰度为 3%5% 左右,舰船动力 10%20%,武器级 90% 以上,而天然铀仅 0.7%。
认为击中反应堆就会引起核爆炸的,罚抄原子弹原理一百遍!
非武器级铀,为了更好的控制发热和后期废料的处理,会添加其他物质,比如咱们的「铀钼合金」就很不错,含铀 10%。
能自主造原子弹的国家,浓缩铀技术肯定不在话下。
控制棒
高浓度的铀 235 有了,下面是第二个概念:分裂速度。
原子核分裂是原子的头等大事,质子和中子得商量着来,电子靠边站。
235U 有 143 个中子,238U 有 146 个中子,于是他们商量出了不同的结果:235U 分裂快能量多,放出的中子也快;238U 分裂慢能量少,放出的中子也慢。
掰原子核首选 235U,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世人皆知,235U 会自发分裂,用中子轰击分裂的更快,中子哪里来?
掰开一个原子核就会产生 2~3 个中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简直完美!
问个题外话:原子核为什么会自发分裂?这得问狗日的量子力学了,改日再叙。
有几个因素会影响掰原子核:235U 的浓度、中子的速度、中子的数量。
235U 分裂跑出来的中子速度很快,经常撞不到其他原子核就跑到外面去了。
为了增加撞击概率,要么增加 235U 浓度(那就变成原子弹了,不能这么玩),要么就把中子速度降下来。
中子对水很是一往情深,所以就用水做慢化剂,降低中子的速度。
这样就能让铀慢慢分裂、慢慢发热,但是这样还不能随心所欲调节速度。
别急,还有招。
如图所示,左右两端蓝色的铀燃料棒,浸泡在水里。
中间红色的控制棒,是可以吸收中子的材料,诸如硼、碳化硼、镉等。
平时,两个燃料棒互扔中子对飙,控制棒在中间劝架,通过控制棒的升降就可以控制飞到对面的中子的数量,从而调节掰原子核的速度,即反应堆发热速度。
这些控制棒就跟铡刀似的,悬在反应堆上方。
一有风吹草动,控制棒立马一插到底,阻止两边的中子对抽。
燃料棒只能靠自己产生的中子自虐,发热功率降至最低,即所谓的「停堆」(停堆不是完全不发热)。
那能不能彻底不让 235U 分裂呢?
量子力学说,不行!
别说技术了,连理论都还找不到!
若没有中子轰击,这些原子核就按自己的节奏,一个一个分裂释放能量,这就是半衰期。
这下麻烦来了。
因为这家伙 365 天 24 小时每一秒都不停发热。
一旦热量不导出,温度就急剧上升,这能有多烫?
美帝三里岛核事故,从冷却系统故障到反应堆彻底毁坏,只用了 120 秒。
再然后,索性把堆芯熔化了,导致放射性物质外泄。
核反应堆最危险的就是冷却系统故障,这是核心的核心!
人类之所以愿意火中取栗,是因为掰原子核收益不菲。
一次加料,暖宝宝可以持续发热几个月到几十年不等(航母通常是几十年)。
领导都天天加班了,你员工好意思不加班吗?
就因为「加班」问题,暖宝宝分成了好几种。
同学们注意,下面开始报仇啦!
反应堆
沸水堆:
水既是慢化剂,也是导热剂,铀棒泡在水里发热,直接把水加热沸腾,气化后推动汽轮发电。
看这原理就有点慌,这个水带着放射性,还跑去推动汽轮,转轴的地方总归还是有缝隙的吧,出点故障就容易泄漏,所以大家玩的就少。
但因为沸水堆结构简单、成本低,不乏艺高人胆大之辈,大名鼎鼎的福岛核电站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就是沸水堆。
我兔胆小,从来不玩沸水堆。
压水堆:
顾名思义,把水压着不让沸腾,加压到 150 个大气压以上,水的沸点超过 300 度,这个热水通过循环管道加热外面的水,让外面的水沸腾气化,推动汽轮。
这样和铀棒接触的水就完全与外界隔绝了,不容易泄漏,安全性高,压水是比较主流的玩法。
我兔玩核电一直很保守,在与美苏飙原子弹时判若两人,中学课本上一度只有秦山和大亚湾两座核电站。
最近几年估计是长进了,在建的有十几座压水堆。
能看出上下两图的本质区别吧?
