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贫富差距大到了极致,世界将会是一副怎样的光景?

一面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和「轻轻松松一天赚一亿」,

而另一面则是脱实向虚、制造业萧条,以及产业工人收入下降,生活成本上升。

就像上世纪的日本,在 1985-1990 年代,正经历着一段火热的经济爆发期,股票、房价涨得不像话,制造出了一大批 「风口上的猪」。

那个时代,日本无疑是地球上最火热的存在,怎么形容呢,大概就是钱随便挣,东西随便买,工作随便找……遍地都是灯红酒绿的酒色财气。

你肯定想问这样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后来又怎么没了?日本人怎么就变成现在的低欲望「废宅」了?

读完这篇文章,你就能快速搞清这些问题。

一些学者将 80 年代东亚地区的国际分工体系和经济发展过程,比喻为「雁型模式」,日本,则是领头雁。

也就是说,东亚各国的崛起之路,是循着日本的尾迹走的,短短数十年,日本出现了平成废宅、宽松世代、及房价高企等等现象。所以搞清楚日本发生过的事,对于未来会发生什么,很有借鉴意义。

01

先看一段看图说话,简洁明快地捋一遍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历程:

本篇重心,在于聊透房产泡沫的兴起和刺破过程,1996 年之后的事对这个话题作用不大,暂不展开,以后讨论「失去的三十年」时,再重点介绍。

不得不提的是,二战之后,日本之所以能迅速崛起,离不开 「1940 体制」。

这是一种战时动员的举国体制,简单说,就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核心要素包括:

1)以银行为中心的间接融资体系;

2)以垄断大企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格局;

3)打土豪分田地。

温铁军老师曾分享过一个观点,他说二战后,能成功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家,基本实行的都是国家主导的经济体制。

因为早期转移的制造业,多是劳动密集型的「血汗工厂」——高劳动强度、低人权保障,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军管体系,不可能搞得成。

日、韩、新加坡、台湾,都是如此,西方理论界把这套制度解读为国家资本主义。

反面教材就是印度,由于太「散装」,搞不动基建,无法承接产业转移,人口红利发挥不出来,也就无法工业化。

除了「1940 体制」,日本战后经济快速腾飞的原因还有:

1)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

2)友好的国际环境,承接了欧美的制造业转移;

3)人口红利形成的比较优势;

4)吃苦耐劳的国民精神。

看着是不是特眼熟?要不怎么说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崛起之路,都是一个模子刻的呢!

问题就来了,日本是怎么把崛起之路走成泡沫之路的?

02

工业化末期,产能过剩,就会导致资本过剩。

过剩的产业资本,又会转化为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的本能,就是追逐资产,制造泡沫,抢夺存量财富。

用人话讲,就是资本要赚钱,一旦做实业没那么赚,就会转头去炒股票和房子。

日本崛起得好好的,做实业怎么就不赚钱了呢?

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两个:

一是劳动成本上升,部分产业向中国和韩国转移;

二是日美贸易摩擦。

前者比较好理解,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民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工资(劳动力价格)自然会水涨船高,也就没有多少人愿意再站在流水线上了,所以一些低技术的、走量的产业,就失去了成本优势。

后者,则是因为 Made in Japan 太能打了,打得美国工厂成批破产,失业大幅上升,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

说来话也不长,美国人那段时间确实够倒霉的,屋漏偏逢下冰雹,先是在越南战场上被坑得死去活来,后来中东火药桶又连着爆,导致油价飞涨。

工业时代,能源是成本之母,石油涨价,一切商品,都要涨价,然后美国就陷入了惨烈的滞胀危机。

学过政治经济的都知道,在所有的危机中,滞胀最麻烦,一边是失业率飙升,另一边是物价飞涨——老百姓本来就挣不到钱,生活成本还上升,这不是把人往街头上逼么?

严重的通胀叠加经济下行,就叫滞胀。

为什么说滞胀最麻烦呢?

因为滞胀和萧条不同,无法使用货币刺激的手段来进行逆周期调节,这时候通胀已经很严重了,再放水的话,物价就会涨得更厉害,货币就彻底变「纸」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解决方案只有加息、收缩货币这一条路,但这样一来,又会加剧经济萧条,使失业更严重。

上世纪 80 年代初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就顶住了白宫和民间的压力,开启壮士断腕般地加息,才成功遏制了通胀,让美国走出滞胀,赢下了冷战。

经济决策哪有两全其美?他这一加息,美国打工人的生活就更难了,失业率一度飙到了 10%,而且扩大了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利差,一看有套利空间,国际资本大量买入美元,促使美元急速升值。

升值听起来好像是个发财的词,但实际上,推高了美国商品在国外的售价。举例:

以上就是日美贸易摩擦时期,美国的基本国情:国内物价飞涨,失业飙升,国外美元汇率上涨,商品出口困难……可谓是内忧外患。

而日本那边却风景独好,经济一派欣欣向荣。

美爹这些年打完朝鲜打越南,还要操着和苏联硬刚的心,结果让这小子闷声发大财,能忍?

