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战军到底有多强

土匪问题是东北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清、北洋、日本人、国民政府都对这个问题没有办法,

但最后这个问题被东北野战军解决了。

但东北野战军在东北也曾栽过大跟头,

可以说,这是一支「逆袭」起来的军队。

说一说东北野战军是怎么从「弱」变「强」的。

随着 1945 年 8 月 9 日苏联 150 红军开进东北,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日本关东军,加上美国又给日本扔了两颗原子弹,日本一看回天无力,再扛下去就被轰成渣了,于是就在 8 月 15 日宣布投降了。

在这之前,谁都已经看明白日本投降是早晚的事,但是谁也没想到这么快。这日本一宣布投降,包括重庆和延安,全国一片沸腾。但沸腾之后,随着局势的发展对延安越来越不利,延安的气氛很快就沉重起来。

抗日胜利对蒋介石来说,达到了一生中的辉煌巅峰,声望一时无两。不但美国支持他,随着跟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连苏联也开始全力支持蒋介石。

咱这儿要说一下了,我党和苏联党不都是共产国际的兄弟党嘛,苏联怎么不支持我党反而去支持蒋介石呢?

很简单,罗斯福为了战争快点结束,还不想让美国士兵继续伤亡,就怂恿斯大林出兵东北,让苏联人去打日本人。斯大林也不是傻子对不对,凭啥你美国人不上让我上?让我上没问题,那得给我好处。罗斯福说那你想要啥?斯大林就说,我要外蒙古独立,我还要大连港和旅顺港,我还要中东铁路……罗斯福一听头都大了,说你这胃口也太大了,就算我同意,问题是老蒋能同意吗?斯大林说你同意就行,老蒋那边交给我,你就不用操心了。罗斯福心想反正也不关我事,只要我美国人不死就行,于是雅尔塔协议就这样签署了。

老蒋后来一听,你妹的,我不在场你们就把我给卖了,太不拿我当回事了,老蒋很生气,就让宋子文和蒋经国去苏联找斯大林。蒋介石自视甚高,本来不想在历史上留下丧权辱国的骂名。但是形势逼人强,蒋经国跟斯大林讲了半天,斯大林就一句话顶了回来,说你说的都对,但是现在是你们求我,不是我求你们。如果你们自己能赶跑日本人,还需要谈这些事情吗?就这样,斯大林没费多大劲,就逼着老蒋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给签订了。

既然蒋介石政府承诺给这么多的好处,而「土八路」又给不了这些,斯大林理所当然地支持蒋介石了。

咱们言归正传。苏联人得到蒋介石的承诺之后,就出兵东北把日本人打跑了。

对国共两党来说,下一步就是接收沦陷区的问题了。

但是,国军这几年被日本人赶到大西南去了,现在要从从大西南到东部沿海和中原地区,要是靠西南那些破烂的交通工具,加上几近瘫痪的铁路公路,没有个年儿八载的根本搞不定。

而中共的军队,离得近啊,基本都在沦陷区周围,抬脚就过去了。

蒋介石慌得一批,生怕让八路军抢了地盘,就给延安发电报,让八路军原地待命,但直接被怼了回去。

老蒋一看这招不好使,又想出一招,以和平谈判的名义邀请领导人去重庆谈判。

这一招挺狠,对延安来说,不去的话怕失去民心,蒋介石会以此大做文章,把后续的责任推到中共头上。

而去的话,一是有不可控的风险,张小六的例子就在眼前;二是影响我军扩大解放区,毕竟是在和平谈判期,如果让老蒋抓着把柄肯定会大肆宣传。

实际上当时我党也不想和国民党打,实力悬殊太大,知道打不过,所以诉求就是成立联合政府,不能让蒋介石一个人说了算。

但是蒋介石必须要求我党不能再控制军队,这就触动了我党的逆鳞了,1927 年老蒋的清党运动还历历在目,手上没有枪杠子那就是菜板上的鱼肉。

至于老蒋呢,是真想打,自己手握几百万军队,还有美苏的支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留着就是隐患,直接一了百了多好。这个想法也没毛病,要你是老蒋的话,你也得打。

延安方面特意询问苏联对今后发展的看法,斯大林明确表示反对两党武斗,让中共服从蒋介石政府的领导,并强烈建议领导人去重庆参加谈判。

延安一听心都凉了半截,本来还指望苏联能在关键时刻帮自己一把,这下连苏联的支持都没有了,拿什么跟蒋介石斗?