轻水堆:
沸水堆和压水堆用的慢化水,若用最普通的水(俗称轻水),就叫轻水堆。
这是最常见的堆型,水多便宜啊!
重水堆:
慢化水若用氘化水(俗称重水),就叫重水堆。
这厮可了不得!
氘核比氢核重,所以中子减速效果更好,中子吸收也更少,对铀浓度的要求就低,甚至用天然铀就可以做燃料。
而轻水堆只能靠提高铀浓度来弥补中子的损失,通常铀浓度在 3%-5%。
秦山三期核电站就是重水堆,加拿大的技术,据说这手艺加拿大最牛,这貌似是两国合作过最大的项目了,当然引渡贪官除外。
热堆:
这名字不太好理解,砖家们把变慢的中子就叫热中子,而不是慢中子,上述这些把中子变慢的暖宝宝,统称「热中子反应堆」,简称:热堆。
石墨气冷堆:
又叫「高温气冷堆」,这个得好好说道说道。
我兔算上在建的有十几座压水堆,说实话,压水堆技术不算出众,但凭借石墨气冷堆一举实现弯道超车,已经玩到了所谓的核电第四代!
这里的区别可大了,大家瞪大眼睛。
核反应堆之所以麻烦,是因为暖宝宝不停发热,万一冷却系统故障就 game over!
石墨气冷堆采用了非常巧妙的办法,把核燃料塞到一个石墨球里,利用石墨做慢化剂(话说,看到现在,还记得慢化剂的作用吧),然后用非常惰性的氦气做冷却剂(或叫导热剂)。
这结构妙在哪里呢?
我来描述一下工作过程:
中间那个小煤球,就是铀燃料,60mm 的煤球,中间大约只有 0.2mm 的铀燃料;
正常工作时,就是对着一堆煤球吹氦气,让滚烫的氦气去烧开水发电;
等煤球不烫了,就从下面放走,再从上面放进新的煤球,继续吹气;
万一吹气系统失灵了,温度超过正常值,系统就停止扔新煤球;
让石墨和氦气硬抗里面的热量,这俩哥们不怕烫,氦气轻松 900 度,石墨 1600 度小意思!
然后等煤球自己冷却便可。
厉害了,我的石墨球!
这个结构非常安全,清华大学做过多次表演,直接关闭冷却系统,在没有任何外界干预的情况下,石墨气冷堆自动实现了停机,妥妥的。
这个结构也非常简单,越简单的东西越稳定,而且符合我兔的风格:便宜!
再有一点,压水堆更换燃料棒非常繁琐,所以一次加料比较多,变相增加了危险系数。
高温气冷堆就很方便,堆芯存了几万颗煤球,每次自动扔一点到中间,不需要太多也不需要停堆,显然更安全,热效率也远高于压水堆。
既然石墨气冷堆这么牛逼,你咋不早点上天呢?
答:
一则高温高压氦气回路加工要求特高;
二则煤球也不是谁都能做的;
三则气冷功率不如水冷,功率密度小于压水堆(同样体积的反应堆,功率偏低)。
其实大英帝国 50 年前第一个玩高温气冷堆,可惜后来荒废了。
现在美帝、毛子、脚盆做的都不错,高温气冷和压水堆的技术衔接性不多,大家都是白手起家,所以我兔很窃喜。
据说现在可能跑到前面去了,这不,居然跑到大英帝国去得瑟了,号称要给洋人修核电站。
说了一堆的「堆」,过瘾了没?别急,还有一「堆」呢!