于是美国先给日本安了个「不公正贸易国」的帽子,再指责其窃取美国的高新技术……反正几十年了,翻来覆去就是那套,先安上罪名,再发起调查,目的都是制裁和敲竹杠。

日本已然是当时美国社会最大的敌视对象,「老白男」普遍认为是日本人抢了他们的饭碗,于是上街砸日本车,叫嚣抵制日货。

美国的资本家也趁机利用了这波民族情绪,卡特·皮勒公司是美国有名的工程机械龙头,那时正被日企小松制作所完虐。傲慢的美国人肯定不会去找产品质量的问题,他们只会认为是美元汇率偏高,导致了自己竞争力不够。

于是乎,卡特公司当时的总裁李·摩根写了份报告,称:「只要美元贬值 20%,我就能把推土机开到日本帝国首都。」

紧接着,G5 就酝酿了推动美元贬值、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

现在还有好多人认为《广场协议》是阴谋,坑了日本,其实还真不是。

广场协议的直接目标是增加美国的出口,减少其贸易赤字。

具体办法是让美元贬值,前面曾提到了过,相当于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降价,这时候再让其他国家刺激消费,那美国货不就能卖更多么?

日本人也很配合,先主动升值日元,再祭出了《前川报告》,表示要:刺激内需、升级产业结构、增加进口、扩大开放、加快金融自由化。

为什么日本人这么配合?

因为日元升值其实对日本也有好处:

一是,日元适当(20%)升值,有利于促进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因为他们以前也是山寨大国,靠低价走量取胜,现在国际售价要涨,参与竞争的日企压力增大,自然会在成本控制和技术升级上下更多功夫。

再者,日本是资源稀缺国,日元升值,会降低进口原材料的成本。

三者,日本居民也很开心,因为日元升值,国内还在多发钱,日本人不就有了越来越多的值钱的钱么?就可以到外国买买买啊!

为什么被玩坏了呢?

因为日元升得太猛了,远远超出了控制。

《广场协议》的签订,等于官宣日元会升值,什么概念?

这就相当于用政府信誉保证,买日元一定赚!

有钱不赚不是王八蛋么?于是国际资本大量涌入,日元蹭蹭蹭往上涨,完全超出了预定的 20% 左右的变动幅度。1985 年广场协议刚签的时候,约 240 日元兑 1 美元,很快啊,就突破了 120 日元兑 1 美元。

日本央行也觉得这么猛涨下去不行,又出手遏制日元升值的速度,开始降息,向市场大量释放日元供给。

上图可以看到,日本央行在 1985 年广场协议之后,把基准利率从 5% 降到了 2.5%。

这一放水,效果拉满,股价、房价飞涨!

总结一下,1985 年之后,日本经济逐渐走向泡沫化的原因:

1)日元升值,出口受阻,实体受挫;

2)日本央行超发货币;

3)缺乏投资渠道,不动产是最容易入手的投资对象,大水漫灌之下价格疯涨;

4)人类愚蠢的从众心理,越涨越买。

《千与千寻》中,宫崎骏用千寻暴食而变成猪的父母,内涵了泡沫时期贪婪的日本人。

持续上涨的房价,改变了日本人的心理。

在泡沫之前,日本年人均工作时间为 2300 小时,企业为了抓效率,号召「拧毛巾」,意思是「榨尽最后一滴汗水」,简直是狼性本狼,比福报论还夸张。

到了泡沫时代,这些「职业狂人」发现疯狂工作获取的收益比不上永远房价上涨的一半,那上班还有什么劲?

整个日本社会弥漫着一种不会投机理财就是笨蛋的浮躁氛围。

除了国民的投机心态,银行也是泡沫的重要推手,他们为了业绩,用各种方式忽悠普通人买房:「即使现在的价格你负担不起,但银行给你足够低的首付和很长期的还款期限,不要担心这期间你还不上贷款,因为你完全可以把房子卖了,保本还有得赚!」

在「货币会变毛,房价永远涨」的预期中,当时的日本人根本不把债务当回事,大量的杠杆资金和国际热钱,涌入股市和楼市。

当是时也,美国仍陷在贸易财政双赤字的泥沼中,国内大量失业,游行不断。

而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在对阿富汗战争中也表现得极为难堪,拖垮了经济。

反观日本,到处是歌舞升平,灯红酒绿,豪车在大街上成群结队,连平民也都玩起了高尔夫……

日本人生出了「老子天下第一」的膨胀心态,认为未来宇宙中心东京,土地稀缺,此时不买,以后就彻底买不上,一举把房价送上了天际。

然后就出现了「卖掉东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的网络热梗。

上图是东京银座的鸠居堂,1989 年的挂牌价是 1 亿 1 千万日元/平米,合 97 万美元/平,这是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全球最高低价。

与高房价同时出现的,是遍地的 easy money。

钱来得太容易,花起来就没个数,那时候全世界到处是买买买的日本人,就跟现在中国大妈横扫香榭丽舍大街一个样。

你肯定想问,既然泡沫时期那么好,为什么要刺破?