对中共来说,抗战胜利的喜悦没有维持多久,中国革命又到危急时刻了。

这时候,领导人以天才战略家的视野,把目光瞄向了东北,也就是当时的伪满洲国。

实际上,进军东北并非是突然的决定,早在 1944 年 11 月和 1945 年 5 月,领导人就在党内会议上说过,我们要准备到东北四省发展,只要有了东北,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为什么选择东北呢?

第一点很好理解,因为国民党在东北没有统治基础。

从张作霖统治东北,一直到日本人搞的满洲国,国民党的势力一直没有进入过东北。这时候谁捷足先登进东北,群众工作比较容易开展,建立政权相对容易很多。中共虽然在华东、华中有大片根据地,但是都没有连成片,也没有占据大城市,看着挺热闹,其实实力并不强。而如果占据东北四省,那就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根据地,不管是兵员还是后勤保障,都是一个强大的保证。

第二点就更明显了,东北太富裕了。

这一点不光我党知道,老蒋也知道。这个富裕并非单纯指的经济,而是东北的工业体系。东北本来在张作霖的时候就开始发展工业,后来日本人在东北也是真下血本了,建立了全面的工业体系。

当时的东北有多牛呢?1943 年的时候,东北的煤炭产量占全国的 49%,生铁产量占 88%,钢产量占全国的 93%,水泥占到 66%,机械工业达到了 95%。到 1945 年,东北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越了日本本土。

当时安倍晋三的姥爷岸信介在东北呆了几年,对东北工业体系的发展居功至伟。这老兄推行的「经济统制」,实际上就是学的苏联的计划经济,后来岸信介当上了首相,推行的还是计划经济这一套。没错,日本战败后的很多年,玩的就是计划经济,而且对日本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仅仅是日本,韩国的朴正熙,也就是朴槿惠他爹,在那些年玩的都是计划经济。日韩的崛起靠的就是这套体系。资本主义国家玩计划经济?是不是很迷幻?

说回东北,这里除了发达的工业体系,还是重要的产粮基地,人口接近 5 千万,占到了当时全国人口的 1/9。

也就是说,谁拿下了东北,谁就有了问鼎全国的实力,所以当时就有一句话说是「得东北者得天下」。

但国共在东北的争夺结果说明一个问题,并不是「得东北者得天下」,而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老蒋一辈子也没搞明白这句话,所以三年后东北搞丢了不说,最后直接被赶到了那座小岛上,要不是朝鲜战争爆发,搞不好就真要去菲律宾度过余生了。

壹 · 憧憬

抗战结束后,各根据地开始迅速行动,其中最先到达东北的是离得最近的冀热辽军分区的曾克林部。

曾克林带着十六军分区的 4000 余人来到山海关后,驻守在这儿的日伪守军拒绝向八路军投降,只接受国民党军队的受降。曾克林他们只有枪没有炮,打也打不下来,没办法只能绕道出关,巧不巧的碰上了几十个苏联士兵。在曾克林的再三请求下,苏联士兵拖着三门炮回到山海关轰了几炮,日伪军本来就等着投降了,根本无心恋战,直接就跑路了。

就这样,山海关被拿下了,在陆路方面打通了通向东北的大门,为以后各路人马出关奠定了基础。

曾克林率军继续前进,一路到了锦州、沈阳。

在苏军的默许之下,曾克林在沈阳放开手脚大干了起来。

日本投降后,苏军把东北的所有东西都当成了自己的战利品,开始当起了拆迁队,把那些工厂设备能拆的都拆了运回了苏联,导致了大批工人失业成为流民,加上一些伪满洲国的一些军警,没几天曾克林的队伍竟然从来沈阳时的不到千人扩充到了 2 万人。