快堆
上面说的那些暖宝宝,全都要让中子慢下来(简称热堆)。
接下来,介绍一位新人:快中子反应堆(简称快堆)。
这位也是著名的核电第四代传人,全球第四代核能系统的优选堆型,这堆得从头说起。
虽然人类成功让大杀四方的原子弹沦为「开水工」,但好景不长。
第一,铀 235 太少,榨干了也没多少,99.3% 是铀 238。
第二,废料处理太麻烦。于是大家就想,怎么样把铀 238 也赶尽杀绝了。
直接下手有点困难,但用一个中子轰击一下,铀 238 就变成钚 239,这可是宝贝,可堪大用,煮茶叶蛋的时候加一些,风味倍增!
所以大流氓严格控制小流氓玩快堆,自己却大大方方建造「生产堆」,就是那种不用来烧开水,专门生产钚 239 的反应堆。
当然,原子弹好不容易从良,咱别老想一些打家劫舍的勾当,钚 239 和铀 235 一样,也会裂变产生能量。
哈哈,有主意了!
用钚 239 作为反应堆的核燃料,不用慢化剂,外面直接围上一圈铀 238。
钚 239 裂变,产生的中子直接撞击铀 238,然后铀 238 就变成钚 239。
这个过程产生比消耗还快,钚 239 越烧越多,直至铀 238 全部消耗完。
于是取名叫「快中子增殖反应堆」,也叫快中子反应堆,简称快堆。
顺便辟个谣,钚的致死量大约是 5mg/kg,杀死 50kg 重的人就得用 250mg,而不是谣言里的「5 克毒死全人类」。
快堆几乎可以将所有的铀燃料烧干净,而且能充分利用储量较多的铀 238。
不过,在前期生产燃料时会有些废料,总体算下来,60%-70% 的利用率吧,这个已经超过原有堆型很多了。
卧槽,又是一个能上天的货?
没那么简单!
你也得有副硬翅膀才行!
快堆要用快中子,所以不能用水冷却(水是慢化剂),而且内部反应剧烈,需要导热性好的冷却剂,快速把热量导出来烧开水。
也就是说,冷却剂第一不能减速中子,第二导热性要好,这类材料往往就是金属。
所以「高温液态金属冷却技术」是快堆的核心技术,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技术。
好了,开始第二轮,再来一「堆」。
第一:钠冷快堆。
没错,把核燃料泡在金属钠里!
高中化学没忘的同学肯定开始慌了,还别说,钠堆是最主流的快堆,中国第一座快堆也是钠冷堆,2010 年运行,用了 260 吨金属钠,这在同行里算少的。
金属钠的导热性比水好太多了,所以功率大增!
纵然金属钠千好万好,可毕竟还是金属钠!
堆芯的工作温度在 500°C 以上,几百吨高温熔化的金属钠,想想就慎得慌,这对冷却系统的要求非常高,没绝对的工业实力,还是别碰了。
后果请参考日本文殊堆。
第二:铅冷快堆。
应该叫「铅基快堆」更严谨,冷却剂用的是铅铋合金。
这得益于中科院某团队,「聚变堆」的铅锂冷却剂也是他们搞的,反正他们擅长用各种铅基材料导热!
铅不怕空气不怕水,这尼玛比「金属钠」可爱太多了!铅基冷却的难点是非常容易腐蚀包壳和结构组件材料,这玩意儿能直接把金属溶解了,就好像用盐块去盛沸水。
再想想那个可怜的泵,要不断倒腾滚烫熔化的液体铅,先抽出来烧开水,再抽回去冷却堆芯……
正当美帝、毛子、脚盆削尖脑袋防腐蚀的时候,我兔突然推出了铅冷快堆:核能宝!
这尼玛是要把核能当白菜卖吗!
美帝别怕,这「核能宝」功率不大,几千到一万千瓦左右,也就驱动几千台立式空调,体积有集装箱那么大,功率密度不高。
不过,未来提升空间还是有的,铅铋冷却回路是关键,目前估计是冷却剂自然循环,如果那个驱动液态铅的泵做好了,功率就还能提高,甚至超过钠冷堆。
铅冷快堆,现在虽然功率小点,但 1 个不够可以放 2 个、3 个,像离岛这些地方还是很方便的。
怎么用?你没看广告吗?
