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科研人员要搞学术造假?
当年,陈进只用一块磨砂纸,骗走 11 亿科研经费。
因此让中国芯片的研发停滞了整整 13 年。
这件事情我们先从 2003 年 讲起。
(一)
2 月 26 日,上海锦江小礼堂。
在这里,正举行一场被认为「即将改变中国技术命运」的新闻发布会。
这个 title 如果放到现在,很可能就只是一个吸引流量的噱头。
但在当时,这场发布会却有实打实的分量。
首先,锦江小礼堂是上海最有名的礼堂之一,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就是在这发表的。
其次,发布会由上海市新闻办公室亲自主持。
至于出席发布会的人物,更是不简单——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司长、上海市副市长、上海科委教委负责人,以及多位中科院院士和「863 计划」专项小组负责人组成的专家团队。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即将发布的芯片进行专业鉴定。
在会场的正前方,是一块巨型蓝色大幕布,上面展示着这场发布会的主题:
「上海『汉芯一号』高端 DSP 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新闻发布会」
汉芯一号。
一款 32 位的 DSP 数字处理芯片,采用国际先进的 0.18 微米工艺。
研发者名叫陈进,上海交大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这里解释一下,DSP 与电脑 CPU 是芯片工业的两大核心技术,在蓝牙技术、第三代无线通讯和图形处理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当时,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 DSP 研发技术。
所以,「汉芯一号」研发成功的消息刚一传出,就轰动了全国。
很快,发布会正式开始了。
一位衣冠楚楚的男青年轻快地走到演讲台前,微笑着拿起了话筒。
他穿着精致干练的西服,金边眼镜里透着学者的睿智,看起来丝毫不逊新闻办公室的主持人。
他就是 35 岁的陈进,「汉芯一号」研发团队的领导者。
这时,台下的观众们无一不在惊讶。
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个为为中国芯片研发做出巨大贡献的「陈进」,竟然如此年轻!
台上的陈进,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内敛和羞涩,也没有学者们独有的书生气。
他更像是一个自带光芒的企业家。
他先是恭敬地向各位领导致谢,之后开始声情并茂地介绍自己研发的「汉芯一号」。
(陈进与「汉芯一号」)
陈进自豪地向参会人员介绍「汉芯一号」的重要参数,偶尔还会穿插着介绍自己和团队在研发「汉芯一号」时所经历的艰难。
每每说到这里,他的嗓音都会有些哽咽,台下的人也动容不已。
研发芯片的苦,在座的大部分专家院士都懂。
当介绍完「汉芯一号」后,他又拿出了一个装载这款高端芯片的 MP3,向大家展示。
随着 MP3 的成功运行,礼堂里爆发出了好一阵掌声。
在这之后,陈进又对着一排排的媒体镜头,自信地将「汉芯一号」举起来讲解。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当记者们想拉近镜头拍摄芯片细节时,陈进却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小步。
不过当时,没人太在意这一点。
毕竟「汉芯一号」现在是中国芯片界的「宝贝」,保护好它是理所应当的。
当发布会接近尾声,台下的领导和专家都已经热泪盈眶。
他们都知道,这枚小小的芯片凝聚了太多的期待。
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相当落后,百废待兴。
我国集成电路研究也刚刚起步,更缺少诸如 Intel、IBM、摩托罗拉等科技巨头。
所以在芯片领域,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
尤其在进入信息化社会后,各领域对于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芯片就成了「宠儿」。
在当时,「DSP 芯片技术」风靡全球,但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研发能力。
我国的芯片几乎全靠进口。
不可否认,芯片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刚需要,如果不能掌握这种核心科技,随时会面临「卡脖子」的风险。
所以,我国自进入 21 世纪后,不惜代价地支持芯片行业的发展。
就在这种大环境下,陈进出现了。
他作为一个「芯片天才」,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研发出了「高端 16 位 DSP 芯片」。
要知道,当时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 DSP56800E 芯片的研发共花费了 3 年的时间,参与研发的工程师有上百人,后期芯片流片(又叫试生产)也进行了 10 多次。
所以,当「汉芯一号」研发成功的消息传出后,质疑的声音铺天盖地。
但很快,上海的这场发布会就说服了所有质疑者。