后来苏军把一个军火库交给曾克林看管,没想到老曾一看这军火库眼都红了,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也没见过这么多好武器啊,于是擅自把军火库给一锅端了,搬走了 3 万支步枪、300 挺机枪,还有 100 多门炮。这一下子曾克林的队伍就阔了起来,更加明目张胆地招兵买马起来。

但这规模一大,就把苏联人给惹毛了。

苏联和国民党政府是签有协议的,要把东北的大城市交接给国民政府,本来看在都是共产党的份上让曾克林部进入沈阳,没想到曾克林一点不顾及苏联人的难处,大张旗鼓地越搞越大,这让苏联没法跟蒋介石和美国交代,毕竟是有协议的嘛。

于是,苏联人就赶曾克林走。

曾克林也是个犟脾气,说你们说了不算,是延安让我来的,让我走也得延安下命令。

这把苏联人后悔的,打又打不得,谈也谈不了,早知道当时就不该让曾克林进沈阳城,没办法,就派了一个苏军中校和曾克林一起去延安讲理。

1945 年 9 月 14 日,曾克林坐着苏军的飞机来到了延安。

除了领导人当时去重庆谈判去了,剩下的大佬们都出席了曾克林的汇报会议。

曾克林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中央领导,心里紧张又自豪,就跟领导们把东北的情况讲了一遍,说东北到处是武器和物资,没人管随便拿,大城市是苏军占着,但是小城市和农村都没人管,东北现在是要枪有枪要人有人,我们四个连不到十天就扩充到了 2 万人,还都换了新式武器,武器弹药多的数不清。

看着中央领导们兴奋的表情,曾克林也是越说越兴奋,难免加进去了一些夸张成分。

我为什么花这么多篇幅讲曾克林的这些事呢?

是因为他这次在领导面前不经意的吹牛逼,让后续出关的部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个责任推给曾克林,中央后来也没有因为这件事怪他,毕竟东北情况是随时在变化的,这个局面不是任何一个人能控制的。

通过曾克林的汇报情况,中央对东北的形势普遍很乐观。

遍地黄金啊,趁着蒋介石的部队还没过来赶紧去捡吧。

于是,中央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局,马上去东北开展工作,从华中、华北抽调十万的部队去东北,并特意强调「不用带武器」,东北有的是嘛,把武器留给根据地用,去东北换新式武器用。

眼看东北这么有前途,经在重庆的领导人同意,中央制定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总而言之就是要力争东北。领导人特意提出一个人事安排,那就是让本来要去山东任军区司令员的林彪,赶紧掉头去东北。

以后的事实证明,派林彪去东北的这个决定,是多么的意义重大。

林彪这个人,名字应该大家都熟,一直有人拿林彪和粟裕作对比,他俩都是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大 Boss,而且战绩都有目共睹。

粟裕咱们也都知道,领导人曾评价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使解放战争的结束提前了好几年。

粟裕确实是军事天才,但是论整体能力,粟裕和林彪还是有相当的差距。

为什么这么说呢?

林彪是我党的一个全面型人才,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天才,在政工方面和理论方面都是一个高手。这样的人才,在我党里面屈指可数,而且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林彪也比粟裕强得多。毕竟,我党里面有实力的大佬太多,能让大家信服你听你的,这绝对是一个很牛逼的技能点。

林彪还有一个能力就是能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理论进行推广,比如「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等战术,都是林彪在战斗中总结出的经验,并能印成册子进行全军推广,大大的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

总而言之,林彪的能力确实是不得不服,之后在东北,也确实是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贰 · 绝境