04

首先,泡沫时代是不是真的好?

有人说,那当然是好了,简直富到流油,不然日本人怀念个什么劲呢?

我们讲信息茧房,说的是,一个事儿你经常听到的是单一方面的描述,时间一长,你就会认为那是事情的全貌。

泡沫经济的一面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和「轻轻松松一天赚一亿」,而另一面则是脱实向虚、制造业萧条,以及产业工人收入下降,生活成本上升。

PS:1987 年的劳动节,日本共有 390 万人走上街头,举行「反解雇,反减薪」大游行

在当时,日本打工人的工作时间是全世界最长的,连欧美的竞争对手都看不下去了,说:「他们日本人太勤劳了,这对我们的企业是不公平的。」

泡沫后期,打工人虽吃苦耐劳,却赚不到钱,先富们通过炒房,不光大发横财,还推高了年轻人的生活成本。

有个叫渡边的男人,通过贷款买房 ➯ 抵押贷款 ➯ 再买房 ➯ 再抵押再买房的循环模式,空手套白狼般地积累起了天量的财富。

在纪录片中,他意味深长地说:「那真是个好时代啊,好时代。」

这不是扯呢么?让他躺赢的时代,他会说不好?

但当时的日本人全都能参与到炒房这个大富翁游戏吗?

显然不可能,炒房的游戏规则就是「先富压榨后富」——接盘者不仅面临极高的成本,还将扛下巨大的风险。

先富们炒房赚钱,而年轻人就只能望房兴叹。

那个时代的互联网还没有普及,能在媒体上抛头露面被人们看到的,无疑是「既得利益者」,但并不表示不存在「沉默的大多数」。

其实这种现象很常见,2020 年伊朗爆了个大新闻,很多自媒体蹭热度研究起伊朗的历史,翻出巴列维王朝时期,青年们读书聚会的照片,就说革命之前的伊朗更好。

然而,聚会趴体买奢侈品这样的照片根本描绘不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那不过是资产阶级的日常而已,就像一提到民国,有些人首先想到的总是才子佳人,完全忽略掉孔乙己、祥林嫂、闰土才是民国的代表。

民国是大资本、大官僚、大地主的好时代,却是无数个闰土的坏时代。

所以泡沫时代到底是不是好时代?

这个问题要怎样回答,恐怕得看话筒在谁手里。

时代把红利发给一些人,注定要以另一些人的牺牲为代价。

日本的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在书中写道:

如果不劳而获的人越来越多,就说明社会正在走向错误的方向。

80 年代泡沫经济时期,就属于这种情况。运用理财技术就可以不付出劳动而获得收益,或者依靠空手套白狼地开发高尔夫球场,就可以累积起庞大的资产,甚至倒买倒卖美术作品也能获得巨额利润。

日本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源于日本人的勤劳苦干,当「勤劳致富」被人嘲笑的时候,经济发展就脱离了常识,原因很简单,整个社会的资源和财富并没有增加,一些人一夜暴富,就意味着更多人跌入贫困之中。

从哪里可以看出泡沫时代,对年轻人来说不是一个好时代呢?

生育率!

1985—1990 年的泡沫时期,是日本房价狂飙突进的 5 年,而日本的年轻人,却用实际行动让日本扑街了。

国内有很多人都认为日本是因为泡沫破裂,才滑入「失去的 30 年」的,然后生育率就低了。

由上图可知,日本新生人口的减少,贯穿了整个城镇化和房产泡沫化的过程。

而且,泡沫破裂之后,日本新生人口降低的斜率明显放缓。1994 年日本经济缓慢回升,新生人口数也稍微向上波动了一下。

可见,生存环境才是影响年轻人生育意愿的最主要因素。

瑞士信贷的陶冬有一篇爆款文章叫《人口悬崖》,写道:

日本九十年代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有日元汇率急升和事后央行政策失误等一系列原因,不过最大的基本面原因在笔者看来是人口结构的逆转,人口结构迅速老龄化,是日本房地产市场一蹶不振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说,并不是泡沫破裂导致的低生育,而是城市化和泡沫导致了低生育,低生育又反过来导致房价低迷。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

曾经以吃苦耐劳著称的日本人躺平了,变成了「平成废宅」;

曾经物欲膨胀纸醉金迷的日本人,却连最基础的消费欲望都在快速下降……

高房价消灭了年轻人的欲望,也消灭了日本的社会活力。备案号:YX11YyVykwK


.公号

关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