那天,专家组在鉴定后得出了重要结论——「汉芯一号」属于国内首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芯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个极具权威的鉴定结果,彻底打消了外界对「汉芯一号」的疑虑,也将年轻的陈进一步步推向了神坛。
(二)
发布会之后,陈进成了科研界的「明星」。
他的「华丽背景」也被记者媒体挖出来,一次次展现在大众面前。
陈进先是在同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又在 1994 年和 1997 年获美国德州大学计算机工程硕士和博士。
即使现在放在国内,这样的背景都是「香饽饽」,更何况还是在急需人才的 90 年代。
陈进博士毕业后,并没有立即回到中国。
而是入职了美国摩托罗拉半导体总部,成为了高级主任工程师、芯片设计经理。
众所周知,摩托罗拉是美国的老牌科技巨头。
当我国还处于解放战争时,这家公司就已经涉足通信行业,科技实力世界领先。
也正是在摩托罗拉公司的这段履历,为陈进的归国发展铺平了道路。
2001 年,陈进回到国内。
像陈进这般不可多得的海归博士,自然也被委以重任。
2002 年,上海交通大学早早向他抛出橄榄枝,专门为他成立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聘请陈进为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汉芯」项目总设计师。
人才、项目、团队、资金、设备等资源一应俱全。
中国自产芯片的出炉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万事俱备,只待功成。
没过多久,功成时刻就到了。
2003 年 2 月 26 日,「汉芯」项目的首创成果「汉芯一号」发布会在上海召开。
当媒体的聚光灯聚焦在这位天才青年的身上时,一切都是那样出乎意料和不可思议。
这研发速度实在太快了。
不过,令人惊讶的不只是「汉芯一号」。
在「汉芯 1 号」发布一年不到的时间,2004 年 1 月,汉芯二号、三号先后横空出世。
其中一款是 24 位 DSP 芯片,另一款是具有中央处理器功能的 32 位 DSP 芯片。
之前陈进预设的「四年规划」早已超额完成。
而陈进,自然也成为了全国集成电路领域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在这之后,一大波荣誉被冠在了陈进头上:
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称号,上海交大长江学者、微电子学院院长。
除此之外,陈进还兼任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CEO,上海交大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上海交大创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有人预测他能坐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位置,有人奉他为「中国芯片的先锋」。
陈进对此言论总是笑着摆摆手,表现出了足够的谦虚和谨慎。
事情发展到这里,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年轻的陈进,就是那个改变中国芯片发展的「功臣」。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一些知情者终于看不下去了。
(三)
2006 年 1 月 17 日,「汉芯一号」发布会三年后。
这天,一位神秘举报人在清华大学 BBS 上发布的一则帖子——《汉芯黑幕》。
在帖子里,神秘人称陈进凭借弄虚作假的「汉芯一号」骗取国家上亿经费,还透露了「汉芯一号」研发过程的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脉络。
神秘人也非常懂得拿捏媒体和大众,爆料并非一气呵成。
他首先爆出的,是陈进的国外履历。
在铺天盖地的通稿中,陈进曾在摩托罗拉公司担任芯片设计经理。
但实际上,这是假的。
陈进确实进入过摩托罗拉公司工作,但职位只是「芯片测试」。
这一点从陈进的博士论文可以证明。
在帖子爆出后,有记者在北美博硕士论文文库网站,扒出了陈进的博士论文——《模拟和混合电路的故障模型和测试技术》
正如神秘人所说,陈进的论文方向主要是与芯片设计相关的「测试技术」。
要知道,科研是一个极其细分的领域。
芯片测试和芯片设计之间虽然有一定的关联,但研究的理论和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研究芯片测试技术的博士生,却任职芯片设计经理。
在常人看来,这一点几乎不攻自破。
很显然,陈进的简历上如果如实写着「测试工程师」,可能根本不会被上海交大抛出橄榄枝。
在当时的我国,什么词汇最能吸引人眼球,陈进比谁都懂。
所以在回国之前,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模糊学术研究方向,伪造简历。
并且临时学了两个月的芯片设计,知道了一些「专业术语」。
但是,芯片研发可不是验证理论那么简单,肯定是要拿出实打实的成果。
陈进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他知道,包装自己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展现「实力」才是关键。
2001 年,陈进踏上归国的航班。
此时,他已经收到了上海交大的聘用合同,合约里是价值不菲的酬劳。
还有数亿人民币的「国家专项科研项目经费」。
那么,接下来该如何展现实力呢?