「想去戈壁荒滩煮茶叶蛋吗?想去南海诸岛看潮涨潮落吗?想到海上钻井平台捞石油吗?……赶快扔掉那些柴油发电机吧!核能宝,你的不二之选!」
博学的同学肯定要问前苏联的铅铋冷却核潜艇了,大毛的粗线条你还不了解吗?
当年为了和美帝对飚,压根没解决铅腐蚀的问题,一路开一路泄漏,爆炸不断,那真是魔鬼之旅,死了不少人,最后没辙,全扔海里去了。
第三:气冷快堆。
不用说,肯定还是氦气,惰性又耐高温,但导热功率小,只能作为备选堆型,也是最没前途的快堆。
注意和前面石墨气冷堆的区别,那是热堆,这是快堆。
其他核能
看完热堆和快堆的原理,大家肯定很蛋疼,大名鼎鼎的「核动力」,居然最后都要靠「烧开水」发电,当年知道真相的我,也是眼泪掉下来。
有没有办法能不干「烧开水」这个苦差?有的,隆重有请「塞贝克效应」登场!
塞贝克效应,两个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靠在一起时,如果有温度差就会产生电压,相当于一个电池。
于是大家很开心,利用这个原理,制造了:
温度计!!
就是温度计!尼玛太暴殄天物了,这么好的原理,你居然就做了个温度计!
这货还有一个名字叫「热电偶」,这下认识了吧?
电子温度计都是这个原理,根据电流大小计算温度,能测量近 3000 度的高温,酒精和水银温度计真是拍马难及啊!
热电偶已经被玩成地摊货了,大家都觉得不过瘾,于是又搞了个「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虽然叫电机,实际就是个电池。
原理很简单,先把热电偶搞成一个阵列,用不停发热的核燃料,只加热一边的电极,让两边形成温度差,于是就有了电。
咱捋一下哈:
传统核反应堆发电机:核能—> 热能—> 热能—> 机械能—> 电能
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核能—> 热能—> 电能
赚到了,有木有!只要 2 步啊!为啥还不上天呢?
这还用说嘛,肯定又是功率不足嘛。
不加冷却剂的核燃料,你敢让他太热了?太热了电极也受不了哇?
只能放一些温度不高的存货,一般用钚 238,这种电池最多就几百瓦(几台电脑的功率),但可以用上几十年,在阳光不足的深空卫星、好奇号火星车、毛子以前竖在无人区的灯塔,反正轮不到你的汽车、手机用。
这玩意儿还死贵,就这么个几十公斤的电池,足够在帝都随便挑房子了。
难道,真的就没有希望了吗?有请万能的某宝!
美国 City Labs 实验室号称开发了氚电池,能用 20 年。
氚不会裂变,但会衰变,氚的β衰变只会放出电子而没有致命辐射,对人体是安全的。
电的本质就是电子的移动,所以可以直接把飞出的电子用来发电。
一看这原理,就不想提功率了,350nA,大家自己看吧。
(提醒一下,电压乘电流就是功率。)
在当前的科学体系内,想直接把核能变电能的,都歇菜吧!
等物理学家突破基础理论再动手。
人类在捣腾的那个「聚变发电」也是烧开水,只不过是换成聚变来烧而已。
核老虎
说句正经话,发达国家核电比例有百分之好几十,中国不到 5%,从中国核电技术发展的趋势看,未来肯定会大力推广核电。
如果你家周边刚好有核电厂,了解它的工作原理还是很有意义的。
对于核电危害的认识,一定要注意:浓度决定毒性。
人体比大家想的要坚强,地球人本身每天都在接触各种化学污染、病菌、电磁辐射,数量少是构不成毒性的。
咱来看几个核事故案例,可引以为鉴。
大核民族跟「核」真的很有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难得的活生生的核事故案例,咱都应该心怀感恩。
2011 年日本福岛核事故被定为最高的 7 级,和切尔诺贝利事件同级。
很多人光知道是地震惹的天灾,却不知道背后的人祸。
因为钱的问题,起初选址从山上改到了山下。
因为钱的问题,防波堤只做了 5 米高(这里发生过 15 米高的海啸),到后面你就知道这有多作死了。
因为钱的问题,福岛沸水堆的建造非常简单,反应堆外面加个简单厂房而已。
福岛就这样裸奔了 15 年,直到 1986 年切尔诺贝利事件,才意识到要加个安全壳。
因为钱的问题,安全壳仅仅加了一层钢筋混凝土,这乌龟壳和安全壳是两码事,没有喷淋系统、气体交换系统等一系列结构。
美帝的三里岛核事故就是因为安全壳,最后仅 3 人受到略高于半年容许剂量的照射。
福岛整整裸奔了 40 年,好运终于耗尽,硬件问题和管理问题联袂而至!