十万大军挺进东北,主要有两路人马。

一路是山东各根据地的八路军队伍,加起来有 6 万多人。

一路是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第 3 师,有 35000 人左右。

这些最早到达东北的部队,最后成了东野的主力,在解放东北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些部队满怀着对东北的憧憬之情,迅速从海路和陆路踏入了东北。但是迎接他们的,并不是曾克林所讲的遍地物资,而是前所未有的困难。

首先是武器和物资。

山东来的八路军,在中央的指示下,把武器都留给了根据地,有的是一路走一路留,到最后甚至有的一个班只剩下了一条枪,这还是为了站岗用的,不然这一条枪也不留。大家都想,到东北后马上就有大量的新式武器补充了,谁还稀罕这些老古董?可事实是到了东北之后,不但没有找到武器,连棉衣棉裤都没有配发,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黄克诚在 1945 年 11 月到达东北后,发现跟北上动员时说的简直就是两个极端,要吃没吃,要穿没穿,大冬天的还穿着从苏中来时的单衣。黄克诚一肚子气,直接给领导人发电报,说现在的情况是「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的七无状况,

巨大的落差,让出关部队的士气一落千丈。

再次是根据地和群众基础。

我党最初的打算是「独占东北」,目标是奔着大城市去的,这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苏军。

从一进入东北开始,苏军的态度就很不稳定,一会好一会坏,至于原因嘛咱们下文再讲。刚开始苏军对我党的态度比较友好,虽然跟国民政府有协定要把大城市交给国民党军队,不能交给中共军队。于是我军直接把进入东北的部队名字改了,不叫八路军,而是叫「东北人民自治军」,苏军也就睁只眼闭只眼,放任中共在大城市发展,还给了很多的便利。

但是形势瞬息万变。

随着杜聿明率国军攻破山海关,我军开始在东北陷入了困境。

一个情况是苏联突然翻了脸。斯大林迫于蒋介石的压力,担心这么放任中共在东北搞下去引来美国干涉,就开始把中共赶出大城市。彭真他们的东北局本来在沈阳,后来就让苏军给赶了出来。

不走?不走就用坦克赶你们走!这就是当时苏军对兄弟党的态度。

另一个情况是我军的战斗力问题。

虽然先去东北的冀东部队都拿到了新武器,但是后来的占大多数的山东八路和黄克诚的部队都没有配备新武器,所以黄克诚气愤地向中央说出了「新人新枪,老人老枪」的抱怨。

黄克诚还算好一些,毕竟当时出发时没有听中央的把武器留下,所以虽然武器落后也算是手里有家把什。但是山东来的那些人就惨了点,连老枪都没有。就这样的装备,怎么跟美式装备的国军打?

而手里拿着全新日式武器的冀东部队,因为来东北后快速扩张,人员成分复杂,伪军、土匪啥的都有,一打仗比谁跑的都快,甚至还临阵反戈,战斗力非常渣。

关于黄克诚,咱们多说几句。这个老兄是我党里面有名的耿直,说话直言不讳,从来不会为了迎合上意而放弃自己的原则,还差点因为倾向掉了脑袋,但是仍然不改敢于直言的习惯。

1945 年 9 月他还在苏中时,就要求老上级饶漱石给中央发电报,建议派大部队去东北,饶漱石觉得不管自己的事,没听他的。

黄克诚竟然直接越过饶漱石给中央发电报,让饶漱石很是不满。但是他的想法和中央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直接让黄克诚带着他的新四军第 3 师赶赴东北。

出发时领导跟他说,中央都说了,东北遍地都是武器,你们把武器留下来去东北换新武器,但是黄克诚觉得事没那么简单,就坚持带着武器走了,这也招致了很多人的不满。

但就是黄克诚这个决定,让第 3 师避免了像其他空手去东北的部队那样的绝境。

后来在东北遇到困难,很多领导都是报喜不报忧,但是黄克诚不管,有啥说啥,包括「七无」和「老人老枪新人新枪」之类的,都是他跟中央提出来的。

黄克诚是从井冈山就跟着领导人和朱老总闹革命的,所以算是领导人嫡系,这个从他随时可以越过上级给中央发电报就可以看出来,要不然就他这样的性格,估计早就出事了。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比如说在一个公司,你一个部门小主管,如果敢越过部门经理直接找总经理发牢骚,还不是一次两次,部门经理不弄死你才怪。如果一直不搞你,那就说明确实是搞不了你……