看着那一排如同电话号码般的款项,陈进想到了一个绝佳解决方案。
这也正是神秘人放出的第二个爆料。
(四)
在陈进的精心布局中,「汉芯一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出炉。
根据当时发布会的通稿,汉芯系列产品已经跨入国际市场,并获得超百万片的订单。
仅凭这些订单,「汉芯」未来的市场前景理应一片光明。
但令人奇怪的是,截止神秘人发帖(2006 年 1 月 7 日),「汉芯一号」的百万订单却丝毫不见踪影。
也就是说,汉芯系列产品一直都没有实现产业化。
众所周知,芯片设计行业日新月异。
一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DSP 芯片,如果历经 3 年仍没有实现产业化,那么就会面临淘汰。
那么,陈进和他的汉芯科技为什么会放弃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呢?
为什么一款自主研发的芯片在 3 年前声称已获超百万片订单,之后却始终没有量产?
难道其中有什么猫腻?
顺着这条线,神秘人爆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2002 年 3 月,汉芯实验室宣告成立。
紧接着,陈进迅速组建了核心技术人员、完成规划论证、开始设计新片源代码……
然而,神秘人却声称,根本没有所谓的「汉芯团队」。
2002 年,陈进有三个助手:
一个名叫付宇卓,哈工大微处理器系统结构专业毕业的博士;
一个名叫陈勇,北大毕业生;
还有一个就是这位尚未透露姓名的神秘人。
除此之外,此外还有一些上交大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不过最令人瞠目的是,在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懂芯片研发的。
也就是说,这些人全是门外汉。
但也并不妨碍陈进的「升职加薪」,他的未来依旧光明坦荡。
同样在 2002 年,上海交大成立了「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陈进担任中心主任。
接触过官方文件的人都知道,这种重大项目的命名都非常有讲究。
比如「芯片」与「系统」这两个词,放在前面的那一个相对比后面的更重要。
很明显,上海交大更想在芯片方面有所突破。
不过很快,陈进就给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汉芯一号」出世。
原本在研究中心成立之初,陈进制定了一个四年规划:
第一、二年卧薪尝胆;
第三年一鸣惊人;
第四年海纳百川、鹏程万里。
结果不到一年时间,这个不懂芯片技术的「四人团队」就造出了「汉芯一号」。
那么,他们是怎么造出号称国际领先的「汉芯一号」呢?
又是怎么通过「863 专家组」的鉴定的呢?
其实,这还要得益于陈进的老东家——摩托罗拉公司。
陈进自己非常清楚,自己和手下团队的真实能力,设计一个 DSP 芯片是不可能的。
但没有芯片,就拿不到钱。
于是,在 2002 年,陈进利用一次去美国的机会,托他曾在摩托罗拉共事的朋友从摩托罗拉的工作站下载 DSP56800E 芯片的源代码。
正是利用这个源代码,陈进做成了真正的「汉芯一号」。
但毕竟是不专业的人,做出来的芯片必然也是不专业的,根本没办法拿给专家组鉴定。
由于没有获取芯片调试接口的 IP(核心知识产权)模块,即便有了源代码,设计出来的芯片也只是中看不中用,无法进行人机互动。
因而,外界无法对芯片进行任何的系统应用。
该怎么办呢?
反正发布会上要让大家看到「汉芯一号」,至于是不是真正的「汉芯一号」,那就不知道了。
一招「妙计」在陈进心中萌生。
(五)
一切都在陈进的计划中进行。
2002 年 8 月,陈进请他弟弟从美国购置摩托罗拉 dsp56858 芯片。
2002 年 10 月,陈进收到了漂洋过海而来的 10 块芯片。
而这款芯片与只有源代码的「汉芯 1 号」是完全不同的两款芯片。
怎么才能把二者合一呢?
就在陈进一筹莫展时,一个装修师傅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此时,装修师傅正在用磨砂纸,磨掉墙壁上的污渍,刺耳的声音冲击着陈进。
就在突然之间,陈进有了想法。
如果把摩托罗拉那块芯片上的 logo 磨掉,然后再印上汉芯的标志,不就可以以假乱真了?