当时地震后,控制棒插入堆芯自动停堆,反应堆发热不足原有水平的 10%,对冷却系统要求不高,看起来万事大吉。
1 小时后,15 米高的海啸轻松越过防波堤,这下尴尬了,发电厂没电了!
不知哪个脑残把柴油发电机设置在地下室,全泡水里了,厂外应急电源也被海啸全推倒了,四道电力保障措施毁了三道,冷却系统仅仅依靠备用蓄电池。
蓄电池能支撑 8 小时,其实这个时候情况还不算棘手,毕竟还有 8 小时。
电厂立马向东京电力公司总部求援,要求紧急调拨柴油发电机,十万火急那种急!
东电总部的主管一片茫然,因为根本没有预备移动应急发电机。
十万火急的报告,东电总部打了 1 折,缓缓向政府求援:目前情况尽在掌握,但能不能调几台发电机过来?
政府就没太当回事,指定关西电力公司支援福岛核电厂。
8 小时后,当支援队伍晃晃悠悠走在路上的时候,福岛电厂彻底没电了。
冷却系统彻底停机,接下来就按剧本走了:
堆芯内水温升高至沸腾,高温高压的蒸汽开始突破堆芯的一些薄弱环节,向厂房内泄漏;
冷却水位随着蒸汽外泄不断降低,最终堆芯裸露;
燃料棒没有冷却水包裹,很快把自己熔化随着蒸汽在厂房里飘荡;
同时高温使得锆外壳发生锆水反应生成氢气,氢气很快达到了爆炸极限浓度。
此时,就差一点火星了。
最奇葩的是,核泄漏多是因为对堆芯情况一无所知而发生的,但福岛工作人员对三台机组内的事情一清二楚。
在尚未发生泄漏的时候,现场工程师就向管理层建议,使用海水冷却反应堆,但这样做,数亿美元的机组就彻底报废了,东电公司心痛,犹豫不决。
于是,现场人员就眼睁睁看着事故发生。
在所有环节中,只要有一个人敢于打破规矩,擅自决定用海水冷却,完全可以避免这场惨剧!
应急发电机运到后,因缺乏训练,费半天劲才接好电源接口,此时距离断电有几个小时了,反应堆内已经全是蒸汽,压力太高,水注不进去。
怎么办?
只能泄压了,就是把放射性蒸汽直接排到大气里,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一直泄到能注入冷却水为止。
节操的事情就不提了,反正脚盆公关水平一流。
因为钱的原因,福岛没有装消氢装置,这可是核电站的标配。
求援人员很快检测到厂房内充满了氢气,直接把人全吓跑了。
氢气的耐心是有限的,终究还是爆炸了,把厂房全掀了。
事已至此,这大粪坑算是彻底没救了。
因为钱的原因,这粪坑就一直这么敞着,为了冷却反应堆,天天往里面灌海水,于是天天就有几百吨放射性污水渗入地下、流入大海。
现在来看,脚盆让海水冲刷污染虽然相当无耻,但很经济且有效。
远距离稀释后倒无所谓,多关注环保部的监测数据便可。
但福岛周边就悲剧了,已经进化出了奥特曼,还有奥特曼鱼、奥特曼水果等等,一些奥特曼二手车和奥特曼食物也流入了市场。
福岛核事件充分体现了日本社会和文化的特点,甚至隐约能看到阶级板结的弊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度挖掘一下。
福岛属于沸水堆,沸水堆本身就容易泄漏,脚盆有 30 座沸水堆,24 座压水堆。
在地震多发地带建那么多沸水堆,实在不知道当初规划者怎么想的!(难道又是我党优秀的敌后工作者?)