随着山海关和锦州的失守,东北局又退出了沈阳,杜聿明带着国民党军高歌猛进,一路追击。

而我军尚未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至于大城市,这时候苏联又不让进,形势就极端严峻起来。

没有根据地,吃穿都成了问题,占领东北根本就无从谈起。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随着国民党军队的一路推进,我军之前接收的城市,掀起了一股叛乱的浪潮。

刚到东北时,我军一心想发展队伍,收编了大量的伪满人员和土匪,这些人本来都是墙头草,一看国民党军占了上风,纷纷反戈哗变,给我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没有办法,只有退到小城市和农村,但是当时很多东北老百姓都认国民党是正统,对我军非常排斥。

东北的冬天那个寒冷劲就不用提了,大部分部队都衣食无着,惨不堪言。

个别人为了生存甚至做出一些伤害老百姓的行为,更加导致了老百姓的不满和怨恨,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一时间,我军在东北,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叄 · 转机

刚去东北的时候,东北局的一把手是彭真,林彪去了之后是负责军事的,政工方面的都属于彭真管。彭真这个人一直是搞白区地下工作的,能力也比较强。按照最初我党的想法,是要和平占领东北,所以让彭真负责东北的工作,这个决定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随着局势变化,国民党军把我军撵着到处跑,东北民主联军基本上是陷入了绝境,黄克诚都说出了「有遭遇西路军危险只可能」这样的话。

对,没看错,是东北民主联军,我军又改名字了。

从名字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央策略的变化。

最早叫「东北人民自治军」,那时候想的是要独占东北。

后来随着国民党军队强势进入后,国共两军的力量差别巨大,加上苏联开始改变态度对我军不再那么支持,中央一看独占是没戏了,就退一步吧,平分东北也成。于是部队名字也改成了「东北民主联军」。民主嘛,就是大家一块玩,有话好好说。

从这个时候开始,彭真和林彪也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彭真还是跟以前一样的想法,主张占领大城市,以此为条件跟蒋介石谈判,来达到共分东北的目的。当然这也不是彭真一个人的意见,当时中央也是这样考虑的。

而林彪则极力主张去农村发展,建立根据地,做长期战争的打算。毕竟,我党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这么搞的,对建立根据地相当有经验。

林彪作为军事主官,对根据地有着极其强烈的渴望,不用说吃穿的问题了,就算是打仗,没有根据地老百姓的支援,伤兵都没人抬,如果一个团要留下一个营去抬伤号,后面的仗还怎么打?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从上帝视角来看的话,林彪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其实在退回去 30 年代,何尝不是有过同样的情景?当时王明等人一直坚持攻占大城市,结果导致惨败,要不是领导人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那我党能走多远都值得怀疑。

彭真在白区工作方面确实是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在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方面缺少经验。但是他作为东北局的一把手,自然对林彪的意见不服气,两个人的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幸亏这时领导人看清了局势的发展,放弃了利用大城市争取和平的想法,并于 1945 年 12 月提出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的方针。

四平保卫战之后,杜聿明一直把东北民主联军赶到了松花江北岸,部队一路败退,疲惫不堪。

四平保卫战的惨败让东北民主联军元气大伤。

对于四平保卫战,领导人一直都认为是对的,是需要的一场战役。但很多人认为四平保卫战给我军造成了巨大伤亡,是一个无谓的损失。

直到 1959 年的庐山会议,领导人还跟已经被打成反党集团成员的黄克诚争论,黄克诚还是那个犟脾气,说死守四平是没必要的,领导人说「固守四平是我决定的」。黄克诚竟然怼了一句说「是你决定的也是不对的。」领导人没办法,只好说「那就让历史和后人去评说吧!」