在发布会上,谁能看出来「汉芯一号」的真假呢?
说干就干。
陈进立马找到了这位装修师傅,敲定了「磨芯片」的细节,双方商议好价格。
第二天,十枚小黑块就到了陈进的手上。
摩托罗拉的 logo 没了,芯片表面非常光滑,可以看出师傅的手艺非同凡响。
紧接着,陈进就去找了一个刻印公司。
他在这些芯片上印上了「汉芯 eDSP33200」和「上海交大」的字样。
看着自己费尽心思得到的科研成果,陈进忍不住内心的雀跃。
这枚被改装的芯片,正是在「汉芯一号」发布会上陈进手中展示的芯片。
也就是说,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国产芯片,不过是改头换面的摩托罗拉芯片。
不过更讽刺的是,这枚与真正的「汉芯一号」尺寸完全不同的芯片,竟然能轻易通过专家组的鉴定。
这位瞒天过海的策划者,竟被人们奉为民族的英雄,科技的先锋。
谁能想到呢?「狸猫换太子」这一招竟然能被用到现代,用到了中国芯片领域。
不过,神秘人当时只点名了「汉芯一号」的原身是摩托罗拉。
但并不知道「装修师傅」这一重要角色的存在。
那么,是谁挖出「陈进通过装修师傅磨出汉芯一号」的呢?
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方舟子。
当他将「磨芯片」的真相公之于众时,国内瞬间炸开了锅。
不过,这还结束。
最重磅的实锤,一般都是压轴放出。
(六)
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流片」这一概念并不少见。
通俗来讲,就是在设计完电路以后,先生产几片或者几十片,供测试使用。
如果测试通过,就照着该程序和技术指标开始进行大规模生产。
因此,作为「试生产」的流片程序,是决定芯片能否胜利产业化的前提。
在汉芯一号诞生后,这款芯片的流片工序是由中芯国际承担的,以保证它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制造。
然而与此矛盾的是,神秘人出示了这一流片项目的「另一份合同」。
这份合同是在 2002 年 11 月 5 日签订的。
甲方是美国一个名叫 Ensoc 的公司,乙方是上海交通大学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
负责签署这份合同的人分别是陈进、Ensoc 公司总裁 RobinLiu。
合同明确说明了,Ensoc 公司将为研究中心负责为「汉芯一号」提供在海外的流片服务。
而这项海外流片服务的费用则由上海交大全额承担。
也就是说,陈进对外宣称流片公司是国内的中芯国际,而背地里却委托给外国的 Ensoc 公司。
一枚芯片,两套流片方案,陈进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更让人觉得可疑的是,这家外国公司的流片项目收费是真的「便宜」。
从神秘人爆出的一份明细来看:
2003 年 1 月 15 日,该公司开出的流片服务价格是 15 片流片,一口价 35080 美金。
对于芯片流片来说,35080 美金是什么概念呢?
根据业内人士的估算,这个价格比行业内的最低价格还要便宜 1.7 万美金。
而且业内人士仅仅只估算了流片的费用,双方在 2002 年 11 月 5 日签订的合同中还规定,Ensoc 公司还将提供产品级检测和系统开发板等服务。
如果再加上这些服务的费用,Ensoc 公司的收费与实际费用之间的差价还将扩大。
如此不合常理的流片价格,陈进难道真的是图便宜?
带着这个疑问,有记者去深挖了这家 Ensoc 公司。
结果让人大吃一惊。
这家于 2002 年 5 月 22 日注册的公司,注册人不是别人。
正是陈进本人!