大家记住福岛这个位置,脚盆的旅游胜地、水果之乡,那边奥特曼多,能躲就躲着点。
日本文殊反应堆,又是一作死代表。
文殊堆是钠冷快堆,能产生钚 239,这是茶叶蛋极好的佐料,作为一个国家,脚盆想改善伙食的愿望我们都表示理解,但你也得有副好牙啊!
结果运行 250 天就出事了,某温度计因设计缺陷而折损,液体钠通过温度计的管子泄漏到系统外,引发了火灾。无奈只好停了,修修补补 15 年。
2010 年重启文殊堆,结果一个堆内中继装置(抓取燃料棒的机械手)掉落到堆芯。
我想当时负责人把手剁下来的心都有了,宁愿天天跳茅坑啊!
这尼玛有多麻烦呢?
3.3 吨的大铁块,从 2 米高跌落,直接砸在反应堆最核心的地方,胆小的同学千万不要想象当时的场景,心颤~,然后控制棒被卡住,这个暖宝宝停不下来了。
那快把机械手拿出来啊?几百吨的高温金属钠,谁敢掀开盖子!机械手不拿出来有什么问题啊?
无法修复可能受损的控制棒,反应堆一直处于高功率发热状态。
不能等它自然冷却吗?
可以的,快堆的特点是钚 239 越烧越多,等上几万年就行。
那咋整啊?
关键就是冷却系统,千千千万万万不能让堆芯的温度上升。
这麻烦吗?
文殊堆的故障率本来就高,不然也没这么多波折了,据说前段时间就剩一套冷却系统还在工作,差点出事,只能不断打补丁。
出了事故之后,脚盆对此讳莫如深。
据路透社报道,后来机械手是取出来了,但炉子的损坏程度就天晓得了。
文殊堆原本寄予厚望,号称解决日本未来 1000 年的能源问题,花了 1 万亿日元近 30 年时间修建的。
扔掉还是可惜的,还是运行试试吧。
一开始 20% 功率开机,没事!
30%?还行!
40% 呢?还没事!
一咬牙,50% 功率!哎呀妈呀,这事吓死人了。
于是负责人上吊自杀了,然后一帮人混吃等死中。
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调查,「文殊」逾期未检设备的数量累计已达约 1.2 万件,守着这么一个妖孽,难怪人上吊了。
要不还是拆了吧?
掐指一算,报废「文殊堆」需要 30 年约 3000 亿日元。
那还是别拆了吧?
不拆也可以,每年 200 亿日元的维护费,不然后果只会比福岛更惨!
咱帮脚盆理一理头绪:花 1 万亿造 30 年,弄了个不定时炸弹,又得花 3000 亿拆 30 年,不然每年还得花 200 亿的维护费。
作为友好邻邦,咱赶紧帮忙想想办法啊!
按理说,脚盆是以严谨著称的,可不知为啥,整个核电产业管理得一塌糊涂,事故频发。想减肥的同学可以搜索「东海村临界核事故」,吃不下饭别找我麻烦啊!
有一点得申明,看别人的错误,不是为了嘲讽,而是为了自省!
当然啦,无论怎么样,外国的月亮肯定比中国的圆,你兔劳民伤财搞核反应堆,看我洋大人,13 岁就秒杀尔等!快颤抖吧~
最后用洋大人压轴!
公知说,洋大人在玩弹丸的时候,找到了灵感,成功使氢原子相互碰撞(吓尿了!有木有!),并在教室中建立起一个核反应堆,然后,借机讽刺了一下像我这种只会死读书的呆子,让我羞愧的低下了头。
备案号:YXA1MDvM4GocRrNkBAlhwmw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