建国后,敢这样当面顶撞领导人的,黄克诚也算是头一人了。

不管怎么说,四平保卫战的惨败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统一了思想,让大家认识到了到农村去建立根据地的必要性。

更重要的一点是,1946 年 6 月 16 日,中央下达了调整东北局班子的指示,任命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从这之后,林彪在东北集党政军权力于一手。

这是改变东北局势的一个转折点。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领导人过人的战略判断力和识人用人的眼光。东北局中有彭真、高岗、陈云、张闻天,无论哪一个都是资历深厚的大佬,而林彪跟他们相比,不论是职务还是资历都有很大差距,一把手的位置,特别是党政军集权的位置,无论怎么轮都轮不到林彪。

但是领导人就能在关键时刻,把东北的发展全权交付给了他,这不仅仅是信任的问题,在识人用人方面,确实有超越常人的眼光。

肆 · 巩固

多年以后,面对人民对林彪在东北做出出色成绩的赞美时,林彪轻描淡写地说:我在东北也没做啥,就做了三件微小的工作:肃清土匪、发动群众和根据地的建立。

是不是谦虚且不说,但林彪说的这三件事,事实上改变了我党在东北的局势,而且,这三件事绝不是微小的工作,而是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哪一件都不是能轻松做到的。

林彪担任东北局一把手之后,在 1946 年 7 月 7 日通过了一个决议,史称《七七决议》。

这个决议,是东北解放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决议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林彪所说的那三件事,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剿匪。

前文咱们讲过,我党在东北没有丝毫的群众基础。

这个容易理解,国民政府是当时的合法政府,老百姓认国民政府是正统,这很正常,你东北民主联军是个啥?所以随着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老百姓对民主联军很抵触。

记得当时有个故事是说,东北民主联军晚上要过河,就问一个老乡河水深不深,老乡说很深,必须用船过河。我军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到了两条小破船,一下水才知道,根本不需要船就可以过,而这时候已经浪费了大半夜的时间了。

这个故事说明啥?老百姓抵触你,故意给你使绊子,你的麻烦就很多。

所以,如何改变老百姓对中共军队的认识,并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成了东北局迫在眉睫要解决的事。群众支持和建立根据地是相互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根据地,但没有群众的支持,也没啥用。

在东北局的大力宣传下,东北的干部们发起了轰轰烈烈的下乡热潮。大多数的干部都走出城市去了农村,搞起了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咱都知道,之前红军和八路军建立根据地的时候,就是用的这个套路。要让老百姓拥护你,不能光凭嘴说对不对?老百姓也得看到实打实的好处,得到实惠不是。没多长时间,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老百姓也开始踊跃参军,保护来之不易的土改胜利果实。

还有一个因素是老百姓对国民党的失望。

国民党大员在接收东北的过程中,腐败严重,大搞五子登科和三洋开泰,让老百姓失望至极。

咱科普一下。

什么是五子登科呢,就是买金子、占房子、吃馆子、玩戏子、嫖窑子。

三洋开泰则是捧洋货、爱东洋、要现洋。

军队也是一样,军纪败坏,喝兵血、拉壮丁等现象层出不穷。

以至于当时有民谚说道,「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

所以咱们说什么最重要,是民心。蒋介石不管是从法理上还是条件上,都有着比中共大得多的优势,但最终不但把东北搞丢了,把全国也搞丢了,原因就是失去了民心。

而林彪领导的东北局,通过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在北满建立起了巩固的根据地,为以后的反攻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咱们再聊聊林彪所说的肃清土匪。

咱们印象中的土匪,好像都是那么百十号人,多的几百号人,也就是骚扰骚扰老百姓,成不了什么大气候。

但是东北的土匪还真不是那么回事,这些人给东北民主联军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原因嘛很简单,就是东北土匪太多了。