原来,根本没有所谓的 Ensoc 公司。
就连秘密合同声称的美国流片,也只是陈进瞒天过海的幌子。
也就是说,这份合同的甲方和乙方其实都是陈进,上海交大为项目付钱,陈进直接凭借自己 Ensoc 公司的收款凭证就可以直接到上海交大报销。
上海交大为汉芯一号流片所付的服务费,通过 Ensoc 公司全都落入了陈进的钱袋中。
之前说陈进是科技天才,如今来看更像个商业骗子。
不过,单单 3.5 万美金当然满足不了陈进的胃口。
2003 年 5 月,同样是利用这个 Ensoc 公司名义,陈进又与台湾的一家名叫威盛电子的芯片 设计公司谈成了一笔价值更大的生意。
陈进将自己从摩托罗拉偷到的源代码,也就是汉芯一号源代码,以 50 万美金的价格卖给威盛电子。
这 50 万美金自然也是进了 Ensoc 的账户,也就是陈进自己的腰包。
此时的陈进,早已经利欲熏心。
而那位曝光的神秘人,当初看重陈进的「务实」而加入团队,最后却发现对方是个巨骗。
他对记者说,「中国自古举报的人都被视为告密者,都没有好下场。但我还是会选择去做。」
直至《汉芯黑幕》的帖子公之于众,这位芯片骗子和中国芯片项目的遮羞布,才被人们彻底揭开,所有赞扬声一时间变为了唾骂。
与此同时,国产芯片的出路再次被封死。
真相浮出水面后,陈进被上海交大解除了所有职务,并且追缴了各项费用。
国家全面叫停了芯片项目的资金扶持,波及了整个半导体行业。
然而,如此这般欺世盗名的巨骗,却没有受到任何刑事处罚。
舆论越是热烈,芯片产业越是死寂,大量的芯片研究项目因为经费砍半而被迫停止。
自此,中国芯片行业一片颓废。
(七)
在当时,还有一个名叫「龙芯」的项目。
这是一个中科院计算机所里的一个芯片研发课题组,没有「汉芯」的巨大光环,只是在缺人又缺钱的情况下,咬着牙做研究。
到了 2006 年,课题组已经开发出了「龙芯二代」。
虽然技术与美国还是有巨大差距,但依然有所进步,有同期英特尔 CPU 50% 的性能水平。
但是,当「汉芯事件」曝光后,「龙芯」也遭了殃。
在大众眼里,所有的「中国芯」都成了一路骗钱的货色。
甚至有人编出了顺口溜——汉芯、龙芯、中国芯、芯芯造假。
这让龙芯课题组大受打击。
因为在这样的舆论里,政府经费被砍掉,投资人纷纷撤资,龙芯项目被短期搁置。
要知道,芯片研发非常「烧钱」。
否则陈进也不会动心造假,动辄上亿的拨款挑战着每个研发者的内心。
但不是所有人都是陈进。
当龙芯项目岌岌可危时,课题组的组长硬是从计算机所里预支经费,下定决心开发龙芯。
直到 2010 年,国家芯片扶持基金下拨。
这时,龙芯课题组已经从计算机所里预支了 8000 万的经费。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5 年 3 月 31 日,中国发射首枚使用「龙芯」的北斗卫星。
2019 年 12 月 24 日,龙芯 3A4000/3B4000 在北京发布,使用与上一代产品相同的 28nm 工艺,通过设计优化,实现了性能的成倍提升。
2021 年 4 月,龙芯自主指令系统架构(Loongson Architecture)的基础架构通过了国内第三方知名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评估。
然而,「汉芯事件」就此结束了吗?
并没有。
利欲熏心的人大有人在。
在武汉临空港经济开发区,有一处远离闹市的烂尾厂房。
总面积 39 万平方米的综合建筑群,已呈现出宣传海报上恢宏的轮廓,但也仅此而已。
谁能想到,这处烂尾建筑群,正是总投资高达 1280 亿元的武汉弘芯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2017 年 11 月,武汉弘芯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作为武汉市高新科技的芯片项目,弘芯诞生之初就立志对标台积电和三星,把自身定位于全球芯片第三的位置。
资金方面更是不计成本,一期投资 520 亿,二期投资 760 亿,两期共计 1280 亿元。
这座用金钱筑起的制芯堡垒,辅以技术和大量半导体人才的加持,本该成为国产芯片的曙光。
然而事与愿违。
由于资金链断裂,建筑项目欠下大笔工程款,在 2019 年国庆期间已经完全停工。
就连公司耗资 5.5 亿从荷兰 ASML 公司买下一台 7nm 高端光刻机,也在隆重的入厂仪式一个月后以 5.8 亿转手抵押,留下烂尾的局面。
「弘芯报国,圆梦中华」
这句光刻机入厂仪式中让人热血沸腾的标语,也见证了梦碎的结局。
中国有句老话: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即使慢,驰而不息。备案号:YX11DnpMGdr
.