要说起东北土匪的历史,那是源远流长。咱们都知道东北本来是大清国的龙兴之地,大清一直都是禁止关内人进入东北的。但是到了清朝末年,朝廷虚弱不堪,统治力越来越弱,很多关内人为了寻活路,就开始大量往东北跑,这其中以山东、河南人居多。为啥去东北?地多人少,只要你肯干,就没听说东北还饿死过人。

东北除了地多,宝贝也多,像鹿茸、貂皮、金矿啥的,有的是值钱的玩意。

但是东北有个缺点,就是不管是大清时,还是北洋时,官府的统治力都不高,也就是控制着那些大城市,稍微边远点的地方就没有啥控制力了。

这时候就有一些移民看出门道来了,辛辛苦苦种地多累,反正官府也管不到,那就直接抢呗!慢慢的,大家一看这是个好活,轻松不说,还没有蹲大狱砍头的风险,于是土匪就越来越猖獗了。

这个问题,从大清,到北洋,再到日本人,一直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东北深山老林多啊,官兵一来,往山里一钻,你人再多武器再先进也不好使。

日本人倒是想解决过,但是一算账成本太高,就想采取以匪治匪的套路。可日本人的套路赶不上中国人的点子多啊,你拉拢我给钱给枪可以,但是让我拼命去打别的土匪我是不会干的。为啥?第一万一运气不好被对方干死了怎么办?第二我把别的土匪都干死了,我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张作霖不就是玩的这一套嘛,最后还当了几天的「国家领导」,可以说是土匪中的翘楚了。

等到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后,对土匪玩的是一个新招数,那就是封官。反正也不要钱,一块白绸子随便写上个官职,事就解决了。所以当时东北土匪的官职多的吓人,据说总司令、总指挥有 30 多个,军长 23 个,师长 158 个。这些草头将军相当于是奉旨打劫了,更加肆无忌惮,不但霍霍老百姓,更霍霍国民党的对头,东北民主联军。

实际上我军进入东北初期为了迅速扩张,也曾经盲目的收编了很多土匪,像号称「四大旗杆」的大匪首李华堂、谢文东等人都曾经被收编过。但是后来国民党军一来,这些人纷纷叛变,不断袭击民主联军,屠杀地方干部。

土匪问题,已经成了东北民主联军的甚至比国民党军威胁更大的心腹大患。

林彪退到松花江北岸之后,首先对军队进行了整训。一方面把当时盲目扩张时收编的那些土匪、伪军警、地痞流氓等坏分子进行清洗,再就是练习射击投弹等技术,学习「一点两面」、「三三制」等战术,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接着就是剿匪。

剿匪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再一个就是练兵,拿土匪练手,提高军队的实战能力。

这其中的残酷过程就不多说了,反正据说在东北剿匪牺牲的人数,甚至都超过了三大战役。因为剿匪是在深山老林,你大兵团用不上,只能是小分队形式。看过《林海雪原》的都知道,杨子荣和他的小分队智取威虎山,当时基本都是这种小分队的形式。所以危险系数是极高的。

从 1946 年开始剿匪,一直到 1947 年 4 月,基本上是肃清了北满的土匪,取得了剿匪战争的巨大胜利。

东北土匪怎么也没想到,大清没解决,北洋没解决,日本人没解决,国民政府也没解决的事,让这帮子穿着破破烂烂的「土包子」给解决了。他们没有想到,这次是真遇上了一群较真的人。

随着剿匪胜利、根据地的建立、民心的取得、部队整训后战斗力的提高,反攻,就开始提上了日程。

伍 · 反攻

杜聿明进入东北之后,明面上看着是国民党军高歌猛进,把东北民主联军打的溃不成军,一直赶到了松花江北。但是随着战线的拉长,兵力不足的问题也就显现了出来。

1946 年 6 月 26 日,蒋介石终于按捺不住,撕毁了之前达成的《停战协议》,全面内战爆发。关内的大战牵制了蒋介石很多的兵力,导致东北兵力更是捉襟见肘,不但没有往东北增兵,反而把 53 军调到了华北。

所以,国民党在东北,也就是占领了大城市和交通线,即使是顶峰时期,占领的面积也没超过东北的三分之一。广阔的农村天地却是东北民主联军的地盘,以此为基础,不管是兵力还是后勤,都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在松花江北岸站稳脚跟后,林彪通过 1946 年 12 月到 1947 年 4 月的三下江南和四保临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企图。林彪抓住战机,接着发起了夏季攻势,开始转守为攻,取得了重大的战果。

从这时候起,东北战场的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军开始占据了主动权。

在这儿不得不提提朝鲜的贡献。

朝鲜在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之后就没什么仗打了,也就是关于统一的事天天跟南韩打口水仗。当时日军走的时候留下了一大批日式武器,不打仗也用不上,金日成就送给东北民主联军相当一部分。等到后来苏联开始援助朝鲜苏式武器,那日式武器就更用不上了,基本上都给了东北。再就是生产武器用的一些稀有金属,像铜、铅、锌什么的,朝鲜不是矿山多嘛,也援助了很多,还有其他布料、药品啥的,据说东北民主联军先后从朝鲜得到了 2000 多个车皮的物资。

再一个就是战斗人员。当时生活在东北的朝鲜人很多,在金日成的呼吁之下,很多人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包括苏联回来的、从延安过去的,参加东北民主联军正规部队的朝鲜人有 12 万人,如果加上地方部队的朝鲜人,总共有 25 万人参加了东北解放的战争。朝鲜人比较能打,不怕死,战斗力相比来说比较强悍。

这个其实从现如今各地的朝鲜族人身上也能看出来,二愣子性格,打架不要命。我当年上大学时跟一个朝鲜族学弟闹了个小矛盾,就被这小子把他哥叫来,在操场上二话没说,掏出刀就捅。是真捅,不是比划。要不是我反应快,今天能不能坐在这儿写历史都不好说。

继续正题。后来金将军要打南韩,过来要那三个朝鲜师,领导人也二话没说就同意了。为啥?人家老金为中国革命出了大力啊,也算是提前投资了。不过,金将军在朝鲜战争后对中国一直不太服气,也跟当年中国沾了朝鲜很多光有关。我在你吃不上饭的时候帮你吃饱还盖上了房子,你现在个头大了就要我掉过头来听你的,这个心理落差想想也确实不太好接受。

东北民主联军在 1947 年的夏季攻势之后,接着又进行了秋季攻势、冬季攻势,国民党军基本上就集中在了长春、沈阳、锦州等大城市,而且交通断绝都成了孤岛,各自为战,已成苟延残喘之势。到 1948 年元旦,东北 97% 的土地被解放,东北民主联军数量达到了近 100 万人,而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兵力只有 55 万,局势已彻底逆转。

就在这时候,东北民主联军正式改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东野」。

后面的事就简单了,1948 年 9 月发起了辽沈战役,通过锦州会战、辽西会战、沈阳解放等战役,历时 52 天,歼灭了国民党军近 50 万人。这一战之后,国民党军全国总兵力为 290 万人,而解放军兵力则上升到了 300 万人,国共双方的位置已经颠倒了过来。

接着东北百万大军在 12 月挥师入关,发起了平津战役,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蒋介石和傅作义以为林彪的部队打完辽沈战役后,怎么着也得休整 3 个月,没想到林彪根本没做什么休整,直接秘密入关,迅速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大片华中地区。

至此,全国大势已定。

得东北者得天下,但不能忘了前提是要得人心。这才是成败的关键。只可惜,蒋介石即使懂了,也已经无力回天。

再说一句,领导人也参与了东北战局的指挥,比如说关于是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领导人和林彪发生了争执,但最后还是执行了领导人的战略方针。与此相对应的,蒋介石也在东北战事上微操不断,但起了很大的反面作用,微操大师名不虚传。

所以说,不管是军事能力还是战略眼光,还有识人用人的能力,蒋介石和领导人相差的,真的不是一星半点。备案号:YX11dPV0dJM


.公号

关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